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的教学为例
2022-10-15朱爱云
朱爱云
地理学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要求我们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独特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让学生更加全面、动态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并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是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地关系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
初中地理综合思维包括分析地理要素与地理事象的联系,以及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具体体现为:一是,分析地理要素与事象的联系时,能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其主导因素及变化的影响;二是,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时,能归纳某地理事象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该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于综合思维的课例分析与设计
(一)对课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分析
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为例,依据新课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问题探究。鉴于“工业”主题与学生生活较远,难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际,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他们普遍关心的南通本地工业发展这一兴趣点,以分析百年前南通发展纺织业的条件和现代纺织业如何转型的问题,创设情境任务。使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能够主动运用地图、文字和视频资料等学习资源,在自主合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
1.创设适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最为熟悉。南通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比较有名,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本节课选取百年前张謇在南通发展纺织业,实业救国的实例作为主题情境,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不仅拉近了他们与“工业”这一陌生教学主题的距离,也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2.总体设计环节,理清教学思路。本节课以南通纺织业分布与发展为例,通过提出、分析、解决、迁移探究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主要教学环节与目标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主要教学环节与目标设计
3.设计探究活动,强化综合思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最终实现思维的迁移和拓展。具体设计以下活动:
探究活动一:早期南通发展纺织业的条件。
展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初期的照片及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主要土地资源类型图等,出示种植棉花的条件,引导学生看地图、图片、视频,分析南通发展纺织业的条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出:南通濒江临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棉花;南通大生纱厂所在地唐闸附近有通扬运河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水运便利;唐闸镇周围劳动力充足,农民种植棉花之余还纺纱织布,有良好的纺织技术;此外,当时政策也支持发展纺织业。南通早期的纺织工业发展受原料、交通、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原料棉花是棉纺织工业分布的重要条件,也是主导因素。
【设计意图】“提出地理事象的因素”是“分析地理要素与地理事象的联系”能力的初级水平表现。从地理事象的构成来看,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口、交通等,是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而从地理事象的成因来分析,他们也是地理事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此探究活动要求指导学生辨图、析图、归纳总结,使其能认识到工业分布实际上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
由张謇创办的纺织业使南通成为全国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后来随之发展的家纺产业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引领全球家纺产业流行趋势。但传统纺织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产品更新换代慢、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尤其受疫情影响,行业出口受阻,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在新形势下南通家纺该如何高质量发展,为此,本节课设计了第二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二:南通纺织业(家纺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智慧工厂等视频和纺织新材料等图片及文字资料,讨论得出南通纺织业已融入科技的力量,采用新材料、数字化设备,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改变销售方式等方法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课标“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这一要求。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象由多个要素组成,其形成、发展变化也是受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此探究活动设计关注学生思维过程,能测试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能力中“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的水平表现。此探究活动设计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探究南通区域发展定位。
探究活动三:调查分析影响家乡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从本节课得知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地理要素。为了巩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可布置学生完成区域地理实践作业,即调查和思考影响家乡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并理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际,为让学生有时间了解家乡的相关情况,本作业可安排假期完成,开学后通过作业交流,以期得出以下结论: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理因素均对工业发展起到某一方面的作用,而目前的发展状态,则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综合分析,探究家乡工业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现状,能更好地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思考家乡工业的发生发展这一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的就运用了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此作业可较好测试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中“分析地理要素与地理事象的联系”“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这两个关键能力。
4.培育读图能力,助力思维过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很重要的素材,地理规律和特点可以从地图的观察与分析中获得。在分析南通发展纺织业的条件时,需要用到多张地图。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帮助学生不断综合、概括、推理与分析,可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找到关键要素。每一张地图上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本节课中首先要明晰南通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南通,分析判断南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二是叠加地图分析。叠加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南通及其周边地区地形、气候等特点。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可知,南通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南通是由长江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土壤肥沃;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南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通具备种植棉花的气候条件。叠加组合使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使学生分析得出南通地区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纺织业所需的原材料丰富。此外,还需阅读小区域专题地图。让学生阅读大生纱厂附近的交通图及南通附近周边农户家庭作坊工作场景图。通过读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使其知道南通附近水陆交通便利,并且南通周边农户历来以纺纱织布为生,具备发展纺织业的交通、劳动力等人文条件。三是综合分析。通过同时使用几幅地图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图与图之间的联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可更好认识到工业分布不仅受自然因素,也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综合思维素养得到提升。
5.重视过程评价,激发思维潜能。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做出评价,教学时,教师既要对课堂中学生的问答、读图、绘图等及时做出评价,也要对课后调查、探究、地理实践作业完成和展示情况等进行评价。更主要的要对学生表现出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现和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从而使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深思,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如探究活动二:南通纺织业(家纺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学生经过前期调研、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目前南通家纺业遇到的困难,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设计的探究活动三:调查分析影响家乡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更要通过回答问题和实践作业中表现出的思维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综合性、独特性、创造性等进行评价。
三、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策略
结合上述课例,从教材内容整合、探究活动设计、教学资料搜集、区域地理实践及教学过程评价五个方面入手,归纳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精选和创设适切的情境
生动、适切的情境材料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情境材料的来源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给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更为熟悉,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整合教材内容,精选和创设适切的情境。实施基于现实情境问题的任务驱动教学,对提升初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十分关键。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由于多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影响,所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产生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在探究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规律、产生原因、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清晰、全面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课例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南通纺织业的今昔发展历程为情境,并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设置系列探究问题。课堂上,以探究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设计探究活动,多途径进行思维训练
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能基于一个具体区域的自然、人文要素分析区域问题,认识整体性,也要能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分析问题。课例中设计的三个连续性探究问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堂问题链条化,促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仅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刺激,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去强化和升华。综合思维需要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南通纺织的发生、发展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需要多角度去分析,最终能对真实地理情境中的复杂地理过程进行解释,全面理解影响各要素之间、不同地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多途径进行综合思维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精选图像素材,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有地理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地图、地理复合图等多种类型。我们从这些图中可以读出人文、自然等地理要素,以及多种地理环境的发生与演变过程。阅读不同要素的地理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不同主题的图像还能让学生区分出区域特征的主要与次要因素,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在经历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过程,而地理图像正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地理图像掌握读图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区域地理实践,实现综合思维迁移运用
初中生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参与地理实践积极性高,观点多且思维发散,但对地理事物的分析不能深入。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初中生思维特点开展区域地理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地理要素侧重于与区域地理结合,融入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之中。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区域地理能了解、分析各类区域的特点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本课例设计为家乡的工业发展出谋划策,目的在于利用思维方法分析并解决在相似情境中的问题,实现地理综合思维的迁移运用。
(五)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不太注重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评价,亦或是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侧重终结性评价。地理教师要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会每一堂课的思维过程,综合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判断并把握学生在建构地理学科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要对学生在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交流合作水平、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进行评价,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业》这节课例的分析与设计,教师运用整合教材内容、精选和创设适合的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精选图像素材、优化评价方式等培养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养成地理思维习惯,提升综合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