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群文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2022-11-08杜春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群文父爱议题

杜春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是落实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群文阅读理念,以使阅读教学更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开展“主题”教学,单元文章的同一主题,为“群文”阅读这一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实践场域。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重点探讨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一、教学中“群文”的运用原则

首先,教师应正确把握“群文”理念的运用原则。“群文”,按照字面可拆解为“一群文章”,但这“一群文章”不是数量的简单组合堆砌,而是“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比较短小,阅读量适度控制,阅读周期相对较短”的一组文章,这一组文章应该体现“联结、聚焦、比较、整合、融通的思维和思想”。因此,“群文”理念的运用,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群”而不散——主题明确

同一主题是“群文”理念得以运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石。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群文”开展教学时,必须选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同一主题不同文章的阅读中体验“同”与“不同”。比如,同样是以“猫”为对象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群文”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老舍、郑振铎、梁实秋等人写猫时选取的不同角度、表达的不同情感、采用的不同手法等,以此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建立多元的语文思维。

(二)“群”而不杂——主线明晰

“群”而不杂,强调的是主线明晰,这一点更多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多篇文献。再以“猫”的群文为例,当我们把教学目标定在写作手法的运用时,在选择文章时,教师需要对不同文章的写作手法做出判断,以便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能够明确地体验出不同作者、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不同。因此,这里的“不杂”强调的是要直指教学目标,是要依据教学目标而选定“群文”。

(三)“群”而不乱——主次分明

“群”的基点是“量”的丰富,但“群”的重点是“质”的同一,“群”的要点是“本”的坚守。这里的“本”是教材。“群文”运用不能脱离教材这一根本,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不仅是经典,更是经过多轮审核、反复论证。因此,群文的运用,不能脱离教材的单元主题,群文的选取一定是对教材课文阅读的补充、拓展和外延,要把握好主和次,做到主(教材)次(补充文献)分明。

“群文”作为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只有把握上述原则,语文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引领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升阅读技能,体悟中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力与艺术性。

二、单元整体教学中“群文”的运用方式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取了三篇课文,分别是《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本单元群文阅读视域下的整体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方式一:重组

教材给出的三篇课文,自身就已具备“群文”要件。这就提示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群文”的运用并不一定只有“扩容”这一路径,“重组”也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在用“群文”理念对本单元群文教学进行设计时,暂且不引入其他阅读篇章,可从“群文”理念出发,对以往逐一精讲每一篇课文的做法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以统整的方式通读三篇课文,从总体上宏观把握场景中传达出的父爱与母爱。其次,引导学生建构场景,对比总结概括母亲、父亲对子女的爱在方式上及表达上的异同。再次,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归纳三篇文章在描写父爱、母爱时,所采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在上述三个过程中,不断打下“埋伏”,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自己的父亲、母亲,主动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父爱和母爱。教师在学生的思考中,要告诉学生父亲、母亲的表达方式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深沉的、是宽广的、是细腻的。

(二)方式二:扩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主题的“双线结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每一个单元群文阅读选取的依据和标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场景描写,二是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互为表里,舐犊情深的父爱、母爱之情蕴含在场景描写中,并通过细节描写得以反映。在选择本单元的“群文”时,我们一定要锁定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避免群文选择“散”“乱”“杂”。

1.扩容的依据。群文选择的扩容,是指将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群文。群文的选择有三个维度:一是,从文章体裁的考量出发,与本单元的三篇记叙文相比,可选择以母爱、父爱为主题的古诗、现代诗、散文作为“群文”;二是,从表达载体的考量出发,与本单元的场景构建相比,父爱母爱的表达方式除了通过事件展现,还可以依托其他媒介或载体传递;三是,从母亲的意象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我们通常会把母亲的意象赋予祖国,可以选择文献,带领学生感受祖国母亲之爱的表达。

依据上述三个维度,可以选择如下文献:古诗类,可以选择表达母爱的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元代王冕的《墨萱图·其一》、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以及表达父爱的唐代杜甫的《宗武生日》、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现代诗歌,可以回顾冰心先生的《短诗三首》,选择《繁星(一五)》《春水(一五〇)》。散文,可以选择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祖国母亲的隐喻,可以选择闻一多《七子之歌》、巴金《我们伟大的祖国》等。

2.扩容的目的。(1)进一步体验父爱母爱之别。在对分别表达母爱、父爱主题的五首古诗进行群文阅读时,引导学生发现母爱的表达更多体现在对生活的关心、离别的不舍,母爱多置于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中。父爱的表达主要聚焦教育孩子成人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2)进一步感受语言的意象美。诗歌体裁的父爱、母爱表达,多通过意象进行传递,比如《墨萱图》以萱草花为意象,隐喻母爱;《春水(一五〇)》将河流、树影作为意象,将母爱之情通过意象加以传递。

在这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诗歌要比记叙文更加偏爱意象?因为诗歌类体裁工整、凝练的语言,受篇幅限制,诗歌的情感表达需要依托一定的媒介(意象)。而作为记叙文,因有较大的文字容量和叙述空间,在展现父爱、母爱时,其可以更完整的记叙和描写时空场景。这一启发式问题的落脚点应是让学生明确,因为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一主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由此引导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3)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含蓄美。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将荷叶比作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淡得像水。三篇散文只字未提“爱”,但情感却流淌在字里行间。白描文字的背后体现着汉语的无限张力,无尽的母爱和父爱被讲述、被诉说。(4)进一步体验感悟母爱的升华。家国同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通常会把母亲的形象赋予祖国。《七子之歌》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母亲的“子女”,“祖国母亲”丢失了孩子,诗人以“母爱”表达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巴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文中同样将“祖国”称为“母亲”,将“祖国母亲”的新生描述为“返老还童”,抒发了生活在新中国母亲庇护下的无比幸福之情。

在上述四类扩容“群文”的学习中,要引领学生做好有深度、高层次、高效率的阅读,帮助学生提升文本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群文”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设计群文,是为了达成单元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群文选定后,如何运用群文达成教学事实,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为此,我们基于单元内课文主题的同一性以及单元内部的群文性展开,提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渐进式导入——“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

在进入本单元学习前,提前一周布置文学作品中的父爱(母爱)课前三分钟小组展示。小组的组建与任务分配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给予必要的统筹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围绕选题检索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体验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不能变成过度干预。

通过“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让学生对母爱、父爱的表达与呈现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课前三分钟的展示与分享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分类整理的能力,也带动了全班学生文献阅读量的有效提升。

(二)主题式教学——有效设置议题

立足单元主题,针对“群文”阅读,本单元设置了以下四个议题。

1.议题一:遇见母爱。以《慈母情深》的精读为重点,与学生共同体验梁晓声笔下贫穷辛劳的母亲是如何为了满足“我”对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的渴望而拿出“一大把毛票”这一场景中所蕴含的母爱。跟进阅读学习选择的母爱群文,让学生在一定数量的母爱文献中,深入体会母爱的细腻、无私和坚韧,体验母爱是如何在事件场景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抑或是通过某一具体意象进行传递。

2.议题二:遇见父爱。以《父爱之舟》的精读为重点,与学生一起概括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件场景,在事件场景中体会父爱的无声与宏大。引入父爱群文,同时,要与母爱文章进行对比,在对比和感悟中体会父爱的特点,父爱的表达特点,父爱的呈现特点。

3.议题三:爱的色彩。在文本增容重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世界,仔细品味、回忆父亲、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为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父爱描绘色彩。开展班级母爱、父爱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让学生爱父母、感恩父母。

4.议题四:爱的升华。家庭中的父爱、母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个人的情感交流与体验。但血缘关系的父爱、母爱,也可以升华为民族情、国家情。通过祖国母亲系列群文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润物细无声地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三)迁移与运用——仿写、创编与整理

结合本单元四个议题的群文讲授,组织学生写作记叙文、仿写散文、创作诗歌,并将自己课上仿写、创编的、课下收集摘录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组建《母爱(父爱)文学小册》。并让学生按照文学小册的架构,为自己的文学小册命名、整理目录,写序言等。

学生通过大量的群文阅读和写作实践,完成资料整理收集、语言建构运用的升华,让学生对母爱、父爱类文体特点、主题呈现等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在求同存异中提升其阅读理解力和思考力,锻炼阅读技能,获取阅读认知,拓展阅读视野,培养阅读兴趣,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落地。

四、“群文”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一)注意议题设置的关联性

群文,是多文本的阅读,在这一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要把握好“阅读的教学”,而非“阅读教学”,这就要求议题的设置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

议题一、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母爱、父爱的表达方式和呈现特点。并将两个议题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父爱、母爱的特点。从议题一、议题二到议题三的设置,实现了语文教学从讲授走向实践,创意性、创造性写作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从找文献—读文献—写习作—整理文册到写序言、命名文册,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任务链。议题四的设置与议题一、议题二形成呼应,拓展学生对母爱、父爱理解。母爱、父爱不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国家、民族同样蕴含着“爱”,这种爱是民族大爱、是国家情怀。这样的教学议题设置,不但可以在比较中,讲清楚母爱、父爱的特点,讲清楚母爱、父爱的呈现方式,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文本、语境走入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文学体验。

(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群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际上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在群文下,学生要开展一定量的阅读,理想学习状态下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通过广泛阅读带来的深度学习。课例单元由搜集文献,习作练笔,再到合编文册,三类实践活动难度系数逐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基本立足点”,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获得学习体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三)高效发挥教师主导性

群文视域的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阅读大量文献,扩充知识储备,有意识地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为学生做好群文的选取,确保群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更顺畅、更有质量,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量”中实现“质”的跃升。

猜你喜欢

群文父爱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父爱如山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