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排精神”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与传承路径

2022-10-15孔年欣柳鸣毅但艳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女排精神中国女排女排

孔年欣 ,柳鸣毅 ,但艳芳 ,敬 艳

“女排精神”是由中国女子排球队(以下简称“中国女排”)历经多年沉淀、呼应时代发展、彰显民族精神铸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已呈现由体育领域向社会领域传播、代代人群传承和精神谱系传递的特征。2021 年10 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发〔2021〕2 号),提出“进一步弘扬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主要特质的中华体育精神等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总体要求。”可见,“女排精神”彰显其并非仅以辉煌成就所铸成,而是以在历次逆境、挫折、失败中汲取经验、创新改革、浴火重生的全方位成长为基础,逐步在赛场上展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及衍生出“逆风而起,乘风破浪”等的人生信条,从而缔造出比金牌更为宝贵的精神宝藏。

诚然,“女排精神”是具有中华体育精神主要特质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民族内涵与精神动力。从学理层面分析,竞技体育孕育着超越身体技能本体的精神,以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传播正能量等功能,诠释体育事业的多元内涵和延伸其时代价值。在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精神物化是由我国农耕文化、地域特征、种族习俗等多因素所形成[1]。在竞技体育领域,民族和国家间的多维度较量、比拼和交流,以及个体间的比力斗智均体现出民族、国家和个体精神的象征,并且竞技体育诠释的团结合力、凝聚合力等正能量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独特的精神标识。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体育价值的多维度认知不断深入,中国女排彰显的运动项目精神内核已超越摘金夺银的锦标价值,体现出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及彰显民族精神价值的文化要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缩影[2]。“万人空巷看女排”“国庆阅兵中国女排乘‘祖国万岁’彩车出场时激起的响彻天空‘中国女排、世界第一’欢呼呐喊声”,映射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多维度传承,且已汇聚在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之中[3],成为国家建设的精神升华和生动诠释。因此,拓展及传承“女排精神”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体育领域的弘扬与体现,挖掘其发展历程及深远内涵,对释放民族精神及展现国家强盛具有深远意义。

1 “女排精神”发展历程

“女排精神”是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先进代表,其在体育事业重新起步、竞技体育成绩波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等过程中,播撒精神火种、固牢精神支撑及赓续精神基因,勾勒出一部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陷入低谷、逆境奋起、重回巅峰、永不言败的奋斗史。从1976 年至今,中国女排历经“五连冠”、低谷及艰难崛起、重铸辉煌三段时期,其体现出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缩影,且在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功勋教练员优良品质的代际相传及团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淬炼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女排精神”[4](见表1)。

表1 中国“女排精神”发展的实践事例及其特征Table 1 Practical exam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1.1 “从无到有,立根铸魂”——在我国体育事业重新起步中播撒精神火种

从无到有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新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既是百废待兴,又是奋力发展的时期,艰苦创业、刻苦耐劳、集体主义是该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在面临复杂外部国际环境及内部建设任务艰巨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急需通过精英标榜效应引导民众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参与社会建设及贯彻国家发展方针。与此同时,1979 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促使竞技体育成为登上国际舞台、展现国家形象、洗雪民族耻辱的利刃。此时,由袁伟民指导带领刚刚成立的中国女排,率先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将顽强拼搏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践行至训练且注入团队管理之中,通过训练及竞赛自我比拼与国际较量的内外部冲突,民族意识与精神塑造过程不断交织,“女排精神”逐渐凸显。其诠释出“不获全胜,我们算什么世界冠军,我们可不要往自己脸上抹黑啊,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的祖国至上精神。在此时期,“女排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成就了世界排球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世界体坛的一个中国时代,根植入其集体项目文化的传承血脉之中,更是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时代的榜样、集体主义的象征及中国女排的灵魂。

1.2 “逆境崛起,弥足珍贵”——在女排竞技体育成绩波折中筑牢精神支撑

运动成绩是竞技运动的终极产品,其受运动员自身、竞技对手竞技能力波动性及参赛结果评定等内外部条件影响。可见,竞技运动具有独特的客观性、复杂性、残酷性和唯一性。尽管获胜和失利的博弈性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但是对失利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认识更为重要。在新老运动员交替、竞技水平下降等因素影响,陷入低谷的中国女排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将一脉相承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注入日常管理、训练、竞赛中,逐步提升竞技能力。此时,郎平指导首次以主教练身份与新一代女排形成了权威保有、信任延续、稳定有序、命运共享的团队格局,带领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崛起,重回世界大赛前三席位,成为当时我国集体项目成绩突出及可与优势项目媲美的精英代表。进入21 世纪,我国体育事业面临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女排也面临教练员换帅、竞技成绩下降等局面[5]。在此时期,陈忠和指导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强大的团队领导力,将祖国至上、团队协作、顽强拼搏和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作为队员们的精神支撑,中国女排以顽强的作风和快速多变的灵活技战术风格,在世界大赛中屡次反败为胜,其优异竞技表现展现出跨世纪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

1.3 “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赓续精神基因

伴随时代改革的浪潮,中国女排作为我国群众期盼、社会关切和极具感召力的集体项目运动队,始终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在世界赛场不惧强手、敢打敢拼、铸就一次次辉煌。“女排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推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竞技水平,将发展重点放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更大的集体项目及“三大球”中,是当今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赛场,中国女排不仅传承了“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中国出征,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的祖国至上精神及“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团队”的集体主义优良传统,更是以复合型团队、科技助力和后勤保障等特点,提升了国家队选拔、训练、竞赛和管理水平,以优异表现彰显我国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体现后发外生型的中国体育迅速实现崛起的制度优势。在2016 年里约奥运夺冠后,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执教理念的郎平指导进一步将协同性、创新性、科学性等新理念和新思想,注入团队的选拔、思想、训练、生活、管理、纪律等过程中,突显出优秀集体运动队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具有国际视野及专业素养的显著特征,成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强大精神支撑和巨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了竞技体育新的任务及使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神圣使命,也要拓宽其多元功能与人文价值,促进以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因此充分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女排以其追求极致、忍受挫折演绎了体育运动的身体文化,培育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且以典范形象、精神传递、理念创新的团队管理特征,促使“女排精神”成为弘扬现代体育精神及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象征。尤其历经竞技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探索起步、发展进步和改革创新阶段,中国女排不仅以先进的运动项目管理和训练理念映射国家竞技体育发展进步和改革创新,更是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基础上,赓续“女排精神”基因,以其精神品质为社会传递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正能量,且创作出深入人心、激发奋斗的“正气歌”,促使全国人民凝气聚力,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以及中国人民健康、自信的状态。

2 “女排精神”基本内涵

2.1 弘扬现代体育精神,释放人文理性体育价值

现代体育精神不仅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存、生活实践中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神圣与世俗中交织,蕴含具有生物及人文体育观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体育文化,成为推动现代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原生动力[6]。在物质、制度及精神的文化三层次视域中,发现在物质文化层面,人类从原始社会至今,演绎了与野兽搏斗、工具制造及种族斗争等过程(图1)。同时,现代体育发展进程伴随人类自然器械向更加现代化的物化状态演变,跑、跳、摘、抱、取等动作逐步嬗变成身体动作等人化形态,再由其逐步形成以运动项目而聚类的专业化特征。在制度文化层面,现代体育基于专业化、科层化、理性化等特征,以体育组织、体育节事、体育法规、体育教育、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等为载体,促使种族、部落的宗教行为、祭祀等神圣活动,与全球、区域、国家等组织单元所彰显的体育治理体制或运行机制效能,及其延伸的文化、教育、产业等体育多元世俗功能相互契合[7]。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化层面,现代体育精神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诠释了由以强身健体等功利参与目标的生物体育观,逐步上升到人文体育观的人文精神释放过程[8]。可见,精神文化层作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将有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运动项目发展视域和精神文化传承脉络。

图1 文化三层次论视域现代体育精神Figure 1 Modern sports spiri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level culture

竞技运动具有十分强烈的外显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具有展现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激起民族意识等功能。历经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及竞技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女排,形成蕴含体育内在竞技能力和社会外在标榜形象聚集效应的“女排精神”。过去,在长期赶超体育文化主导的背景下[9],尽管中国女排组建初期面对训练条件匮乏、训练理念单一等重重困难,但却塑造出彰显民族国家政体独立、民族信仰、文化认同等都需要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其不仅体现出优异竞技能力的生物性,且展现出蕴含人文理性的现代体育精神本质。

在当前我国生物体育观占据先导地位的背景下,“女排精神”的塑造历程不仅生动诠释以物质及制度文化创新的生物体育观,更是衍生出具有深远意义的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一方面,一直以来,中国女排坚持发挥举国体制优越性,秉承“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训练理念,不断探索项目发展规律,创新“单脚背飞”“快抹”“高举高打”到“高快”结合等技战术,且逐步注入复合型团队、大数据创新训练管理等理念,突破传统运动队管理及训练体制与机制障碍。另一方面,中国女排基于物质及制度文化层面创新,进一步凝练运动项目文化符号[10],诠释了现代体育精神的人文理性价值。中国女排将“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的永不言败、“尊重对手、尊重自己,把最后一场比赛打好”的顽强拼搏等精神及科学与人性融入“女排精神”,如郎平指导注重训练科学性,透过个人执教理念与执教魅力,为女排队员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给予个性化关怀的“以人为本”人文理性,诠释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价值内涵。基于此,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精英形象的中国女排展现了一支精神凝练、理念更新、思维创新的新时代优秀运动队,且以其蕴含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等极具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的精神品质,唤起全国人民对中国女排发展历程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衍生具有代际传递、情感唤醒和精神涵养的永恒价值。最终,以其锻造的丰富精神内涵挺立起不同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精神脊梁,树立起体育健儿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给全体中国人民展示了一个良好的精英坐标和榜样示范,融合彰显了现代体育精神的生物体育与人文体育价值。

显然,“女排精神”不仅释放出体育救国、技术创新、金牌至上“体”的物质及制度文化层的生物性功能,更是衍生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精神文化层“育”的人文理性价值,弘扬了现代体育运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积极进取、自我超越、人本主义、英雄主义、公平竞争及团队协作精神[11]。

2.2 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体育事业伴随着国家事业而发展,发挥了竞技赛场为国争光、强健体魄及振奋民族精神等作用,从而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强、中国强”的发展理念、给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回信中“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等内容,生动地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要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从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国家愿景,科学求实、遵纪守法的社会文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公民素养3 个层面体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度融合[13](见图2)。

图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中华体育精神Figure 2 Chinese sports spiri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ystem

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运动项目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元化方式达到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等目的,促使参与体育运动人群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最广泛形成价值共识。在新时代背景下,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由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反映了精神动力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凝聚、感召及支撑作用。“三大球”作为展示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代表性项目,近些年唯有中国女排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并塑造出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女排精神”,成为我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典范。如中国女排在楠竹建成的简陋排球馆中摸爬滚打、艰苦磨练,塑造出了镶嵌在团队灵魂中的“滚上一层土、蹭掉一层皮、苦练技战功、立志攀高峰”的“竹棚精神”,深刻诠释了优秀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核,发挥出了竞技运动精神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彰显了以“振兴中华”为口号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人心作用和社会激励效应展现了“女排精神”正从竞技赛场向社会领域拓展,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优秀样板。

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分析即受“军国民主义”思潮、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等影响下,我国体育的发展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抑制了体育的人文价值,导致中华体育精神并无多少中华传统特色,只是对普世性体育精神的部分提取。难能可贵的是,“女排精神”不仅创新性地继承了由西方传入的普世价值观,更是重构传承了东方文明传统精髓的中华体育精神[14]。在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推动下,中国女排以顺应排球项目发展国际形势、接轨国际排球市场、引进国外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实现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到“以十一连胜,卫冕女子排球世界杯冠军”的优异表现,诠释了中国主动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公平竞争、追求卓越、契约体育精神。此外,在全球体育治理背景下,郎平指导从多年国际执教经验中,提炼了适应当时中国女排发展的执教理念、训练方法及其推行的大国家队、超级替补、国际化复合教练团队、大数据技术支撑及立体高速的技战术特征等理念,展现新时期中国女排与时俱进,融入世界文明的大国形象且展现出东方“和而不同”的传统精髓。

诚然,“女排精神”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优秀代表,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呈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及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相互统一特质互为融合[15]。以其“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内涵,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创新驱动、科学求实的集体主义特征,促使中国优秀体育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深及丰富其历史底蕴,同时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向作用[16]。

3 “女排精神”传承路径

3.1 挖掘中国女排文化价值,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以优异成绩实现为国争光,以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向善,以释放社会美誉度树立国家形象,以产业效能贡献绿色经济等,成为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重要部分[17]。中国女排作为集体球类项目,具有独特的团队象征意义和专项的竞技夺标魅力,应发挥其良好社会形象及广泛社会影响特点,进一步提炼排球项目的文化特征、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使中国女排夺冠效应由体育领域逐步延伸至社会生活之中。其中,“女排精神”的文化价值尤为弥足珍贵,已在聚集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民族感召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得以延伸,形成了排球运动项目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应进一步从竞技体育精神特质、运动项目多元功能、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及建立融合传播体系等方面,挖掘其文化价值及赓续精神基因,以此提升体育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传播力等软实力,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其一,挖掘竞技体育精神特质,提升体育吸引力。中国女排作为优秀集体项目,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象征符号载体,不仅应以竞技表现和竞技成绩为媒介展现竞技硬核实力,更应挖掘“女排精神”祖国至上、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等特质,提升精神吸引力、排球凝聚人心的项目吸引力及举国体制有力保障的制度吸引力。为此,使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透过精神层面的体育价值观,主动接受其释放的体育吸引力,以获得对其精神的价值认可,成为增强我国体育软实力的独特体现。从而以新时代中国体育全民参与、全民健康、全新形象、全球地位和全面发展的理念[18],将“女排精神”从体育领域辐射至社会各阶层。此外,可通过培养郎平、朱婷、惠若琪等社会影响力大、形象正面的明星教练员及运动员,传播体育正能量。其二,释放运动项目多元功能,增强体育亲和力。要以中国女排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为引领,鼓励开展排球大众性、多样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大力推动排球项目进校园。尤其是,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致力于多元化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培养排球后备人才,如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排球项目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破解现行划片就读政策背景下产生的项目对口不一致、人才升学断档等问题[19]。同时,还可以大众化改革促进排球项目深入人心,以其独特的项目价值和气排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和少儿排球等方式,带动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全社会以不同形式参与排球等体育运动,引导群众关注体育、重视体育、参与体育和认同体育。其三,顺应国际体育发展趋势,扩大体育影响力。中国体育全面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是顺应国际体育发展规律和国内体育治理需要的必然趋势[20]。然而,中国女排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优势运动项目的辐射效应还存在差距。中国女排作为我国“三大球”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竞技成绩最为突出且最为务实的社会舆论形象的集体项目,应凭借其辉煌的竞技成绩和全球影响力,以“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我国对外交往多边合作平台,在国际上积极开展体育文化交流,以优异的“女排精神”文化及排球项目为载体,传递中国体育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及树立国际新形象,发挥其在促进民心相通和国家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女排作为世界排球项目的竞技强队,应主动肩负起推动排球运动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责任,及彰显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如进一步加大排球职业联赛改革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排球职业俱乐部,通过放宽引援政策,以引入更多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加盟,培养具有影响的排球明星和国际体育组织官员,为世界排球项目发展贡献力量,助推排球项目的传播及我国体育文化输出,扩大我国体育朋友圈。其四,建立融合传播体系,加强体育传播力。以体育融媒体的传播模式,将弘扬“女排精神”及其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活动,与教育、文化和互联网融合,通过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活动等渗入到社会活动体系之中,以商业性的电视节目、文娱节目等渗透到文化活动体系之中,立体式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中国“女排精神”全媒体传播体系。

3.2 形成中国女排情感认同,筑牢民族精神基石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以体育赛事为载体的竞技运动,对生动诠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竞技运动蕴含着锦标精神和进取精神的辩证统一,以项目为载体展现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的身体超越到精神超越,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价值观的认同和一致性,与平凡中造就伟大的科学家及革命先烈遥相呼应,构成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排精神”不仅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载体,应通过运动技术、竞技比赛等一系列符号与群众进行互动。以中国女排榜样引领、社会互动和合理运用情感载体等多元方式,促使其逐步完成与群众之间的情感表达,实现其代表民族国家形象的身份确认,使“女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递,从而推动群众形成精英崇拜的价值取向,引导对团结协作、爱国主义等体育价值观的意识逐步增强,成为筑牢民族精神的基石。

其一,充分发挥运动项目优异竞技成绩。中国女排良好的社会舆论形象等值得我国体育及其他领域学习、吸收和推广,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分,向世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优异成果。总结中国女排在严把国家队建设入队关、思想关、训练关、生活关、管理关及纪律关等方面的经验,及借助其所体现的能征善战、作风优良形象,以此发挥其推动团队建设的引领作用,突显加强运动队等集体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团队精神、遵纪守法、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为国争光动力。特别是,强化祖国培养、国家利益至上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以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其二,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社会价值。应将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衍生至社会当中,以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价值理性追求。大力推进排球项目的文化建设,深挖中国女排的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及团队精神,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精神内涵、中国特色的排球文化产品,打造独具中国排球项目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构建新时代中国女排文化的传承体系。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等一系列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系列活动中,要将中国女排故事、人物等体系化梳理和呈现,融入爱国主义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公园等之中,注重中国女排乃至其他项目文化挖掘、精神追溯,为体育精神的民族自觉提供方案和路径。通过组织编写《中国女排成长之路》《激情岁月——郎平自传》《陈忠和——我的执教人生》等系列读本,挖掘中国女排发展历史沿革、以博物馆、故事馆等形式留存资料,将其作为运动队、学校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地及首选素材或将其推荐为进校园课外读物等举措,从精神角度更高、更深、更细地体察其竞技运动团队的生活及训练,以创作更具丰富性及时代意义的经典文艺作品,讲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将中国女排在赛场内外所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优良精神品质具体化呈现。

4 结语与启示

精神力量的厚重和强大之处在于其形成、塑造、提炼、释放的长期性、持续性及迭代性。体育作为社会发展中展现人性、国家、民族精神的独特活动,其精神塑造与人类的生产、生存、生活的实践密不可分,更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连。显然,正是因为中国女排历经磨难、成败、起伏等不同发展阶段,锻造出“播撒精神火种、固牢精神支撑到赓续精神基因”的“女排精神”,勾勒出一部“从无到有、逆境崛起、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奋斗史。“女排精神”作为运动项目文化及中华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其基本内涵源于现代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有效挖掘与融合了人文理性体育价值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前,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具体要求。为创造性传承“女排精神”,应进一步挖掘中国女排文化价值及形成中国女排情感认同,以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及筑牢民族基石,发挥体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马杰华

责任校对 李 新

猜你喜欢

女排精神中国女排女排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学习“女排精神”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
新时期女排精神对高职实训课堂的启示
新生代的“女排精神”
时代何以重唤“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