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与气管插管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比较
2022-10-17王益精
王益精
莆田市急救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院前急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生命、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紧急、危重的事件,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通过机械、生理、药理的方式恢复有效循环、通气[1]。据调查,心脏骤停患者在发病初期的抢救成功率可达39%,但出院存活率仅占复苏成功患者的4.6%[2]。心脏骤停患者多给予心肺复苏,以维持组织灌注,而有效维持患者最佳呼吸状态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喉罩置管、气管插管均是临床常见的辅助通气方式。气管插管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也可避免治疗过程中发生误吸,但气管插管存在多种禁忌证,部分患者难以适应。喉罩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呼吸道开放抢救措施,对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
综上所述,使用腹腔镜手术对疝气患儿进行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手术的完成,且患儿术后恢复效果较好,住院时间更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救治的8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42例在院前急救中采取喉罩置管者设为喉罩置管组,将43例在院前急救中采取气管插管者设为气管插管组。喉罩置管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40.24±5.21)岁;疾病类型,心源性猝死21例,心肌梗死15例,呼吸衰竭6例;急救反应时间5~14 min,平均(8.96±1.02)min;复苏后收缩压70~12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01.21±10.01)mmHg;复苏后舒张压50~92 mmHg,平均(63.36±5.24)mmHg。气管插管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40.58±5.19)岁;疾病类型,心源性猝死22例,心肌梗死13例,呼吸衰竭8例;急救反应时间5~14 min,平均(8.95±1.05)min;复苏后收缩压70~125 mmHg,平均(103.62±10.11)mmHg;复苏后舒张压50~92 mmHg,平均(64.02±5.18)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家属均自愿配合。
1.2 方法
监测所有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脉搏等情况,明确需实施心肺复苏的原因、严重程度及发病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心肺复苏措施包括持续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0 mm,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开放气道、电除颤、注射肾上腺素药物等,同时予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气管插管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在心肺复苏的同时采取气管插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医护人员将导管缓慢插入患者口腔中,在此过程中对其呼吸情况进行识别,适当调整头部位置,寻找呼吸气流最强部位,选择声门张开时迅速推进导管,若在此时阻力感减少,并伴气流呼出,则提示插管成功,在气管插管后,暂停操作,观察气管是否插入,停止按压50~100 s,在此期间进行电除颤,待气管插管成功后,继续给予心肺复苏。
喉罩置管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喉罩置管:在持续心肺复苏的同时选择侧入法置入喉罩,若患者体质量<60 kg,选择3号喉罩,若患者体质量≥60 kg,可选用4号喉罩,在置管前,以0.9%氯化钠注射液对喉罩背侧进行湿润处理,将润滑油适当涂抹在喉罩背面及上尖部,将其头部微向后仰,牙垫置入前磨牙间,将喉罩通气管插入患者口腔,通气口置于朝前部位,控制喉罩沿硬、软腭朝后推进,在感觉明显阻力无法继续推进为止,向罩囊内适量充气(3号充气15~20 ml,4号充气25~30 ml),确定喉罩位置后,置入压垫,绷带固定,连接呼吸机或呼吸球囊人工通气。
1.3 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黏膜损伤、声带受损、牙齿脱落等。(2)对比两组插管操作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喉罩置管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均高于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插管操作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较
喉罩置管组插管操作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插管操作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较
3 讨论
心脏骤停一般是因心脏射血功能停止导致的大动脉博动、心音消失而引发全身多个重要器官产生缺氧、缺血等症状,若不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导致患者死亡。心脏骤停患者以意识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院前抢救过程中极少存在自发性逆转现象,故院前抢救对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4]。在心脏骤停院前抢救过程中,还应给予一定的辅助通气,以确保患者呼吸顺畅[5]。
气管插管是心脏骤停院前抢救过程中常见的辅助通气方式,该技术虽可改善患者的肺通气情况,但对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需配置1套完整设备与专业人员才可完成,一般在紧急状况下难以达到迅速通气的目的[6];且因咽喉部、气管内分布着多个感受器,在置入喉镜与导管过程中,可对患者会厌、气管、声门等结构造成刺激,导致儿茶酚胺释放、血压上升,心跳加速,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增加[7]。院前急救患者的病情难以预测,气管插管难度较大,且院前急救多在社会公共场所或家属、亲友等在场,对医护人员正常施救给予高度关注,若抢救措施无法一次成功易引起家属或亲友不满,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选择一种有效、安全的辅助通气方式至关重要。
喉罩置管主要是采取盲插法将喉罩放于咽喉部,无需暴露声门,操作方式简单、便捷,医护人员可在短期内完成,首次置管成功率高,特别是当面临困难气管插管,喉罩是主要的呼吸道管理设备,为最佳选择,复苏成功率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喉罩置管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均高于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喉罩置管可显著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喉罩置管操作简单、便捷,可充分避免气管插管因成功率不高而导致反复置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损伤,且无需对患者使用肌松药物,充分保护了患者的气管,提高了患者的心肺安全性,进而最大程度实现对患者的救治,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风险[9]。
呼吸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心肺复苏10 s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 min脑神经即会产生不可逆改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3 min内建立通畅与有效的呼吸式心肺复苏的重要环节,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10]。因此,在心脏骤停后4~6 min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有效预防脑细胞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喉罩置管组插管操作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喉罩置管能够有效缩短插管操作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进而缩短心肺复苏持续时间,使其自主心跳尽快恢复,确保抢救效果。分析原因在于,喉罩置管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呼吸道开放抢救措施,在心脏骤停的抢救过程中,可尽快给予患者呼吸支持,以提升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喉罩置管可保障抢救效果,首次置管成功率高,可保障复苏成功率,且对患者刺激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进而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短等,故在今后研究中可通过增加样本数、延长研究时间等进一步分析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与气管插管对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