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及其沿革

2022-10-17付宇轩

名家名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制学堂制度

付宇轩

一、引言

教育制度是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教育制度的变革往往蕴含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简称学制。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产生及其变革,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文化杂糅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力求变法自强,渴望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

二、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权体制决定了其教育的封建性和稳定性,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科举制为选拔人才的考核方式,在某段区间确实有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然而文化专制下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也导致学生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唯书本唯圣人,对事物缺乏自身的见解与判断能力,并且形成了读书只为考取功名的社会风气。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觉醒,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技能的人才。此时,旧的教育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学制的变革成为挽救危机的必然要求。

(一)新式学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镇压农民起义时洋人军队的强大力量,使清政府切实认识到西方科学技艺和军队武装先进的重要性。洋务运动兴起,在发展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外语为主要教学内容,兼授算学、万国公法等各类学科知识。此后,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先后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其创办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打破了儒学独霸天下的传统地位,其所采用的规章制度和办学模式使中国近代教育逐步向科学化和系统化迈进。同时,由于这种新式学堂在中国属于初步尝试并且主要服务于洋务运动,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学堂的办学与科举制度不相衔接,对考取仕途没有帮助,难以有效吸引生源。学堂教授内容主要限制于军事和语言两大方面,不利于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广泛普及。其次,当时的教育体系还未完善,各学堂间所授内容分散,课堂设置随意,不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据此,亟须统一完备的全国性学制来规范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推动新式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教育主张的提出

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开放大门,一批留学生和出访官员率先走出国门,将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等带回中国,力求从根本上富国强民。1860年,近代中国第一位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容闳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及所学内容,向太平天国的领袖建议实施教育改革,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首次提出确立学制。其领袖洪仁玕也曾大力提倡开展科学教育,他主张设立新式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允许在不干涉内政的情况下聘请西方讲师进行教学以拓宽国人眼界。我国第一位出访欧洲的官员斌椿曾在书中记载欧洲国家的教育制度,描述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级递进的学制,其中大学主要涵盖了医科、治科、道科和教科四类,使当时国内直观了解到近代西方的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早期倡导改良的知识分子也曾向封建官僚进言效仿西方实施教育改革。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我国学校的制度是各自聘请老师进行教学,贫穷百姓没有能力进行学习,导致目不识丁者众多,国民素质较差。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应当学习德国,按照小、中、大学的等级顺序广泛建立学校,各年级之间相互衔接,实施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近代各阶层有识之士,都曾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将自己所观、所学的先进教育制度引入中国,为学制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及其沿革

自近代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传入中国,吸纳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经验、变革传统教育制度已经成为当时谋求改良和变法的知识分子的共识。这不仅是改变我国教育发展闭塞不前状况的现实需要,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条约后为重塑威严而必须做出的努力。1901年,清政府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决定实施新政,其中颁布了以兴办学堂为目的的《兴学诏书》。诏书一颁布,各地就兴起了创办新式学堂的热潮,然而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学制,办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并未得到确切的实现。《兴学诏书》的颁布为近代学制的产生奠定了现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一)癸卯学制

1902年,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是由于现实因素,该学制未能正式付诸实施。在此基础之上,张之洞和张百熙、荣庆等人于1903年制订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实施的学制,是近代中国学制的开端。从横向看,癸卯学制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以培养不同专业及层次结构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主的实业教育和以培养教学及管理为主的师范教育三大类型,这三类教育各成体系的同时又相互具有联系。从纵向看,学制的主要体系共包括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涵盖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这一时期办学主要以启蒙思想、培育良知、扩充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置中等学堂五年,这一阶段以深入普化教育为主,并为升学或就业进行分化准备。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三年、大学学堂三年、通儒院五年。尽管癸卯学制存在照搬日本模式、封建残存、忽视女子教育等弊端,但其产生对近代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私学教育模式,注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传播,并且消除了洋务派新式学堂重技术、轻学识的弊端,加速了科举制的瓦解,为我国近代学制的改革开辟先河,促使中国教育逐步融入世界。

(二)壬子癸丑学制

癸卯学制的实施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比例失衡的问题。近代学制以普通教育为重点,讲经读经作为基础教学内容,所授课程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实现教育与再生产的有效衔接成为学制改革的关键问题。辛亥革命胜利后,三民主义思想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将振兴实业和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主义的两项基本内容,强调实业发展计划需要通过培养国家栋梁来实现。在此背景下,蔡元培担任了近代中国首位教育总长,致力于对腐朽的教育制度进行整改,以赋予中国教育新的发展活力。1912年9月,在全国教育专家研究讨论之下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随后,又陆续拟定各类学校规程,最终合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横向学制继承了癸卯学制的三项教育系统,纵向则将学制分为三段四级:涵盖四年初等小学和三年高等小学的初等教育,四年中等教育以及包括三年预科和三至四年本科或一年预科和三年专门学校本科的高等教育,共计十八年。除此之外,下设蒙养院,上至大学院。如果说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意义,打造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开端,壬子癸丑学制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它废除了传统诵经读经课程,取消了进士奖励出身,并首次合理化男女同校,极大地解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三)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三个学制,也是对我国影响时间最长的学制,它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群众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该学制的拟定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民主决策的方式,广泛采纳社会各地教育家和学者的意见。1921年10月,以制定新学制为主题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会议拟定了学制系统草案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经第八届联合会的讨论修改,1922年由政府向全国正式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该学制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增长了中学年限: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分为初高两级,高等教育三至六年包括大学四至六年或三年以上的专门学校。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讨论时间最长、集中民智最为深刻的一个学制,凝聚了教育专家和普通教育工作者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心血。同时,壬戌学制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变仿照日本学制的历史,在参考美国学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广东、天津等地区率先试行,并强调各地区因地制宜,可在规定范围内灵活调整年限、选科等。壬戌学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改革迈进了重要转折阶段,我国开始从单纯的模仿转变为结合国情制定推动国家发展的教育制度,注重升学的同时也将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近代培育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我国近代学制改革的启示

学制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是教育理想与现实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的周期约为十年一次,与我国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相匹配,体现了教育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性。近代三部学制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教育制度逐渐民主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所呈现的不足之处和有益经验对于今天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制改革需要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益

学制改革首先是为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更深层次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近代学制产生之初效仿的是日本和德国的双轨学制,该学制是为资产阶级子女和为平民子女分别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两轨学制,这种学制有利于培养少数精英贵族人才,不利于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注重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壬戌学制参照的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轨学制,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结合个人情况开展教学,提升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产生了效率低下的问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始终是学制改革需要平衡的重点问题,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成的分支型学制,该学制试图在促进教育全民化的基础上发展高水平教学。但由于其存在课程繁冗、教学计划与教科书须保持统一等问题,导致教学缺乏灵活性、地域性课程难以开展。未来学制的设置应当在完善义务教育、促进全面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女子教育和贫困地区学生教育,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结构设置更好地与就业相衔接。

(二)学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

国家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应当赋予各级地方政府更多的教育管理的自主权,充分调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癸卯学制是以政府为主导,日本学制为蓝本的,注重从国家层面出发规范制度、发展教育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办学模式。这种由国家全权决定而不广泛采纳意见的形式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与实际相脱离,教学模式死板、不符合地方实际,不利于学制改革收获理想中的成效。壬戌学制则与此不同,它是由教育联合会首倡并在全国教育专家和学者历时七年的研讨中产生的,是社会各团体结合地方实情后提出的,极大地提升了学制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也成为对我国影响时间最长的学制。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频率和习俗,教育管理应遵循政府向学校放权的理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群体参与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下放学校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权力,促进民主化、科学化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五、结语

中国近代三部学制改革是一个由效仿国外先进制度到结合本国国情合理制定的科学化、现代化、民主化的过程。尽管学制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刻板单调、片面化等问题,但仍然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今天,我国教育制度的拟定依然需要以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为引导,在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向前迈进。

猜你喜欢

学制学堂制度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五行真经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某些单位的制度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