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2022-10-18叶欣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城镇化

□文/叶欣颖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烟台)

[提要]近年来,国家重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指标综合评价城市化发展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地区14个城市群面板数据进行计算,使用耦合协调度分析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城镇发展与产业升级相互作用

高质量联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国家迈向产业经济新阶段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带来城乡范围内的人口流动置换;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城区生活服务需求、助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在优化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现代高新行业建设。

目前有学者研究得出:区域经济加速提升需要城镇发展与产业优化协同配合,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左玉洁通过基准回归模型分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汤春玲等通过构建Moore值分析出部分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步调不一致,但综合效用得到大幅提升;陶伟良、翁世梅计算某省份环境与城镇化产业结构stata数据模型,得出城市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成正相关,并且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综上,通过大量研究者对城镇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查研究说明,地区发展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围产业结构进程。本文在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基于结构升级视角,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区域城镇化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二、京津冀区域城市化产业结构水平测度

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分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协调数进一步探讨地区城镇化发展与产业演进的相关性。本次研究数据主要摘自《天津数据统计年鉴》《北京数据统计年鉴》《河北省各地市数据统计年鉴》,其中个别未明确给出的数据通过计算2015~2019年数据间接得出。

(一)熵值法计算区域城镇化水平得分。为避免主观因素对数据变量的影响,故采取熵值法。以京津冀近几年的发展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测算该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依据熵值法计算步骤,首先,对京津冀2015~2019年11个指标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除“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外,其余均为正项指标,无量纲化后,根据具体公式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其次,计算11项指标的差异系数,从而得到指标权重;最后,根据熵值法公式计算出近几年京津冀14个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得分,并绘制图表。(表1、表2)

表1 京津冀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一览表

(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得分。为了更好地探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选择耦合协调度公式模型计算两者关系。耦合度用于评测两个模块之间关联度,耦合度C值的取值范围大于0小于1,C值越小,表示两者间耦合度越差;反之,C值越大,耦合度越好。耦合协调度以耦合度数据结果为基础进行计算,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3、图1,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

图1 2015~2019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图

三、京津冀发展数据结果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迈入一个新高度,推动城镇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激发产业的内在动力成为首要任务。

根据表2数据分析,北京作为地区经济带动城市常年处于领先地位,当地得分由0.817提升至0.867,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得分是使其他城市的二到四倍。2015~2019年,随着城镇化改革推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得分增长0.07左右。区域内综合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效果却不够显著。从纵向来看,2015~2019年北京、天津与河北部分城市差值一直在0.5左右,表明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城市之间存在壁垒无法全面实施带动发展。从横向数据观察,各城市近年来发展大多有所提高,以安阳市为例,综合得分提高0.1258,说明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水平,为今后承接高端产业打下基础。

表2 京津冀14个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得分一览表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说明相互关系。将表3数据分为三个阶段:0~0.59为一般协调,0.6~0.69为中级协调,0.7~1.0为优质协调。河北省2015~2017年处于一般协调阶段,此时城镇化发展有所欠缺,无法为高技术产业提供着力点,当地主要依靠高耗能工业带动发展。2017年后,河北迎来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时期,高耗能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有所提升。河北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刺激产业转型,达到0.69中级耦合协调结果。2017~2019年,北京处在稳步上升时期且达到优质耦合阶段,主要在于城市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及公共设施完善对城镇化水平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以高增值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能有效反作用于城镇化发展。比较天津市城镇化与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2015~2019年城镇化得分与耦合协调值有所浮动,耦合系数常年在0.6徘徊,总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综合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化水平,即产业结构的演进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促使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发展未实现同步。

表3 京津冀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水平得分一览表

四、城镇化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图表发现,京津冀虽然在城镇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但均有所成果。各地区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靠拢,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技术、资本,同时城市的基础设备逐渐趋于完善,更有利于产业向更优级别进化。

(一)人力资本要素。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首要方式,也是升级产业结构和实现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随着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高质量人才的创新溢出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产业优化形成互补。人口城镇化的目的是让农村人口向城市靠拢,不仅可以为驻扎在城镇的产业提供基础劳动力,还能进一步增加乡村人口的工资性收入,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催化产业升级,使更多高质量人才在产业间加速流动,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力投资的力度也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企业软实力,依靠优质的人力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北京市为例,其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拉动技术进步。北京以高技术高资本产业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推动升级,如表2和图1所示,创新型人才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要大过一般型人才。从河北省各地级市的资料来看,河北省经济发展缓慢,主要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为主,导致生产效率相对缓慢,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二)消费供需影响。消费结构升级是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的普及导致消费者的商品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信息技术方面供给相对富足的条件下,有利于满足当地居民服务生活需要,同时顾客的消费偏好会变得广泛化、高级化。消费的多样化一方面能带动乡镇消费者向城市转移,提升城市需求数量与质量,刺激产业生产效率优化;另一方面可供商品的选择多元化会推动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延伸行业深度,弥补市场空缺,引导企业规建新的生产方向。从表2来看,北京、天津常年处于领先状态。在最初几年,城镇化发展未达到普遍化前,河北的个别地市级的综合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以沧州、承德、张家口、衡水、秦皇岛为例,得分均在0.12徘徊。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后,各地的综合得分均有所上涨,以安阳、邢台为首,综合得分提高0.05~0.12。京津冀城镇化的综合提高有利于推动以北京市为中心规划的城区建设,扩大周围城市消费需求,从供给侧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产业技术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迈进,部分地区产业技术突飞猛进,5G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技术都会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联动发展,打造生活新场景。产业梯度转移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牵引器,目前京津冀产业分布相对分散,缺少必要经济纽带。从优势产业看,北京高端服务业较为发达,新技术的突出发展能够加速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兴行业创新服务模式。天津现代工业体系完备,二三产业同步发展使部分乡村人口不需要进城就可以找到适合工作,同时大中小城市综合化功能得到优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调度水平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河北农业和基础工业优势明显,要加快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发展,积极培育高端技术服务业,通过完善中小城镇服务经济和功能配套、优化空间布局等路径推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京津冀发展阶段城区梯度化和优势产业差异化明显,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应充分考虑三个地区的发展优势。京津两地常年城镇化得分较高,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而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导致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以北京、河北为例,第一、第三产业联系度不强,耦合协调度得分趋向不协调,使得北京向河北各城市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具有一定难度且无法带动区内产业发展,导致京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资本投入因素。城镇化创建都市群规划的投资要求对行业未来预测具备较强的前瞻性,为提升城区承载力,打造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与扎实第三产业根基,主要旨在持续增加对城市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等领域的投资。新型城市投资理念和运营模式孵化出更多新的投资增长点,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为城镇建设提供支撑保障。如:当地驻扎多家高端技术领先部门可以吸引更多企业主体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激发市场经济合作活力和企业自主创新潜能。大量资本涌入为产业群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战斗力,夯实城镇工业化基础。

河北各市资本投入不足,导致缺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后续推动力有待加强。近几年,通过承接京津两地部分产业,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得到提升并趋于稳定,其产业结构逐步由“二一三”向“三二一”转型。

五、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京津冀发展不均衡、城镇发展异质化是造成内部产业布局差异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京津冀各地要根据自身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再通过产业转移,适当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目的是让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农村人口转移、引入人才等措施,带动区域内资本流动,提升消费水平,进而改善产业结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天津市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保持稳固发展,政府加大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吸收和培养,适当接纳北京的知识密集产业。河北要逐步摆脱农业大省,以疏散北京制造业为主要任务,注重引入科技型人才,研发新型技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向外疏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良好的产业内循环机制,从而达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京津冀城镇化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城镇化
产业结构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