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22-10-16王阿娜
王阿娜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口角斜、眼裂扩大、口唇不能闭合,患侧不能做基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如闭眼、皱眉、鼓气等。面瘫的发病无年龄限制,起病急骤,通常在几小时至几天达到高峰,严重影响患者面部功能[1]。目前西医治疗面瘫以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治疗为主[2],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针刺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面部微循环、疏通经络和组织代谢有一定作用。梅花针疗法是由多支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的一种针法,可激发经络,操作方法简便。本研究采用梅花针疗法联合普通针刺法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女28例,男38例;年龄22~70岁,平均(57.02±9.06)岁;病程3~19 d,平均(11.22±3.16)d;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40例,两侧面瘫3例。观察组女29例,男37例;年龄21~70岁,平均(56.81±9.14)岁;病程4~20 d,平均(11.34±3.35)d;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39例,两侧面瘫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诊断标准制定。①发病急,伴受冷风史。②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做皱额、蹙眉、闭合眼裂等动作,少数患者发病前伴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孔压痛。③头颅CT、MRI检查未见异常及明显病灶,排除其他原因。④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周后肌电图见异常自发电位。⑤神经系统查体出现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2]。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针灸学》中风寒袭络型面瘫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主症:有面部受凉史,患侧畏风畏寒,起病急,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大,迎风流泪,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抬眉无力,口角斜,唾液病侧外流。②次症: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耳后发凉伴疼痛。③舌脉:舌淡苔白,脉浮紧[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在20 d以内;年龄18~70岁;依从性好;患者自愿接受针刺疗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脑神经麻痹引起的中枢性面瘫者;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瘫者;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病者;肿瘤引起的面瘫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穴位选取患侧四白、双侧翳风、双侧合谷、患侧地仓、双侧颊车、双侧风池等,对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持规格为0.25 mm×5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或横刺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梅花针疗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取患侧阳白、双侧攒竹、患侧鱼腰、双侧颊车、双侧颧髎、患侧地仓、双侧太阳、患侧四白、双侧下关、双侧翳风穴;远端取双侧合谷、昆仑、太冲穴;风寒袭络证取双侧风池、听会穴。②对局部及远端穴位进行常规消毒。③手持梅花针叩刺以上穴位,以先局部、后远端的顺序进行,早期手法要轻,待局部微微发红或患者自觉有烧灼感时停止,不可有出血点,用棉球轻轻按压叩刺部位,防止皮下瘀血。④5 min后,取规格为0.25 mm×5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平刺四白10 mm、阳白10 mm、太阳10 mm;斜刺攒竹10 mm、鱼腰10 mm、地仓10 mm;直刺颧髎10 mm、下关10 mm、翳风10 mm、颊车10 mm、风池10 mm、听会10 mm、昆仑15 mm、合谷15 mm、太冲15 mm;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NGF、面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总分各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越严重。③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检测治疗后患者面神经兴奋阈值,阈值越低表明神经损伤程度越低。④根据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评价面神经功能,FNFI≥0.9表示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级别提高2级以上;有效:患者H-B面神经功能级别提高1级;无效:患者H-B面神经功能级别无变化;加重:患者H-B面神经功能级别降低。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面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2)血清NGF、GDNF水平及FNFI指数、面神经兴奋阈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GF、GDNF水平及FNFI指数、面神经兴奋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两组患者NGF、GDNF水平及FNFI指数、面神经兴奋阈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GF、GDNF水平、FNFI指数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面神经兴奋阈值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面神经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数、面神经兴奋阈值比较(±s)
表2 两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面神经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指数、面神经兴奋阈值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ng/L)观察组 66 治疗前 9.64±1.38 2.75±0.54治疗2周 15.15±2.54△▲ 4.61±1.03△▲治疗4周 22.56±4.05△▲ 8.68±2.43△▲对照组 66 治疗前 9.69±1.40 2.69±0.51治疗2周 12.27±2.05△ 3.84±1.02△治疗4周 17.34±3.10△ 6.28±1.85△组别 例数 时间 神经功能指数 面神经兴奋阈值(m A)观察组 66 治疗前 0.40±0.08 4.67±1.01治疗2周 0.69±0.12△▲ 3.19±1.01△▲治疗4周 0.99±0.14△▲ 2.26±0.35△▲对照组 66 治疗前 0.39±0.09 4.70±1.17治疗2周 0.62±0.11△ 4.21±1.02△治疗4周 0.76±0.17△ 3.68±1.14△
(3)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观察组 66 治疗前 62.37±5.56 65.08±4.37治疗2周 45.26±4.63△▲ 37.52±4.42△▲治疗4周 22.03±4.82△▲ 19.19±3.31△▲对照组 66 治疗前 62.75±5.44 65.14±4.88治疗2周 50.38±4.84△ 42.51±3.81△治疗4周 47.89±3.71△ 35.39±5.28△
4 讨论
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吊线风”“口僻”“口眼斜”等。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人体正气受损,不能抵御外邪,风寒或风热之邪气乘虚而入,阻滞脉络,使面部经脉失养、气血痹阻,出现口角斜等症状,因此风寒袭络型是临床常见的面瘫证型。《医林改错》记载:“若壮盛人……突然口眼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经络为风邪阻滞……亦能并口眼斜。”西医治疗面瘫主要以激素、抗病毒药物为主,并配合营养神经药物修复神经,从而改善面部表情肌损伤情况。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证型的面瘫,包括外治法、内调法等,且疗效显著。
梅花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可改善局部血流,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4]。针刺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面部经络气血运行,调节面神经功能,促进面部供血恢复。本次研究中,选取的阳白穴下分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可治疗眼睑下垂、口眼斜等;攒竹穴下分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鱼腰穴镇静安神,疏通经络;颊车穴下分布有面神经,主治面神经麻痹;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动;地仓穴主治颊肿、口眼斜、流涎及面神经麻痹;太阳穴可解除疲劳;四白穴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穴治口眼斜,配攒竹穴治眼睑动;下关穴与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穴配伍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翳风穴主治口眼斜、牙关紧闭;合谷穴祛风通络;昆仑穴、太冲穴舒筋活络,解除痉挛;风池穴祛风散寒;听会穴主治面痛、口眼斜等。
NGF作为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再生具有关键作用,可调节外神经生物活性,参与损伤神经的功能修复和细胞再生;GDNF直接参与炎性反应,抑制上皮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轴突纤维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GF、GDNF水平及FNF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神经兴奋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部分结果与赵婧等[5]、李鑫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采用普通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及面神经兴奋阈值显著改善,血清NGF、GDNF水平升高,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