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脐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

2022-10-14徐雅竹谢梦雅张玲姐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单孔蚌埠肌瘤

徐雅竹 张 帆 谢梦雅 张玲姐 王 艳

1.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2.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 233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疾病之一。主要在育龄期影响女性,在中国,子宫肌瘤发病率为25%~30%,好发于30~50岁,且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1]。该疾病对全世界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成本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大多数患有肌瘤的女性无症状,但约有30%会出现严重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贫血、盆腔疼痛、背痛、尿频、便秘及不孕,并且需要干预。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局部生长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女性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的性激素分泌紊乱、正常肌层体细胞发生突变等有关[2]。可用手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多孔腹腔镜、开腹、宫腔镜、经阴道或经脐单孔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3-4],腹腔镜手术作为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手术,且创伤较小[5-7]。但在子宫肌瘤粉碎方面存在争议[8-9],应用粉碎器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能会面临子宫肌瘤播散性种植的问题,同时因目前尚缺乏术前明确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断的方式,多孔腹腔镜手术可导致潜在的子宫恶性肿瘤细胞播散。随着微创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单孔腹腔镜可采用经脐或经阴道的方式,经单一孔道进行手术,不采用机械粉碎器的方法,用“削苹果”的方式将肌瘤切成一长条取出,切口更美观、创伤更小[10-13],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临床子宫肌瘤患者的手术方式提供些许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孔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61例、多孔组(行多孔腹腔镜手术患者)89例。单孔组年龄27~68岁,平均(45.44±7.79)岁;肌瘤直径1~10 cm,平均(4.73±2.27)cm。多孔组年龄 25~ 57岁,平均(41.48±6.27)岁;肌瘤直径3~10 cm,平均(5.87±1.77)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检查确诊子宫肌瘤;月经量为平素月经量的两倍或以上,或经期延长伴继发性贫血,血红蛋白<80 g/L;子宫体积小于12孕周或子宫肌瘤剔除直径≤10 cm,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者,患有难以纠正的高血压或糖尿病者,腹腔内粘连较严重者,过于肥胖者(体重指数≥30 kg/m2)。

1.3 方法

单孔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后暴露下腹部手术野。在脐部进行切口,长约2 cm,逐层进腹,置入小号切口保护器,将乳胶手套与切口保护器组合,形成自制PORTER,手套的手指处作为TROCAR放置部位,分别置入镜头及操作器械。在术中观察子宫、肌瘤大小与位置等情况,在单孔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将剥除的子宫肌瘤置入标本袋,以“削苹果式”将切除的肌瘤从脐部切口取出。冲洗盆、腹腔,检查有无出血,排出二氧化碳,棒球式缝合子宫,重建脐孔。

多孔组行多孔腹腔镜手术,患者取膀胱结石位,消毒后暴露下腹部手术野。在脐下进行切口,约10 mm,置入气腹针使气腹形成,10 mm Torcar穿刺成功后置入光源,并分别于左下腹、右下腹、耻骨联合上方,穿刺 10 mm Torcar、5 mm Torcar、5 mm Torcar,置入腔镜手术器械。在手术中注意观察子宫大小、肌瘤大小与位置等因素。在子宫体注入稀释后的垂体后叶激素6 U,单极切开子宫肌瘤包膜,用大抓钳将肌瘤剔除,并分离肌瘤周围的组织,置入肌瘤钻粉碎肌瘤后取出,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冲洗盆、腹腔,检查有无出血,排出二氧化碳,棒球式缝合子宫,并将穿刺孔缝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②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有无复发、月经是否正常、下腹是否疼痛及手术切口恢复情况,采用自制改良性生活质量问卷(prolapse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评价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量表共6个维度,分别为性欲望、性兴奋、阴道润滑度、性高潮、性交痛及性满意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5分,共100分,<60分为性生活不满意,60~80分为性生活满意,81~100分为性生活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Cronbach’s α系数为0.85,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③采用体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14]评分,满分 10分,若切口越美观则分值越高;采用切口美观满意度(cosmetic score,CS)评分,满分为5分,若患者满意度越高则分值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单孔组与多孔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多孔组2例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孔组手术时间略少于多孔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x ± s)

2.2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单孔组无复发,多孔组10例复发;单孔组术后诉下腹痛的患者略少于多孔组(P> 0.05);两组术后均有月经异常的患者,具体表现为月经量减少或增加或月经期紊乱;两组手术切口均恢复良好,两组均无切口疝发生。见表2。采用PISQ评价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单孔组总满意度高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6月随访比较[n(%)]

表3 两组性生活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术后BIS、CS评分比较

术后通过BIS、CS对患者切口美观度和满意度进行评分,单孔组BIS、CS评分均高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BIS、CS评分比较(分,x ± s)

3 讨论

目前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也逐渐成熟,有报道证实在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单孔腹腔镜较多孔腹腔镜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15]。也有报道称,在治疗子宫肌瘤时经脐单孔腹腔镜比常规单孔腹腔镜出血量少、切口美观,符合微创理念及女性审美需求[16-18]。单孔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多孔组2例中转开腹,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与多孔组年龄、肌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由于术前检查考虑手术难度选择手术方式,多孔组肌瘤直径略大于单孔组。单孔腹腔镜手术通过脐部切口“削苹果式”剔除取出肌瘤,降低了肌瘤粉碎时扩散的风险,单个切孔也使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恢复更快,单孔组手术时间和实际住院时间均少于多孔组(P< 0.05),相比传统多孔腹腔镜三个切口来说,单孔腹腔镜避免了皮下气肿与血肿等,术中出血量更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且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或延期愈合,单孔组无脐疝发生,提示单孔腹腔镜并未降低手术安全性。术后随访中,单孔组无复发情况,多孔组有10例复发,可能与多孔组病例多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有关,其肌瘤小、位置较深,手术中没有剔除完全。两组患者主诉术后下腹疼痛与月经异常的情况差别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胡芳等[19]研究显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疼痛等与生活质量基本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单孔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多孔组,在BIS、CS评分方面,单孔组评分均高于多孔组,术后待脐部切口完全愈合,疤痕收缩隐藏在脐孔使美观度更高。单孔腹腔镜预后和术后生活质量更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更高,但其因手术器械的“筷子效应”和视野受限[20],单个切口易造成器械碰撞,手术难度更大,对医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易产生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选取病例来自同一医院,资料有限,结果能否推广需进一步研究,且观察指标不够全面,如未分析手术费用,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新兴手术方式是否增加患者费用负担。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需更长期的术后随访进而研究其长远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行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可行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多孔腹腔镜手术短,术后主诉不适症状差异不大,且出血量更少,术后切口更美观,患者满意度更高。

猜你喜欢

单孔蚌埠肌瘤
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护理中快速康复理念的实施效果探究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小院系列之二
两袖清风
治疗子宫肌瘤视大小及位置而定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对照
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疾病25例临床观察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