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横突-椎弓根单侧与常规椎弓根双侧穿刺PKP手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

2022-10-18浦玉良宋建锋杨懂

颈腰痛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展椎弓单侧

浦玉良,宋建锋,杨懂

(永煤集团总医院骨科,河南商丘 47660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经典微创手术,目前,经椎弓根穿刺仍是主要的PKP路径,然而单侧穿刺需较大的外倾角方可使骨水泥分布越过椎体中线,有导致椎弓根内壁穿破、增加神经损伤和骨水泥渗漏的风险[1-3]。为此,有学者提出了“经横突-椎弓根路径(transverse process-pedicle approach,TPA)”行单侧PKP穿刺,穿刺进针点较之椎弓根穿刺点外移3~5 mm左右[4]。解剖学证实,在腰椎L1-L4节段,经TPA路径的穿刺点更偏外,外偏角更大,安全性也更高[5]。本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PKP手术治疗的腰椎OVCF患者73例,对TPA路径和双侧椎弓根路径下PKP手术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比较,以探讨TPA路径下单侧PKP手术在腰椎OVCF患者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依照PKP手术路径的不同,将73例患者分为两组:TPA组41例,采用TPA单侧路径开展PKP手术;传统组32例,采用传统双侧椎弓根路径PKP手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骨密度T值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OVCF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我科同一组医生完成PKP操作。TPA组:患者俯卧,经C臂X线透视并结合术前正侧位X线片确定骨折椎体,以棘突旁3~5 cm作为椎弓根皮肤穿刺点,确定后,以1%浓度的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以长针头对拟穿刺的椎弓根位置定位后,以椎弓根影外缘3~5 mm横突的中份位置为进针点,L1至L5的穿刺进针外倾角分别为30°、32°、37°、42°、47°左右。实际操作中,可依据侧位透视的骨折线位置适当调整穿刺针的头倾角。若正位透视见穿刺针抵达但未超越椎弓根内缘,而侧位透视见穿刺针抵达椎体后缘,则可继续缓缓地锤击进针,直至穿刺针抵达椎体后缘前方3 mm左右位置。拔出针芯并置入导针,导针抵达椎体前1/3左右时,正位透视见导针处于棘突或微越过棘突抵达对侧,表明穿刺较理想。取出穿刺管,沿导针置入工作套管抵达椎体后缘前4~5 mm位置,置入直径3 mm钻头建立骨隧道至椎体前1/3为止,将球囊置入伤椎内部进行适度撑开复位,透视见椎体高度矫正理想后,撤出球囊,缓缓注入骨水泥(注意C臂X线透视,若出现骨水泥渗漏痕迹或填充良好,则立即停止灌注)。骨水泥填充结束后,将推杆与之分离,工作套管旋转并拔出。传统组:行传统双侧椎弓根路径PKP手术,具体遵照2018年PKP规范化操作的专家共识[6]执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PKP穿刺外展角、骨水泥渗漏和弥散情况等手术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VAS评分和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评测和测量。VAS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伤椎前缘高度改善率=(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术前)/(正常椎体前缘高度-术前)×100%;后凸Cobb角改善率=(术前Cobb角-术后)/术前Cobb角×100%。骨水泥弥散情况以是否越过椎体中线进行简单评价,即以单侧分布率作为衡量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腰椎OVCF患者均成功完成PKP手术,术后VAS评分均获显著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也均获良好的矫正,术后获访1年,总体疗效稳定。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传统组比较,TPA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t=-11.238),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t=-12.614),PKP穿刺外展角显著增加(t=19.730),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减少(t=-8.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组的骨水泥单侧分布率高于传统组,骨水泥渗漏则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OVCF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2.2 手术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VAS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和后凸Cobb角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上述指标较为平稳(P>0.05),未见疼痛加重或椎体矫正度丢失现象。

表3 两组腰椎OVCF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单侧TPA路径的操作要点

单侧TPA路径下PKP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取决于:①术中穿刺点和穿刺外展角的选择;②术中骨水泥注射的规范化操作。笔者参照Wang等[5]的方案,对穿刺路径的设计如图1所示:M线为椎体中线,P点为椎弓根投影外侧缘,即椎弓根穿刺进针点;N点为横突中份,即TPA进针点。B、D点分别为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内、外侧缘,C点为BD连线的中点(即椎弓根最狭窄处的中点)。∠1、∠2和∠3分别表示穿刺的最大外展角、中点外展角和最小外展角。在图1a和1b中可见,TPA路径的∠1~∠3角度显著大于传统椎弓根路径。在规划路径时,一般以∠1~∠3角度范围内为安全路径,最理想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在∠1~∠2之间、但略靠近∠2的外展角路径,可最大限度地确保骨水泥在中线两侧均衡分布,同时避免椎弓根穿破或损伤的风险。

图1 PKP手术穿刺路径设计(a:传统椎弓根路径,b:TPA路径)

3.2 单侧TPA路径的手术疗效和路径优势

表2中可见,TPA组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改善率均稍低于传统组,这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在理论上,无论单侧穿刺路径做到了如何的优化,在骨水泥填充量、骨折椎体的扩张矫正和骨水泥均衡分布方面仍难以完全达到双侧PKP操作的理想效果。但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侧TPA路径的镇痛和椎体矫正效果与传统双侧PKP一致,可作为较理想的替代方案。

在穿刺路径上,表1中可见,TPA路径的外展角平均为(37.5±5.3)°,显著大于传统PKP的外展角(14.2±4.6)°。TPA路径由于显著增加了外展角,使得穿刺针更易于到达椎体中线,甚至抵达椎体对侧,实现单侧入路、双侧骨水泥灌注的效果[7]。TPA组术后的骨水泥单侧椎体分布率仅7.3%(3/41),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单侧TPA路径也完美地体现了单侧PKP的自身优势: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明显减少。在骨水泥渗漏方面,TPA组略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有二:一者,相较于早期的PVP手术而言,PKP本身的渗漏率已得到了良好改善,因此单、双侧路径下PKP手术的渗漏率差异并不显著;二者,两组的样本数较小,也可能是未体现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通过观察TPA路径和传统双侧路径PKP手术的疗效、骨折椎体矫正情况和手术相关指标,经分组比较证实,两种方式PKP手术的总体疗效相近,但TPA路径的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少,是可用于替代双侧PKP手术的单侧PKP穿刺理想路径。

猜你喜欢

外展椎弓单侧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600MW机组空气预热器拆装方案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
关于“膝关节外展”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