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研究
2022-10-17张萍
张 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国民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于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日益提高,非遗保护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必须要加强非遗保护的力度,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我国各民族几千年的努力累积而成的中华文化瑰宝,其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如今少有,甚至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由于这些遗产具有一定的无形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首先需要重视其传承工作。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一样,这种文化形式没有物质依托,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和精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举止当中,如果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一个载体,那么人类是其最好的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断将其继承发扬下去。
(二)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需要依靠人类来进行延续,换句话说,人类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依托”。然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人类生命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拥有几千年的生命,这正是通过人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得以延续下来的,虽然人类的生命有限,但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无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自民间,是民间技术与艺术的整合,或者是某种思想和创作的表现,需要通过人类持续的薪火相传进行传递和发扬。
(三)口头性
“师承”是我国自古以来极受重视的传承方法之一,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当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不能通过书面记载以及其他方式来进行保存和记录,受这一特点的制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需要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承,而这种方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容易导致相关文化遗产断代或灭亡。因此,需要通过师傅将自身本领言传身教,全盘教付给其弟子,从而通过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授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这也是对非遗进行保护的难点之一。
(四)可塑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可塑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缺失,或是由于口头传述的不确定性导致相关人员对其记忆不准确,这时候可以通过传承人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对现有的非遗过程进行加工、拓展和补充,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二、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首先,群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外,通过自行组织而形成的群众性社会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反映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在广泛参与到活动中的同时,其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并不是对立关系,反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社会生活中的婚嫁丧礼下到群众的穿衣吃饭,无一不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群众文化提供相应的内核,丰富其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其次,群众文化是通过各种群众活动构成的,而群众活动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群众自行组织的小型活动、社会机构组织的活动以及当地政府和文化馆等部门组织的活动等,而小孩和中老年群体是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活动可以融合相应的非遗内容,从而能够对非遗保护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群众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群众本身,因此,非遗保护工作者可以借此特点,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其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内容和活动形式,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三、非遗保护的现状
(一)保护意识不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而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却没有形成强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导致非遗保护工作不到位,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也没有得到良好的调动,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不足,不了解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当今时代变化发展快速的背景之下,人们极其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过去,从而导致传统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消亡。同时,由于政府与相关负责人的非遗保护意识不强,其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产生脱节,从而阻碍了非遗保护的进程。此外,部分群众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对其保护的重要性,许多人在欣赏相关手艺和技术时,不能将其技术与手艺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也没有相关非遗概念,长此以往,人们对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兴趣,从而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
(二)专业性欠缺
进行非遗保护是一项复杂且长久的工作,需要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来进行。而在部分地区,相关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面对游客时,自行编造不真实的内容,比如,部分地区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游客,获取更多的利益,会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民俗文化表演和展示,从而导致相应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逐渐商业化。此外,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相关对其熟悉的人,导致没有对应的专业人员和条件进行演示,从而致使非遗保护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三)传承者少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少,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社会压力逐渐随之增长,在生活压力的影响下,许多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者在中途选择了放弃,由于坚持下来的人逐渐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变得越来越少,随着社会变化的脚步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也逐渐变快,在这种背景之下,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加困难。
四、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结合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
群众文化主要产生于群众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得以形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需要政府各部门进引导,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入非遗保护的理念,在日常活动中陶冶群众的情操,使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为此,政府部门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对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整合。首先,政府各级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从而为群众灌输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和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促进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将中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贯彻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与掌握,以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落实于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中。最后,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融合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任务,基层文化管理部门需要同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做好相关沟通工作,将先进的文化管理方式引入在其工作之中,完善优化相关整合工作。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要将非遗保护工作置于相关整合工作之首,以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切入点,从而促使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高效融合。
(二)搭建非遗保护平台
完善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是进行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融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基层群众组织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搭建相应的非遗保护传播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直接呈现在群众面前,促进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加强其非遗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需要合理运用地方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作为群众文化和群众活动创作的核心内容,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进行高度融合,从而打造地方特色群众文化。这样一来,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又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平台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相关非遗保护的理念和内容,从而将广大群众引导至非遗保护工作之中。
(三)加大宣传力度
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不仅要注重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还要加强相关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群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首先,相关部门需要深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通过现代的手段将其展示在群众面前,比如剪纸、刺绣和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3D技术等增强其生动性,为群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其次,随着当今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相关部门需要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的宣传与互联网等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等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宣传和推送,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打破时间、空点与地点的限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送给更多的人群。除此以外,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体系,促使群众正确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比如,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相关艺术团、演唱队等组织建设,这些团体中含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政府可以合理发挥这些人群的作用,促进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结合与传播。
(四)创新方式,提高群众保护积极性
将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结合,采用的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其融合程度与效果。只有选择正确的手段措施,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大众文化活动中得以顺利开展。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民俗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的生命力,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民间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此外,也有利于为群众文化融入更多的元素,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升地方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群众和来此参观的游客自觉参与到这些民俗活动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或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时日开展相关表演、展示等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自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和保护者。
(五)培养专业非遗传承者
如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放弃该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对从事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和福利,为相关机构与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与社会各部分建立合作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提供更多的物资保障,从而使更多人群愿意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综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进行非遗保护时,要重视群众的力量,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