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2022-10-15杨春杰王晓静
杨春杰 顾 娟 王晓静
(阳谷县人民医院,山东 阳谷 252300)
胫骨平台骨折是在内外暴力撞击作用下产生的压缩暴力所致,通常患者的膝关节内有复杂性损伤存在,以胫骨平台关节面粉碎、塌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可影响胫骨干骺,通常有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受损的情况存在[1]。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常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存在,为此需要加强术后康复治疗工作,以避免膝关节疼痛或者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2]。本文主要分析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实施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的疗效,特在本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接收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中抽选80例进行比对分析,以供今后临床疾病治疗方案的选定提供参考,其详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中2019年3月-2020年1月抽选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男性患者例数29例,女性患者例数11例;年龄范围:年龄上限值为61岁,年龄下限值为29岁,年龄平均值为(46.71±2.08)岁;受伤部位:左侧患者22例,右侧患者1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患者11例,高处坠伤患者15例,重物砸伤患者10例,其他因素患者4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性例数分别为27例、13例;年龄范围:年龄上限值为60岁,年龄下限值为31岁,年龄平均值为(46.68±2.12)岁;受伤部位:左侧、右侧患者例数分别为25例、1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高处坠伤、重物砸伤以及其他因素患者例数分别为13例、18例、7例以及2例。2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P>0.05。(1)入选标准:经过X线检查、MRI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单侧骨折且属于闭合性损伤的患者;疾病发生至就医时间在24小时内的患者;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且自愿纳入研究者。(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其他膝关节损伤者。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术后2-4周,患者的骨折基本愈合的阶段,医务人员指导其开展适量的膝关节屈伸训练、股四头肌力训练,负重训练于术后3个月时开展。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详细治疗内容如下:(1)术后早期。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需要对患者患肢进行抬高处理,具体可以抬高约30°,术后24小时内对其患肢局部进行冰敷处理,冰敷时间约为20分钟,1天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患侧踝泵运动,并指导其对患侧下肢股四头肌等进行收缩训练。对于股四头肌收缩训练,需要每2小时进行1次,每次的训练时间持续在5-10分钟左右。(2)固定期。可以采用支具固定或采用石膏托进行固定,对于患肢的固定,需要注意石膏托与肢体的密合度以及松紧情况,因为采用石膏托固定容易对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造成影响,所以需要对被固定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患肢的固定时间,应当为2-4周。为了避免患者由于长期的运动量不足而出现股四头肌肌肉萎缩等情况,所以在石膏固定期,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指关节活动锻炼,并对脚踝及髋关节进行活动。患者需要根据医师的指导,对自己的肢体进行健康训练,可以通过弯曲肢体、足跟用力,来有效促进肢体股四头肌的活动能力。在石膏托固定期间,要告知患者避免用力,避免负重,若需要站立,可以采用双拐来作为支撑,避免对患者造成负重,在对患肢进行活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相关的关节进行收缩训练,在不同强度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对股四头肌的肌力进行恢复,使关节灵活度及相关肌力顺利进行恢复。由于石膏可以影响血液循环,为此针对使用石膏固定的患者,可指导及协助患者开展床上跖趾关节锻炼,同时需要完善心理疏导和睡眠管理;指导患者开展肢体弯曲训练,叮嘱患者在开展下地行走活动时拄拐,以减轻患肢承重。(3)固定解除后。固定以后评估患者的患肢恢复情况,并且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针对恢复良好者,需要保证其肢体不会出现疼痛症状的情况之下,协助其开展适当的踝泵训练(嘱患者伸直膝关节,随后尽量跖屈、背伸踝关节,各动作维持10秒,每天3-6次,每组15-20次)和股四头肌训练(嘱患者将大腿水平放于床上,将大腿肌肉紧绷,持续15秒左右后放松,随后重复该动作,1天3-4组,每组10次),随后于锻炼1周以后,协助患者开展高抬腿训练,1天5组,每组10次,以预防腿部肌肉萎缩。术后1个月,依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开展膝关节伸展训练,但是开展该项训练之前需要实施X线检查,确定恢复良好且训练可耐受患者可逐渐过渡至负重训练;若患者的首次评估结果欠佳,可在手术以后指导其开展踝泵收缩锻炼和四头肌收缩锻炼,1天5次,每次10分钟,于术后1周协助并指导其开展高抬腿锻炼,术后2个月逐步开展负重训练;若患者的评估结果为极不稳定,需要在术后1个月逐步开展锻炼工作,且在锻炼之前必须完善临床检查,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力度,以确保锻炼工作可顺利开展。固定解除之后,需要对患者患肢的小腿进行锻炼,促使其患肢肌力得到快速恢复。在此期间的训练重点,应当是对患者的髋关节、踝关节进行训练,期间需要注意对于患膝的牵拉程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4)肢体负重练习。在患者接受石膏托或支具固定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根据石膏托固定患肢的康复情况,以及患肢的愈合情况,来确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指导患者在床前依附床头对患肢进行训练,并通过下蹲、站立、缓慢行走等方式,逐渐锻炼患肢的负重能力,同时对患肢的肌力关节、灵活度等等进行训练,以有效促进肢体恢复。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对患者患肢的抗阻能力进行训练,在训练前需要根据患者当前的恢复状况,对于其能够承受的负重量进行评估。之后结合其在治疗过程中身体的恢复情况,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等,对其肢体负重训练的负重量来进行具体确定,可以先对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肢体进行负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当患者需要行走时,可以采用双拐作为支撑,逐渐增加其患肢的负重量,依据其承受能力将承受重量逐渐加重,首先开展髋关节和膝关节负重锻炼,之后叮嘱患者由拄拐行走,逐渐过渡为患肢负重行走,随着肢体的不断康复,最后可以将双拐完全撤离。(5)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使其正确认识康复锻炼对于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以有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在多数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往往只注重手术,而对于功能锻炼则较为忽视,所以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扎实的解释工作,向其分享治疗经验,使其对病情治疗有充分的信心,从而有效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效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计划工作。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及诉求要尽可能给予解决,确保其对康复治疗有充足的信心。在锻炼内容方面,也要把握好尺度,有的患者惧怕伤痛,因此会对训练产生逃避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其鼓励和支持,向其讲解康复锻炼的意义以及安全性,使其能够克服心中的恐惧。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方式,确保康复训练符合患者的康复需求。(6)疼痛护理。在手术后的一定时期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医护人员要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在进行锻炼时,患者的疼痛感很可能会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陪同患者进行锻炼,并指导其对身体肌肉进行放松,以对身体疼痛症状进行缓解。对于一些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应当及时给予其镇痛药物来进行缓解,在活动锻炼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其活动情况进行密切跟进,做好相关的记录,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从而对相关的应对措施及护理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3 观察指标:(1)观察并统计2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变化情况。以膝关节HSS评分评定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分越高代表越占据优势;用数字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症状,分值为0-10分,以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症状越严重。(2)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总有效率(痊愈率和显效率之和)表示,痊愈即为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度在治疗以后>120°,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且可以参与轻度体力活动;显效为膝关节屈曲度在治疗后为60°-120°,有轻度疼痛感存在,但是未影响日常生活;无效即为膝关节屈曲在治疗以后仍<60°且存在剧烈疼痛症状。(3)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4个方面,分值范围为1-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患者满意度。在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评定工作时,依托自制调查问卷开展,包括非常满意级别、基本满意级别、不满意级别3项,满意度=(非常满意级别人数+基本满意级别人数)/总患者数×100%。
5 结果
5.1 2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和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则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2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治疗前情况对比分,n=40)
5.2 2组康复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其中痊愈患者17例,显效患者21例,无效患者2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显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2例、19例、9例,其总有效率为77.50%。
5.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呈更高数据显示(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分,n=40)
5.4 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呈更低数据显示(P<0.05)。具体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n=40)
5.5 2组患儿术后恢复进程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呈更短显示(P<0.05)。具体见表4。
表4 2组术后恢复进程比较
5.6 2组满意度评价结果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评价结果呈更高数据显示(P<0.05)。具体满意度情况见表5。
表5 2组满意度评价结果比较(n,%,n=40)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为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疾病,病情严重患者通常合并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导致剧烈疼痛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措施,虽然可以复位及固定疾病,但是若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当中有处理不当的情况存在,可对手术疗效、康复效果以及预后产生影响[4]。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若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未给予患者系统、规范、科学的康复治疗,可提升患侧膝关节僵直发生的风险,且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早期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5-6]。
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其治疗的目标为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手术以后各阶段的特征制定训练方案并且执行训练工作,逐步训练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骨骼解剖结构的恢复以及骨折愈合[7-8]。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的实际恢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折伤口类型、固定的稳定情况等因素。由于多数患者是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所致,患者普遍存在关节面压缩和移位情况,因此对合的难度比较大[9-10]。而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则可以使其各项功能及指标均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病情康复的促进相关非常良好。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术后获得及时的康复治疗,可以使膝关节活动能力尽早恢复正常,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对于膝关节肿胀等不良情况能够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能够有效预防患侧下肢血栓情况的出现。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对于治疗方案及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以有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11-12]。本次研究中,接受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呈更高数据时间显示,并发症总发生率呈更低数据显示,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呈更短时间显示,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中实施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可促进疼痛症状改善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快其病情好转,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将疾病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影响减小。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医务人员可结合患者术后固定方式、关节恢复效果等制定及实行康复锻炼方案,通过适量的活动锻炼,促进关节液吸收的同时,将循环功能提升,对关节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有效改善,促使骨折部位的愈合,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总而言之,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效果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