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

2022-10-15王福玉北京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

小学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导图阶段科学

◇王福玉(北京: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其课程目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重点诊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能力,只有抓住思维能力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科学学科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作业的集合。其作业设计应遵循兴趣性、统整性、差异性、促进性的原则。它应成为课程体系中的必要一环。为了加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工作,从2020年9月开始,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建议各学校,在小学科学每个单元最后都增加一节复习课,用于处理单元作业。针对人教鄂教版科学上册教材,通过我区科学教师半年来的实践研究,将单元作业分为思维导图、制作、实验等类型。

一、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

思维导图最初是20 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就是将单元的学习概念、实验、方法等,用图像和文字建立连接的作业形式。其不仅能使学生建立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且由于思维导图本身具有发散性,所以此类作业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科学所有单元中均可以布置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如未经过训练直接布置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学生完成起来会很困难,需要教师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可以独立完成。从作业的操作来看,应经历“教—扶—放—展”四个阶段。

(一)“教”的阶段

教是作业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完成的首要目标,是将一个单元的零散知识,通过比较、分类、抽象等逻辑思维形成知识系统。以人教鄂教版科学五上“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单元为例,本单元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水滴状片的制作、微生物概念、显微镜的发展史、洋葱内表皮等细胞的观察、细胞概念、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传染病相关概念等。学生面对这么多的学习内容,直接完成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难度很大。下面以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小学高金鹏老师的复习课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课堂初始,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汇报,发现学生脑中记忆的部分的、碎片化的内容。接着,高老师以显微镜这一关键词为例,组织学生将记忆中的和参考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关联,形成一个小的整体。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列文虎克、对光、上片、目镜、物镜等,让小组经历分类等活动,尝试自主完成并进行全班讨论。最后,将以显微镜、细胞、微生物三个核心词为代表的独立思维导图,建立成为一个整体。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从根本不会画思维导图,到形成自己思维导图的基本轮廓。课后,学生继续完善,形成了较好的思维导图类单元作业。

(二)“扶”的阶段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后,便可以进入“扶”的阶段了。“扶”的阶段属于作业操作的初级阶段,其思维主要也是围绕逻辑思维进行,但扩充了创新思维。学生的作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大城子学校的卢艳老师采用的“扶”的方式,是将单元的核心词汇展示给学生,学生分小组进行完善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改进。

(三)“放”和“展”的阶段

“放”和“展”属于作业的中后期阶段,由于仅仅实践半年,目前还不未到此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操作流程与侧重点与前两个阶段全然不同。

“放”的阶段,教师可以直接布置作业,学生先在课下自主创作,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完善,进一步修改。此阶段的作业,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重点侧重交流、辩论和内省,也就是说,要运用论证思维、反省性思维。

“展”的阶段,学生主要是自主完成,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评价的平台即可。“放”“展”两个阶段的操作,和“教”“扶”阶段的操作相反。目前,我们还只停留在前面两个阶段,在后续的研究实践中,相信学生对思维导图类的单元作业一定会完成得越来越好。

二、制作类单元作业

制作类单元作业,是指学生在单元学习后,通过手脑并用制作出实物或模型的作业类型。该类型的作业不仅能深化学生概念的习得,还可以锻炼学生精细动作能力,而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专注力、想象力、创作力均能得到很好发展。该类型的作业适用于所有领域,但并不是所有单元都适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点带面的情况。教师设计的作业,有时只能涵盖某节课的内容,并没有从单元整体或单元核心出发。该类型的作业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学生自主开发。从目前教师的研究情况来看,制作类的作业主要分为模型制作和科技制作两类。

(一)模型制作

模型是指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模型制作类作业能将单元中获得的抽象概念、规律等具体化,不仅能够有效发展学生建构模型思维过程的能力,更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或规律。该类型的作业通常适用于生命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单元,个别的物质领域单元也可以。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作业形式是特别受欢迎的。

(二)科技制作

科技制作类作业,是学生依据单元学习和已有经验,通过动手制作实物的作业形式。此类作业能够达到巩固、完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另外,此类作业能够让思维意识和肌肉运动协调统一,有效促进大脑发育。该作业类型主要适用于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单元。

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王丹老师就在三年级的“家庭用电”单元,尝试了一节比较好的科技制作课。在“家庭用电”单元所有内容的学习完成后,王老师带领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同时,设计并初步尝试了自制手电筒的活动。在课上,学生通过选择材料、设计完善、初步组装和展示交流等活动,形成了自己手电筒的雏形。在课下,通过自主完善,每位学生都成功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手电筒。下图就是学生做的手电筒,尽管从外形上看有些粗糙,却蕴含着众多的科学原理,包括闭合回路、导体、绝缘体等概念。学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其模型建构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也得到了发展。

图1 学生的制作类作业——自制手电筒(三上“家庭用电”单元)

三、实验类单元作业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类单元作业,就是在单元学习后,能够统领单元内容或从单元核心内容出发,自主开发、设计实验的动手操作型作业。该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概念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模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该作业类型主要适用于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宇宙领域。在上学期的29 个单元中,适合该类型作业的单元有三上“溶解与分离”、四上“加热与冷却”“声音”、五上“烧水中的热传递现象”“光”、六上“田野里的生物”“物质的变化”。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类作业更适用于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展示。例如,在学习四上“加热与冷却”单元后,学生利用口服液的小瓶自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学生基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玻璃瓶做喷泉实验。

图2 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的实验类作业(四上“加热与冷却”单元)

其实,单元类作业的种类还有很多。例如,观察日记类单元作业,如,在植物的种植、动物的养殖、长周期的现象观察(月相变化的观察、气温的监控等),都可以设计观察日记类单元作业;资料搜集类作业,如,搜集有关月相的古诗、搜集远古动物与当今生物的资料比较、中国航天工程历史等;想象类作业,如,科学畅想画(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创意科学想象作文(一滴水的旅行)等。

不管哪种类型的作业,均是建立在单元整体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将单元中内容系统化、整体化、关联化,在这些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论证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本文照片由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卢艳,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小学高金鹏、张蓉,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王丹提供)

猜你喜欢

导图阶段科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