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对东盟出口贸易格局演变研究

2022-10-18柴嘉月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贸易额偏向东盟国家

□文/柴嘉月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提要]本文分析中国、美国与东盟之间关系演变历程,通过中美两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贸易强度与贸易倾向程度刻画中美对东盟出口贸易的时空格局。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东盟的贸易格局存在着空间差异,中国应在保持当下优势的同时继续深挖与东盟各国更多的合作点,力求自身长远发展。

202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双方不断加强政治互信,为亚太地区区域合作与经济繁荣注入不竭的动力。本文分析中美在东盟地区的出口贸易格局演变,以期寻找到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中国在中美竞争常态化下如何避开美国锋芒,继续深挖双方的共同利益,立足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双循环”格局。2020年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格局,是基于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的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够帮助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提升中国贸易发展水平。在“双循环”背景之下,深入对外循环,扩大中国开放程度,更好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化解我国目前遭遇的不利国际局面,能够加强中国有效经济影响,充分开拓周边地区市场潜力,加深与东盟各国的有机经济合作。

(二)中美竞争常态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部分西方国家感到不安,从2011年起,美国再次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意图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的焦虑心理,煽动其携手抗衡中国,“中国威胁论”便是其为联合盟友制裁中国的说辞。在特朗普上台后,这种对中国的“围堵”之意更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其认为是中国要关起门来搞“中国俱乐部”与挑战美国霸权的军事扩张行径。美国发动贸易战,企图打破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平衡,提出的“印太战略”,是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更是将手伸至印度洋地区,意欲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封锁与围堵。遏制中国-东盟的合作即是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之一。

二、中美对东盟的秩序理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作为近年来不断发展崛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也从未如此靠近过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深受世界各国目光的关注,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态度与经济政策也常被误读成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扩张行径,因而想要探讨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首先要区分解读中美对东南亚地区不同的秩序观念。

(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理念。中国早就认识到,“和邻、睦邻、富邻”当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准则之一。2013年,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阐述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演讲中,习近平提到双方的关系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习近平提出了“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等五个坚持。2015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要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对于东盟的秩序理念更多是将东盟各国看作伙伴而非可利用的战略对象,中国所倡导的地区秩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关切之处在于解决东盟国家实际存在的问题,体现出更务实、更全面的特点。中国秉承着一贯友好睦邻、美美与共的思想,在东南亚扮演着发展者、合作参与者、安全维护者的形象,与东盟各国一同推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携手为亚太和平稳定贡献智慧力量。

(二)美国与东盟的合作理念。早在2007年,奥巴马政府就将美国战略重心由反恐转回了亚太地区。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提出的“印太战略”,将东南亚地区再一次纳入了美国战略版图中,美国的“印太战略”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企图在东南亚地区构建一个“排华亲美”的大环境。军事方面,美国积极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开展军事演习,提供军事援助,并且积极挑起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在南海的争端,表面是帮助东南亚国家强化海上力量,实际上则是借机插手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政策。经济方面,美国企图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援助,巩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权力;同时,美国不断抨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企图在东南亚构建新的融资模式。美国2019年的“蓝点计划”,实际上也是为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提出,企图在东南亚制定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以此抵消“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对比中美两国对于东盟的秩序理念以及各种行为能够发现,中国在东盟地区秉持的是友好睦邻、合作互利的理念,“一带一路”也是基于各国实际问题与中国发展的“长时距”合作倡议,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基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而考虑地缘安全问题;而美国提出的经济倡议多未能见效,美国的经济投入对于东南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经济缺口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为东盟各国带来多大红利。

三、中美与东盟各国出口贸易发展演变

美国在2012年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开始将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二者的时间较为接近,所以本文选取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12~2019年。

(一)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现状。在2012~2015年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商品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在2015~2016年,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短暂下降,自2016年起,出口总额继续上升。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促动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同时,RPEC各国的产业合作也带来企业的“点-线-面”合作,有益于构建区域各国优势互补的新产业链,促进中国-东盟间贸易的高质量发展。2012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商品贸易额最高的国家为新加坡;2013年,中国对越南出口额超过新加坡,越南成为2013~2019年中国在东盟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同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额差距悬殊,其中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是2012~2019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额最低的四个国家。(图1)

图1 2012~2019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额折线图

(二)美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现状。在美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中,新加坡自2012年便领先于东盟其余各国,成为美国在东盟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美国在东盟较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马来西亚与泰国。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起,越南与美国的贸易额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图2)

图2 2012~2019年美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额折线图

对比2012~2019年中美在东盟地区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能够发现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的贸易额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联系逐渐紧密,而美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三)贸易强度指数模型说明。应用贸易强度指数模型,分析中美与东盟各国贸易强度、预期贸易强度及东盟各国与中美贸易的偏向。贸易强度指数模型(简记TII模型),对出口国i和进口国j之间的双边贸易强度定义为:

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w为i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额,Xwj为j国从世界各国的进口额,Xww为全世界的总进口额。当TIIij>1时,代表双方的贸易强度大于理论预期值;TIIij<1时,双方的贸易强度小于理论预期值。

由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知,两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主要由一国相对于另一国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决定。以商品M为例,当不考虑贸易壁垒与运输成本时,国家i对国家j出口商品M的预期规模(ijM)应为:

其中,XwjM为j国进口商品M的总额为i国出口商品M总额占世界出口M总额的比例。扩展到所有商品的出口贸易,可得i国对j国的总体预期出口规模替换(1)式中的实际出口规模Xij,就能得到在比较优势理论下所预期的贸易强度指数:

实际贸易规模与预期贸易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体现出了两国贸易过程中的偏向,定义i国对j国的贸易偏向指数:

(四)中美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联系分析。为进一步探究中美两国与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联系,将中国与美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强度与偏向指数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类,直观展现中美两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联系格局。文中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1、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联系分析。2012年,在东盟十国中,中国对缅甸的出口贸易强度最高,并在8年中始终保持首位,中国出口贸易强度较低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与新加坡,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强度均有所上升。综合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强度展现出向好发展的趋势。

在出口贸易偏向方面,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仍为2012~2019年中国在东盟出口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贸易偏向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表1)

表1 2012~2019年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强度与贸易偏向指数一览表

2、美国与东盟国家出口贸易联系分析。2012年,美国对菲律宾的出口贸易强度在东盟国家中最高,此后至2019年的8年间,美国对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强度逐渐赶超菲律宾,成为美国最紧密的出口贸易伙伴国之一。2012~2019年间,美国出口贸易强度较低的国家为缅甸和老挝,2019年美国对缅甸和老挝的出口贸易强度分别为对新加坡出口贸易强度的21%和4%。

从美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偏向来看,2012~2019年间,除老挝与菲律宾外,美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偏向指数都在波动中提升。2012年,美国对菲律宾的出口贸易倾向性最为明显。此后,美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倾向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自2016年起,新加坡成为美国在东盟地区出口贸易偏向最为明显的国家。(表2)

表2 2012~2019年美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强度与贸易偏向指数一览表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梳理中美两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刻画了中美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运用贸易强度指数模型测算了中美对东盟各国的出口贸易强度与偏向程度,结论如下:(1)从出口贸易强度看,受到关税、距离等影响,中国在东盟的整体出口贸易强度高于美国,在2012~2018年呈现出普遍上升的态势。缅甸为中国出口贸易强度最高的国家,新加坡、菲律宾为美国出口贸易强度最高的国家。(2)从出口贸易偏向程度看,中国对缅甸、老挝、越南、菲律宾的偏向更加明显,而美国对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有更加明显的倾向。(3)中美两国在东盟的贸易强度与贸易偏向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中国要提高在东盟地区的投资质量,不仅要保持当下与东盟各国出口贸易持续向好发展的趋势,也要深度发掘中国在东盟地区投资的优势产业、优势项目、优势产品,避开美国锋芒,实现自身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贸易额偏向东盟国家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贸易数据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