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区域协作网络特征与形态分析
2022-10-15郭新艳黎小钰
郭新艳,黎小钰
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近年来中央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建设后党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高标准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川渝两地的重大使命。成渝地区具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潜质,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成渝特点的新格局发展范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促使政府之间寻求积极协作,如府际协议、联席会等形式的合作交流,体育领域亦是如此[2-3]。那么,2016 年成渝经济区提出至今,在成渝地区体育协同治理中,跨区域体育协作关系呈现何种态势? 内部节点扮演怎样的角色? 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应该如何提升协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以2016 年至2022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的政策文本和府际协议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系统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的行动路径、形成的协作状态,并结合体育领域内一些现象对成渝地区体育区域协作的现实推进机制进行探讨。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6 -2022 年期间涉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同层级的政策文本和府际协议共计410 份。研究样本主要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涉及的四川省15 个市、重庆市27 个区(县)、四川省及重庆市的官方网站、政务所属新媒体(融媒体中心、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认证的传媒媒体(央视媒体、省级市级日报),并将官方公开的且符合条件的政务信息、新闻资讯等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1.2 数据筛选与预处理
根据最新发布的成渝地区体育合作文件、新闻信息进行初步集合整理,产生最终的需要搜索的文本数据词组,最终采用Python 3.7.6 软件对官方网站数据库中有关成渝体育合作交流的文本文件、新闻政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网络搜索,以各地级人民政府官方门户网站、政务所属新媒体以及官方认证的传媒媒体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来源,搜集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6 -2022 年(截至2022 年3 月31 日)的体育协作相关文本数据。进而通过对信息文本的全篇阅读,删除文本中无效或是异常信息数据,以保证研究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针对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文本进行内容对比、交叉核对、剔除重复即剔除内容关联性较高的重复数据,以提升文本信息数据的有效性。
1.3 数据整理与转化
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 进行体育区域协同治理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通过数据处理,统计2016 -2022 年中各地级市人民政府官方公开的有关区域体育协作的政务信息、工作报告中体育合作相互提及的频次,将整理得到的数据矩阵,转化为便于网络特征分析的二值化矩阵表,以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区域协同治理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于参与主体的体育协同方式多样,而且涉及双方或多方治理主体,因此体育区域协作网络为无向网络,不区分方向性。(见表1)。
表1 二值化处理后的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数据Table 1 Dichotomized sports collaboration data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协作路径分析
区域协作的地理路径具有复杂网络的典型特征[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各市州之间的合作组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状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地通过地理路径、抱团路径和借势路径来寻求区域体育之间的协作[5-6],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合作网络。
2.1.1 “地理路径”:依托地理区位寻求合作路径
近来成渝地区已在依托地理路径方面不断进行合作探索[7]。2012 年在四川省广安市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不断推动与重庆规划互通、交通互联、产业共育、服务共享,先后与重庆30 余个部门签订经济和社会事业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多个产业园区[8],再如成都的制鞋产业第5 次大转移的终点选择在资阳市安岳、乐至两县等[9]。在体育协作方面,成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中,提到共同制定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成渝地区毗邻区市县开展体育交流共建,这也是一种地理路径的体现,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扩展,扩大成渝地区体育发展的边界,提升整体地区体育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降低由于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多余成本[10]。在进行成渝地区体育区域协作时,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省广安市、成都东部龙泉驿、遂宁市至重庆的潼南等其他区域均可依托地理区位优势进行相关协作[11]。
随着信息技术改变,加之后疫情时代新的运作模式变化,“地理路径”的地域限制范围可以被打破[12]。例如由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办、两地多个地方体育部门共同承办的“2020·中国成渝双城万人瑜伽大会创吉尼斯纪录活动暨百万人民线上瑜伽大赛”共有104 836 人以两地同时、同步完成一套健身瑜伽的方式,创下了吉尼斯纪录,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线上+线下”万人同步瑜伽表演活动,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融合的首个正式开启的体育项目[13]。但是,这种形态仍旧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作最直接便捷的方式。
2.1.2 “抱团路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
调查中发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体育区域协作网络中,地理路径发展的后续阶段常常会出现另一类形态——“抱团”。如图1 所示:地方政府A 如何选择与谁合作,因为A 与地方政府B 已经进行了合作,B 和地方政府C已经存在合作关系,那么A 选择与C 进行合作就构成了所谓的“团体”。按照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抱团路径的最大优势是取得“三角结构”稳定性,这类协作也使体育协作具有更大的有效性[14-15]。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集体行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凝聚子群的成员,分享信息共享资源,分担风险[16]。
图1 抱团路径Figure 1 Grouping path
成渝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根据产业比较优势进行外部产业转移,这是典型的创造条件吸引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转移,带动配套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向集群集中,带动本地整体升级,通过引入计算机龙头企业,进而扩充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通过这种形态,成渝微型电子计算机的产量已经超过广东省和江苏省。在体育领域,2019 年底,首个落户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国际体育组织——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成功落户成都,这为成渝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满足了“集聚”的条件,在2020 年5 月28 日成都市体育舞蹈协会与重庆市体育舞蹈协会签订了成渝两地体育舞蹈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稳定共赢、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1.3 “借势路径”: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的依附作用
本研究发现,当周边城市在某一领域处于劣势时,会选择某一中心城市进行依附[17]。例如,成渝地区安岳县和乐至县引入的体育用品制造龙头或优势企业,比如鸿星尔克投产落地于安岳县,创造条件进而吸引到供应链上下游资源,这就是借势路径的反映。就如由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科技局牵头,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联手共同打造的“成渝科创走廊”,构建“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在沿线园区产业化一样,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也可采取类似的措施打造“成渝地区体育沿线园区”[18]。此类形态主要通过扩展或者改变网络关系结构,改变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争取外部资源和支持,扩大网络影响[19]。路径演变如图2 所示。因地方政府C 与地方政府B 合作,地方政府B 与地方政府A 合作,证明C 与A 形成间接合作的关系,地方政府A 选择与地方政府D 合作,通过跟D 合作可以降低C 在整个合作网络中的重要程度,有利于A 本身发展,扩大A 政府在整个区域合作网络中的地位,起到借势作用。
图2 借势路径Figure 2 Leveraging path
2.2 整体网络分析
2.2.1 整体网络综合性指标
为了对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的整体规模进行刻画,研究对该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进行了测算。研究将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的多值数据转化为二值关系数据,并运用UCINET 6.0 软件进行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综合性指标计算和整体网络结构图绘制。(具体见表2、图3)。
表2 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综合性指标Table 2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of the overall network of sports collabor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图3 2016 -2022 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结构图Figure 3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2016 -2022
由表1 可知,整体网络密度值接近1,网络关联度数值为1,说明整体网络中可节点联系较为紧密,即成渝地区各市州体育协作呈现较好态势,各市州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合作,使得整体的网络具有较好的通达性。从网络效率数值、平均路径长度、平均聚类系数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各市州体育协作整体网络效率较高,并具备一定的凝聚能力,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仅需要1.325 个行动者就可以实现体育互动、交流或联系。但结合网络效率数值可看出,虽然成渝地区各市州体育协作效率较高,但还存在“冗余”连接情况,说明各市州体育协作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从图3 可以看出,整个网络以重庆、成都两节点为核心呈辐射状,其余节点则呈相对稀疏状,说明各市州体育协作依然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具体来看,重庆和成都两地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其他市州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这一现象主要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了重庆和成都两地的联系,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带动了4 市体育协作频次,然而其他市州由于地理区位差异、行政区划壁垒等使得区域间体育协作程度较弱。
2.2.2 整体网络密度变化分析
为了更好地呈现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的发展态势,研究以每两年为单位进行分析,共分为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第二阶段为2018 年1月-2019 年12 月;第三阶段为2020 年-2021 年12 月,由于数据搜集时间截至2022 年3 月,故而将2022 年3 个月的数据也划入第三阶段的数据,因此第三阶段实际数据为2020 年-2022 年3 月。
图4 2016 -2017 年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结构图Figure 4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n 2016 -2017
图5 2018 -2019 年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结构图Figure 5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2018 -2019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成渝地区体育协作呈不同特征。首先,三个阶段的整体网络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阶段(2016 年-2017 年),各市州联系相对稀疏,存在碎片化交流现象,重庆与成都之间体育协作较弱,乐山、雅安处于孤立状态,其他市之间尚未建立体育领域的联系;第二阶段(2018 -2019 年),各市州之间的体育协作较第一阶段有所加强,以成都为核心辐射形成的成德眉资合作网络初步形成,重庆和成都之间的体育协作也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仍存在碎片节点孤悬于网络之中的现象,如乐山、雅安仍处于较边缘区域。第三阶段(2020 -2022 年)期间,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成为重点,各市州政府合作明显增多,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次数也明显增多,除重庆和成都两核心城市协作之外,其他市州也开始探索合作道路,如成德眉资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工作方案》以促进4 市体育事业发展、成都与自贡签署教育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从而培养输送更多体育后备人才、重庆市潼南区与遂宁合作构建遂潼教育一体化发展,以促进两地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和体育资源充分流动。其次,三个阶段的整体网络密度值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表明了成渝地区随着政策导向、地方府际合作次数增加,体育领域的交流联系逐渐紧密,体育资源要素也在各市州之间开始流动。但综合来看,2016 -2022 年间,成渝地区体育协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市州的协作频次、协作效率、协作范围,以促使体育资源整合能力、流动能力不断提升。
图6 2020 -2022 年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结构图Figure 6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2020 -2022
表3 成渝地区体育协作整体网络密度变化表Table 3 Changes in the overall network density of cross-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2.2.3 整体网络结构类型分析
区域体育协作具有复杂网络的典型特征,如从2016 -2017 年整体网络可以看出,其结构主要是局部地区共享型网络结构,特点是少数节点(城市)参与局部区域体育协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协作网络。2018 -2019 年整体网络结构主要是单核领导型网络,特点是多数节点(城市)以成都为核心领导,与成都形成区域体育协作网络,但与重庆尚未形成规模协作。2020 -2022 年整体网络结构主要是双核领导网络结构,特点是多数节点(城市)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领导,形成大范围的区域体育协作网络。复杂的网络结构使得各市州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寻求区域之间体育的协作。
如德阳、眉山、资阳主要采用借势路径,在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成都都市圈建设中借助成都核心区域的辐射和溢出效应,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协作网络。而内江、自贡两城市则采用抱团路径,积极参与内自体育同城化战略,抱团进入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并逐步与周边区域开展合作。广安、达州因与重庆接壤,因而采用地理路径与重庆部分区县展开体育交流与联系,从而参与区域体育协作。综合来看,成渝地区各参与主体通过抱团路径、借势路径和地理路径寻求区域间体育协作,最终形成了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双核领导的体育协作网络。
2.3 个体网络分析
2.3.1 网络中心度分析
为了呈现单一网络节点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及影响力,研究运用UCINET 6.0 软件进对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的网络中心度进行了测算,其中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测算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中心度Table 4 Centrality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network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在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中,重庆、成都的点度中心度最大,作为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中最关键的增长极,处于体育协作网络的核心地位。遂宁、资阳、眉山、德阳、自贡、内江虽然中心度低于重庆和成都,但大于中心度均值,说明这些区域相较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体育协作,其主要原因在于成德眉资同城化、内自同城化发展战略,增强了成德眉资、内江自贡之间的体育协作程度。而宜宾、绵阳、南充、雅安、广安、达州、泸州、乐山等城市点度中心度低于均值,但差异并不大,说明这些城市仍参与到了区域体育协作当中,如广安、达州、泸州临近重庆,因此与重庆部分区县展开了部分程度的体育协作,而其他区域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另外,在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中,还存在另一类反映了行动者(节点)在网络中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的测度,称之为中介中心度,也即某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居于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经数据测度发现,重庆和成都的中介中心度均达8.11,说明重庆和成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和中介作用。除重庆和成都外,遂宁、资阳、眉山、德阳、自贡、内江等城市中介中心度相较于其他边缘城市较高,说明其在体育协作网络中扮演了“中间人”角色。而部分中介中心度为0 的城市,则并不具有中介作用,而是更多通过其他中介城市进行体育资源要素的交换和联系。
2.3.2 凝聚子群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中各类群体的凝聚程度(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称之为凝聚子群),研究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来测度网络中子群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了解子群内部成员关系的特点。测算得到的凝聚子群分布情况如表5 所示。
表5 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凝聚子群Table 5 Cohesive subgroups of cross -regional spor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随着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持续推进,重庆和成都两地体育系统积极开展多个体育合作项目的签订与协作,这使得重庆和成都成为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的主要力量。从不同凝聚子群的分类看出,成渝地区体育协作主要依据城市之间的地理区位来开展。研究发现,遂宁、资阳、眉山、德阳作为重庆和成都周边的相邻城市,受到两个核心增长极的影响较大,且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资阳、眉山、德阳参与区域体育协作。自贡、内江、宜宾、泸州均位于川南片区,内江和自贡两城市在内自同城化发展的影响下,开始“抱团式”发展模式,泸州和宜宾则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与重庆部分区域展开体育合作交流。川东片区城市绵阳、南充、广安、达州多通过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与成都、重庆周边区县展开体育合作,带动了体育资源要素在成渝两地之间流动。
综合来看,成渝地区已初步形成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双核领导协作网络,但目前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分布不均衡问题,重庆和成都已步入体育协作快车道,周边城市也紧跟双核城市的步伐,但边缘城市则多处于孤立位置,如何充分利用高效率的合作网络联系通道,加强各市州体育资源要素流动,带动边缘城市融入区域体育协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通过对整体网络密度和结构的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的紧密程度、联系效率均呈良好态势,但各市州体育协作呈现空间分布不均状态。除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通过抱团路径、借势路径和地理路径参与区域体育协作。改善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要核心城市之间的联合发力作用,及次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优化完善整体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体育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
通过对个体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分析,可以发现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具有以下特征:重庆和成都作为核心城市,发挥着重要的辐射扩散作用,影响着周边城市参与体育协作;遂宁、资阳、眉山、德阳、自贡、内江等城市具有较强中介作用,使得成渝地区体育协作网络更加紧密;边缘城市如宜宾、绵阳、南充、乐山、雅安、广安、达州、泸州等城市并不具有中介作用,参与区域体育协作的程度较弱。凝聚子群分析得到5 个凝聚子群,分析发现凝聚子群之间体育协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各市州体育协作主要还是依据地理距离远近进行,且川内区域的体育协作更为紧密。核心边缘模型测算结果得出,成渝地区初步形成了双核领导的体育协作网络,但整体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现象,未来核心区域城市应加强自身的辐射力;半核心区域城市应充分发挥中介作用,避免中部塌陷情况;边缘城市应借助互联网、数字平台等积极参与区域体育协作。
3.2 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规制主导,优化协作机制。自2006 年开始,成渝两地在合作共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入,虽两地“中心”之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仍有迹可循,也因此成渝两地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制度演化路径,这种“解锁”路径的实现需要外生制度的保障。因此,需要政府行政机构依据法律授权,通过制定规章、设定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裁决等行政处理行为,对相关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总的来说政府干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在宏观层面,应加强法律干预的规制,确保干预的正当性[20]。根据适度干预原则,区域协作必须有一整套规范、干预市场,包括主体,干预范围、程序、手段、力度等内容在内的法律制度,使政府干预具有法制化、规范化。2022 年6 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体育法,其在公共体育场地建设、退役运动员安置、体育产业管理、青少年体育健康等方面调整了相关立法内容,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出台能够对地方体育领域的协作进行一定的约束和监督。
同时,在微观层面,应理顺区域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域政府在协作中的地位和能力,从而确保谨慎干预[21]。当前体育领域的府际协作还未形成较大规模,主要展开的是区域性的小范围的合作,未来还有待进一步地明确各地政府间权责,并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最后体育领域的区域协作也应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应把握时机,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促成各区域间协作,进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2]。
其次,补充有效激励,形成组合策略。激励路径的构建要求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从而实现最大化的鼓励效果[23]。区域协作方面的激励路径构建应主要着重两方面,首先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成渝地区体育领域的区域协作,也应制定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从而激励各地方政府参与到协作当中,共同促进成渝地区体育领域的区域间协作。其次应规范各地方政府管理,发挥好公共管理职能,讲求公平竞争和公平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也能够使各方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从而营造一个较好的合作与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能够更加明晰成渝地区各方在协作当中的定位,进而打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协作环境。
4 结语
在成渝经济圈建设进程中体育区域协作发展要注重整合多种路径,借助各区域已有优势、地理区位、府际协议、联席会议、适度政策干预等,促进成渝地区体育领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将5G 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投入体育领域,借助提出的区域协作路径、现实机制进行战略部署,促进成渝地区体育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