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探索
2022-10-17黄璜
黄璜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的改革举措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既能以新思路、新方法为思想政治课程优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完善的逻辑必然。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该逻辑架构,聚力打好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攻坚战。文章对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联性、融合互益的意义与现状及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创业教育;融合互益;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9-0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职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互益研究”(XJKX19B127)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抓手,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通识必修课。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政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创新创业教学中思政深化的必然需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互益的改革举措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既能以新思路、新方法为思想政治课程优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完善的逻辑必然。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该逻辑架构,聚力打好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攻坚战。
一、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联性
1.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优化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关注学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其教育目标着眼于对学生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微观来看,二者在具体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宏观来看,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可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教学内容共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立足于国家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中有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内容,而思政教育强调道德规范和法治规范的遵守,意在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优秀品质和与时俱进的行为意识。尤其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新时代,若以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向学生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有极强的共融性,二者的融合非但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会更有益处。
3.教学方式相似
在长期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摸索出了一种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其通过理论讲授实现“大思政”的引领,并借助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立足实践,通过创客沙龙、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成效。不仅如此,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二者都致力于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等更具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的使用。可见,二者在教学方式上是相似的,都聚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教育主体相同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标准,高职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二者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相同的,教育者都包括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工作人员,教育对象都是高职学生。
二、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意义
高职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旨在传授高职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凝练高职学生的内在精神价值,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引领功能。由此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能够突破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如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教”和“育”相分离的现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开突破口,使教育者站在全局视角进行人才培养。
其次,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思政教育理论性强、手段单一,学生的关注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且实践性较强,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并在参观企业、模拟创业等实践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最后,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用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人生归属”的引导,可以纠正学生的人生理念和从业理念,用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去向”指导,可以促使学生践行科学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从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现状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在顶层设计、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机制完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互益需从单一内容的整合转移到认知观念的统合之上。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作为两门独立课程来开展教学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对于那些经常忽略“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这一课程时容易感觉是在看政策制度文件汇编,理解和记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聚力打好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攻坚战。
四、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策略
1.理念导向
将党中央关于思政教学的指导方针和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創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导向优先、效为根本,以现有高职思政教材和课程顶层设计为基础综合施策。
坚持以有高度的政治站位为导向、有深度的思政元素为主体、有广度的创业精神为定位,将“思政内涵”“党史元素”“创新意识”“创业信心”进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深度融合,将教学着力点从思政课程单一内容整合转移到认知观念统合上,提出“三个回归”的新概念。即通过强化党史和创业的认知思维培训,引导学生认同党史事件的历史条件性,接纳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紧迫性,学会接纳新文化、新技术,进而回归现实感,回归责任感,回归使命感。
2.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教学实施,重点在思政,要点在互益,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目标在育人,难点在方法。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努力探究适合高职学生身心特征和学习需求的方法,亦需要在案例选取立意和教学方法改良两个层面进行改革,以丰富教育资源的形态。
案例选取:以分期专栏的形式展示往届校友的创业事迹、在校学生的创造发明等案例;讲创业企业家精神时,引入我国古代商人创业的代表人物,以体现古人的创业智慧;以“跟着中国共产党学创业”这条主线,将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的发展历程与企业成长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剖析企业创业成长进程中的阻碍因素,以培育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观看影视剧的方式介入,引入关于我国古代商人诚信经商的影视剧片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创业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方法:采用微历史视角与案例代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微历史”区别于传统党史教育的宏大视角,是从贴合现实创业参考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历史人物或团队的个体境遇与选择;“案例代入”则是指在介绍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依据创业实践原则复盘历史人物的决策,对比分析利害得失。如进行思政和创业信念教育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共一大13个参与者各自的人生选择,以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味创业中的艰难与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能够将艰涩的理论知识化作生动的故事,避免出现因空洞说教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与创业理念培植的有机融合。
3.师资建设
鉴于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校较为紧缺,高职院校可以考虑整合就业办、教务处等多方力量,保证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效应的发挥。
首先,应明确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入职门槛。其次,需加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其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参观学习,如思政教师可以走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中心进行参观,了解大学生创业现状,以在教学中融入诚实守信、奋斗拼搏等价值观念。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创业讲堂”,聘请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开展思政教育,从而提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亦可考虑投资建立教师思敬书院(即以教师发展为主的专业培训基地),关注思政教师精神文化内涵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发展,实施扁平化管理,内设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等区域,以便教师定期组织教学沙龙、教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建设支撑,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师资建设。
4.教材优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互融的教材编撰与引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涉及的内容狭隘空泛,只是简单地将“企业管理”“战略决策”等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内容直接照搬过来,缺乏对创业理念和思政元素的融入。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千篇一律,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更谈不上让学生沉下心学习,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立足校本优势,挖掘因地制宜的教育资源,针对高职学生个性特征的校本教材编撰与优化显得十分必要。高职院校在教材优化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传统教材单一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之上,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相关学习资料、热门话题,鼓励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创新创业实践,结合个人发展实际及国家社会发展趋势,对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交流,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意识。要通过特色化校本教材+个性化网络资源的构建,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而在教材尚未优化完善的阶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思政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党史知识与创业元素,将中共党史资政育人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中共党史元素有效融入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从理念原则与行动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促使学生将个人思想培育与创新梦想相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互汇。
5.实践组织
在实践组织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以独任教师合并设课、强化历史认知思维训练、整合“大历史”专题、开展辅助性体验活动等为具体做法,促进高职思政、党史、创业观的深度融合,采用“课堂+体验性实践活动+社团学习”的新形式组织教学实践,以专题研讨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学校可以参照学生社团与课外活动实践的奖励办法,依据学生在研讨课中的参与贡献进行成绩评定,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成绩进行奖励。同时,还可以穿插至少两个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周,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主干课程进行交叉,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时间准备讨论材料。两个活动周分别设置在前四个课时完成时和全部课程结束时。要紧跟当下的文化旅游热点,开展走访身边的共产党人活动,并辅以学校党史网站建设等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党的丰功伟绩,聆听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让传统的党史教学逐渐走出课堂,使党史与创业教育跨越时空界限,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更具针对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将思政课堂延伸到课外。
與此同时,在延伸思政课堂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特长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章节中融入公益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知名公益人士实例等教学资源,培育高职学生投身公益创业实践所需的意志品质等素养。还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设“公益创业与高职学生”主题讨论版块,利用讨论来激发高职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热情,以实现公益创业在思政教育中的普及化目标。
6.机制完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处于“多头管理”的混乱状态,如教务处系统侧重创新创业理论,就业中心侧重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后勤系统侧重与社会和市场的对接。虽然不同范畴分配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权责不清”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顶层设计思维角度出发,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校级层面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并推选组长,将办公室设立在思政学院或指导中心。宏观上要完善制度建设,微观上要强化各部门联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以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融,以此为据有序建立完善的教育转化机制,摒弃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盘活教师编制存量,激发思政教师活力,完善教学机制。
五、结语
总之,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打好高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互益的攻坚战,要从理念上转变,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导向;要从方法上创新,促进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要从师资上保障,优化协同育人成效;要从机制上完善,盘活各方资源。这样,才能有效统一素质教育战线,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丽滢,隋丽娜.“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创新基础”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5).
[2]文炜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
[3]齐立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
[4]庄美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5]孔庆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意义、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6]李子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大学,2021(24).
[7]刘志凤,巫小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育人初探[J].江西教育,2021(07).
Exploration of Mutual Benef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Huang
(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strong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new ideas and methods, but also conform to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ace this logical structure squarely and concentrate on fighting the battle of integ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mutualbenefit;significance;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