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技能致富的教育机制构建研究

2022-10-18黄立志黄国兴刘丽凤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黄立志,黄国兴,刘丽凤

1.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天津 300204;1.2.3.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根据2022年5月1日施行的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我国现阶段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建设技能型社会,构建技能致富的教育机制显得颇为必要。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构建技能致富的教育机制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技能致富的教育机制。

一、技能致富的教育政策机制

(一)从国外的职业教育制度看技能致富

德国政府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蓝领工资待遇社会政策机制。德国技工工资普遍高于德国平均工资,其技校毕业生工资普遍高于其大学本科毕业生工资,大学毕业生白领的平均年薪30 000欧元(约合当前汇率的人民币216 000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则是35 000欧元(约合当前汇率的人民币252 000元)左右;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大学教授。德国职业教育由该国政府全额拨款,生均每年可获得政府4 100欧元的教育经费。可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地位和投入,在其他国家绝无仅有。

(二)从我国劳动教育制度看技能致富

早在晚清时期,官办的职业教育不仅毕业工作不愁,而且上学还有津贴。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规定学生可按照班级的高低“分别领月银三两到十两”的津贴,相当于现在助学金630元到2100元。由于电报在当时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毕业生的工作和薪酬在当时算相当高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学生,上学未必致富但是完全可以脱贫。

1951年,我国领导人在讲话中开始提到“致富”话题。至于怎样致富则是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时期主要是劳动致富,也就是通过技能、管理和经营来达到富裕。劳动致富含有技能致富的成分。1983年之后,我国的一些政策逐渐用“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前者强调了致富的“勤”;后者注重了劳动的“能”。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2022年3月8日,人社部发布《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首席技师”成了新“八级工”。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技能致富的设想。

现阶段,我国也在逐步参考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提高高级技工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技能致富的比重。例如甘肃省泾川县职教中心2011级焊接专业毕业生胡勇,就职于宁波永发集团公司从事保险柜和枪柜等焊接工种,担任班长职务,月薪1万多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全社会应当鼓励青年工人提高技能,晋升高级技工,通过掌握技术技能提高工资待遇,使技术工人成为一个令社会羡慕的职业。

二、技能致富的教育管理机制

(一)技能致富下教育管理机制的逻辑生成

技能致富的教育管理机制涉及“技能”“劳动者”“职业教育”“共同富裕”等多项要素,“劳动者”真正拥有技能并成为技能型人才走上致富道路离不开教育的投资、培训和管理。技能通过教育的塑造能不能使“劳动者”致富?如何致富?如何构建技能型社会?其逻辑生成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技能与教育生成和发展的路径,至少拥有历史逻辑、空间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不同维度。

1.历史逻辑:技能培训的一脉相承

中国作为世界上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的文明古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情怀、精湛的传统技艺等,技能即从传统的技艺中衍生和演变而来,伴随中国历史长河的各个阶段和历史时期。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传统工艺伴随着手工产业的兴盛而盛行,这一时期技能培训的形态主要以“学徒制”为主。随着社会结构的重构、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市场的发展和劳动者的需求,“学徒制”主要以“官营学徒”和“民间学徒”两种样态呈现,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形成的形态和缩影。

1868年2月17日(同治七年正月二十四日)福州船政学堂“艺圃”正式创立,标志着近代职业教育的诞生。受西方学制的影响,设立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六三三学制”,对中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此后1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出台新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管理办法,紧跟时代步伐和浪潮,积极构建技能型培训体系、现代企业用工体系和技能型社会,旨在通过技能培训、满足劳动者生存需求,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技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通过阅读史料,不难发现,中国职业教育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2.空间逻辑: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教育与周围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子系统。“技能”“教育”“劳动者”“共同富裕”是一个相互联系、融合共生的生态系统。教育为劳动者培训技能提供强大的“场域”,即通过教育的塑造能输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劳动者通过培训获得技能后,走上致富发展之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能量”;走上致富发展之路能带动良好的联动效应;劳动者不断更新技能又成为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源泉”。“场域”“能量”“源泉”共同构成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其中“场域”是致富的基础,“能量”是致富的条件,“源泉”是致富的动力,以此迭代更新,形成融合共生的空间发展共同体,致力于走上技能致富的时代发展之路。“技能”“教育”“劳动者”“共同富裕”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技能致富四要素关系示意图

3.实践逻辑:技能社会的致富趋向

构建技能型社会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应合力发挥多方力量,重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塑造技能人才发展体系和创新产业人才培训模式。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院校培训,从课程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师资力量培训、实训实践基地出发,采取学分制、课时制和1+X证书制度。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重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构,真正发挥院校培训作用。立足实践,坚持从实践中出结果,服务市场需求,精准制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体系,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强大保障。

(二)技能致富下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1.构建政府主导的多方联动机制

政府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引领者、实践者和见证者,如何引导社会构建技能型社会,指引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则政府首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在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协调各方、资金投入、社会保障方面都要发挥主导和协调的作用,例如制定出既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认证要求,又符合教育系统内部的技能认证标准。二则学校发挥好融通作用。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精准教学、个性化服务、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气,打通学校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的阻碍、疏通学校技能培训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障碍、消除学校与学校培训之间的隔阂,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畅通无阻的生态系统,社会各要素融合融通和谐发展。三则发挥技能型人才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在社会和学校为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下,技能型人才也应当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系统和技能技巧,让自己成为知识和技能的“活源泉”。

2.构建崇尚技能的文化价值体系

重塑技能观念,必当构建崇尚技能的文化价值体系,让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此举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构建崇尚技能文化价值体系,应当重塑文化技能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为技能型人才设置奖励激励机制,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经济地位,厘清职业教育和企业关系,协调“培”和“用”的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训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场域。

3.构建技能致富的职业课程体系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评估上,应当将技能致富纳入评估指标体系。随着灵活就业的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中,通过职业技能获得或者达到中等小康水平的人数和比例,应当作为考核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方面。尽量鼓励被评估职业院校将技能致富作为一个特殊指标项目。

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上,要树立技能致富的导向和理念。一方面强化一些包含技能致富的经营管理类课程课时比重,比如《汽车维修企业经营与管理》;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加强技能致富的案例介绍,比如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的创业经验和我国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经商之道等。职业院校应当构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技能型人才自我成长和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技能致富的产学城融合机制

(一)产学城融合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技能致富的现实要求

2011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城镇化国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对产学城融合重要理念的实践探索之一。这一理念贯穿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一大批职业院校开始迈出职教改革的步伐,将先进的企业技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到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中。同时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法,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著称,1877年,卡尔·毕歇尔(Karl Bücher)发表了《艺术教育问题与工业的衰落》一文,标志着其诞生。双元制在国家立法的保障下,院校企业共同办学的制度得以确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该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近些年来也被我国职业教育所借鉴。2015年底成立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是我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时代产物。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成立以来聚焦新兴产业需求,产学融合、城校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已经形成“产学城融合”模式下的办学特色,为“制造业立市”做出巨大贡献。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独创出“UPD”模式,既使得学生学习企业技术,又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2017-2021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人数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最高,普通本科次之,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占据不小的比例,表明我国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在逐步发展中。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尤其在脱贫致富方面,职业教育技能致富是核心。在城市中进行产学城融合便是这核心中的重要一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侧重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职业院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企业与市场,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办学,形成双方联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打造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我国贫困山区重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重点加强合作办学力度;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企业共同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生”“定向就业生”,为我国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职业培训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企业在产学融合的快速发展中为社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与市场份额,需要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流水销售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形成“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

(二)技能致富的产学城融合共商共建共享途径探索

1.政府干预,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各级政府要为职业教育产学城融合开创优质环境,从而带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由单一治理走向多方共同治理、由单一评价迈向多元评价。建立多城市的实训基地,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保证毕业生合法权益;各城市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立足当地的主导产业,加强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2.校企联动,共建产学城融合新框架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形成多方联动共建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专业互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与优势,打造一流口碑;以学生为中心,对每位学生负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解决生产直观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取长补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训条件,为学生基础实践培训提供支撑,促进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融合。同时,企业积极向市场反馈所需人才标准,通过企业、市场、学校三方联动打造动态人才培养链,积极参与院校活动,共同打造共商共建共享产学城融合新框架。

3.文化融合,增强产学城融合包容性

落实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文化逐步渗透,企业文化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为学校教育教学阶段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形成意识上的共识;校企双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带领学生进企业参观,定期邀请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四、技能致富的市场供给机制

技能致富是通过共同富裕的一条康庄大道,应当从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建立一种以资本为媒介、以城市为载体的联动机制。

(一)市场供给机制的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者工资与市场供给是双向联动的关系,当劳动者工资与待遇得到提升时,市场也开始繁荣和兴旺;当市场兴盛时,劳动者的收入也会增加,进一步带动市场发展。

高职(专科)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力。根据麦克思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薪资是毕业时的1.7倍,工作五年后是毕业时的2.3倍。如图3所示,从2016届到2020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均呈上升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各行各业都受到下行影响,高职毕业生自然也在其列。由此可见,以技术见长以技能著称的高职毕业生在工资薪酬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制造业中从事数字化岗位,包括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岗位的所有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从2018届占毕业生总数的5.6%上升到2020届的7.7%。由于数字化岗位工资比传统制造业较高,这进一步说明了技能致富的就业市场情况。

图3 2016-20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薪酬统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资料,比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国家单位就业人员工资金额可知,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工资始终处在领跑地位。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这种劳动者工资与市场供给双向联动的市场供给机制尚未形成。除了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以外,企业低薪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重视程度和培养程度不够,技工在市场和企业一直处于边沿化,技工的福利和待遇机制尚未形成,其前进动力不足。其次,技工在企业里因学历受限,技能证书认证体系不统一,工人扎根基层一线,环境艰苦,上升空间狭小,信心受阻。最后,相应的企业内部福利激励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短板。

(二)市场供给机制的完善

纵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技能致富时代浪潮背景下,激励保障机制主要是从工资待遇出发,结合市场、企业和用人单位现有条件,从福利待遇、激励奖励和职业晋升三个维度构建属于技能型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机制,塑造和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薪酬机制。良好的福利待遇机制,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制定企业内部薪资标准。根据技工等级制定相应的薪资标准,级别越高,相应的工资待遇也提升,定期制定工资等级考核标准,定期颁发政策文件指导,让技工有前进的目标。二是根据工作环境制定薪资。技工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常年在基层从事一线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制定工资标准时,可以根据作业难度、性质和工作环境制定不一样的工资体系和标准。三是加强节日慰问。每当节日来临之时,除举办各项文体活动、疏解工作压力之外,也应该对技工进行慰问,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能感到关怀,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和价值所在,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与其内部的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把企业文化内嵌和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内心,塑造属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基因和品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价值观激励每一名员工前进。二是加强内部奖励。当技工在操作岗位上发现隐形故障时,企业内部及时奖励和宣传,激励更多的员工向其学习,形成人人争先的企业氛围。定期组织企业岗位技能竞赛,如“评比评优,争先创优”竞赛,激励员工学好练好岗位知识与技能,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评比。对于获奖者颁发“技能大师”“技能名师”等荣誉证书,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引发学习效应。三是提供晋升平台。为技工打造专门化的职业晋升平台,定期组织培训。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和技工特色化发展,依托专门职业培训院校和基地进行培训,打造特色化培训发展之路。

3.完善协同机制。协同好职业院校、企业和劳动者三者关系,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对技能型人才提出要求,从课程、专业和师资方面实行订单式定向培养,为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用人单位为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工资和待遇,壮大劳动力市场,工人工资高,相应的市场也就扩大,用人单位定期组织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劳动者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技能来达到知识和技能收费,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以此来协同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五、技能致富的家校耦合机制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文化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为技能致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影响技能致富的家庭因素

1.家庭观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此时国家政策对公职人员“谋福利”“人才引进”等政策也与家庭观念有关。家庭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儿女的期望、家庭结构等多个方面,例如有研究发现二胎家庭中职业教育入学率要高于普通一孩家庭,独生子女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相对较高。

在选择职业教育的两种维度中分别为子女选择和父母选择:子女追求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希望有一技之长或有自己的兴趣偏好而选择职业院校;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以及父母对于技能型教育的认可或由于自身对于技能型岗位的接受而成为孩子攻读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等。

许多家庭子女选择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也接受过这种教育。由于父母相关教育经历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职业教育,还可以继续升学,既能够学到致富技能又能够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从而比同龄人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父母的工作性质对子女是否选择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工商户家庭父母出于对技术技能型职业的青睐而更加青睐于职业教育,希望子女能够有一门“手艺”。

2.家庭经济

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发达城市,职业技术型人才较多选择就读本科院校或出国留学,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在选择教育院校时的兼容性也相对较高,出身于书香家庭或高干家庭的子女大多不会选择职业教育;反之也说明了技能致富下的职业教育的兼容性更高,任何经济状况的家庭都读得起。在此基础上,我国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起来。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事实上,我国当前一些家庭致富仍有通过祖辈传承下来的独门手艺,立足于世,并发扬光大的。例如延安市延长县村民李海涛将祖辈传承下来的手工提炼麻籽油技艺发扬光大,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在2021年,手工麻籽油技术更被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致富未必一定要在学校中学习,也不一定要到社会中获得,继承家族的手艺,同样是致富的一条捷径。

(二)技能致富下的家校融合机制构建

2022年我国报考研究生人数超过34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公务员报考比例更是多年居高不下。当前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致富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改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技能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就需要建立起家庭和学校的耦合机制。

1.形成联动机制,家庭职业院校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家庭院校之间相互配合,职业教育才能实现技能致富目标最大化,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有助于子女教育的发展,家长的鼓励也是子女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要形成院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联动的动态网络,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先“大家”后“小家”。在政府的引导下,全社会先要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意识,摒弃家庭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院校积极与家庭进行沟通,共同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以促进共同富裕。

2.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家庭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一是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改进教学,密切接触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出发,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助力,为职业技能致富的发展添砖加瓦。二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根据孩子的智能特点,使他们成长、成才、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国自古就有技能致富的优秀传统,所谓“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三是院校要积极开展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职业教育制度技能致富新形势,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3.保证生源供给,构建技能致富传承新机制。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1:1的招生比例,但经过多年的发展,高中教育依旧占比较高,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政府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改善部分家庭教育理念,修缮定向招录政策上的缺陷,职业院校要与市场保证足够的生源构建技能致富新机制。

2022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统一大市场。在这种大的统一市场背景下,对于精细化分工的技能致富而言,必将大有天地。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劳动技能up up!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