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实施效果
2022-10-14王永雄熊久春覃世民田昌烁郭光坤邓美琳宁为民
徐 娟,王永雄,全 成,熊久春,覃世民,田昌烁,郭光坤,邓美琳,宁为民
(松滋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湖北松滋 434200)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作为一种全新的防疫模式,旨在推动规模养殖场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主体责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有效落实,是加快推进动物防疫“放管服”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湖北省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在2020 年开始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松滋市生猪调出量大,畜禽养殖量大,共有108 个猪场、36 个禽场、1 个牛场符合“先打后补”申报条件,被纳入“先打后补”补助名单,具备良好的“先打后补”政策实施基础。
免疫抗体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免疫效果评估标准,对全面了解“先打后补”政策实施效果极具参考价值。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强免效果监测评价方案和智能化监测设备技术要求的通知》[1]及湖北省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2]要求,本研究选取松滋市100 个符合抽样条件的“先打后补”养殖场开展禽血样H5、H7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血样O、A 型口蹄疫和猪瘟免疫抗体检测工作,并结合2021 年春秋两季289 个“非先打后补”养殖场户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抗体检测结果,探讨“先打后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制定落实“先打后补”配套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监测对象 选取松滋市100 个完成“先打后补”补助病种免疫,畜禽健康状况良好的养殖场,其中猪场87 个、禽场13 个。
1.1.2 抽样方法与数量 2021 年7 月和11 月各开展1 次检测,生猪在免疫28~60 d,禽在免疫21~60 d 内集中采样。每个抽样场根据免疫批次群体数不同,利用Freecalc 软件中“证明无疫抽样模块”(free from disease)[3-4],确定抽样数量。种猪场根据猪群类型,采用分层抽样方式,育肥猪场及禽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5],保证采集的样本能真实代表被抽样群体的免疫抗体水平。根据上述方法,共采集样品1 423 份,其中猪血样品1 138 份、禽血样品285 份。
1.1.3 检测试剂 H5、H7 亚型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及阴、阳性对照血清,由哈尔滨国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O、A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检测试剂盒,由兰州兽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猪瘟病毒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由美国爱德士生物科技公司生产。为保证试验结果,减少系统误差,检测试剂与春、秋两季防疫抗体检测试剂一致。
1.2 方法
1.2.1 样本处理 采集猪前腔静脉血、禽翅静脉血,每份血样3~5 mL。将采集的血样室温静置3 h,1 200 r/min 离心10 min,吸取上层血清,56 ℃水浴灭活30 min 后备用。
1.2.2 H5、H7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抗体检测。在V 型板上加入25 μL 生理盐水/孔,稀释区域内第1 列各加入25 μL 待检血清及阴、阳性对照,作2 倍梯度稀释至第11 列,在1~11 列内加入制备好的4 单位抗原25 μL/孔,第12 列加入25 μL 生理盐水/孔,混匀室温反应30 min,在1~11 列加入25 μL 1%红细胞悬浊液/孔,混匀室温反应40 min,记录检测结果。HI 抗体效价≥24判定为个体免疫合格,群体抗体合格率≥80%判定为群体免疫合格。
1.2.3 O、A 型口蹄疫抗体检测 按照O、A 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O、A 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抗体效价≥26判定为个体免疫合格,群体抗体合格率≥80%判定为群体免疫合格。
1.2.4 猪瘟抗体检测 按照猪瘟病毒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抗体检测。阻断率P≥0.4判定为个体免疫合格,群体抗体合格率≥80%判定为群体免疫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免疫模式下个体免疫合格率
“先打后补”场禽样本H5、H7 亚型禽流感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均为91.58%;猪样本O、A 型口蹄疫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0.12%、68.28%,猪瘟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9.17%。“非先打后补”场禽样本H5、H7 亚型禽流感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4.02%、87.49%;猪样本O、A 型口蹄疫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2.20%、81.15%,猪瘟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9.70%。两种免疫模式下的猪场、禽场动物个体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不同免疫模式下群体免疫合格率
结果(表1)显示,87 个“先打后补”猪场中,共有29 个场的猪瘟和口蹄疫群体抗体合格率≥80%,免疫合格群体占比33.33%;在127 个“非先打后补”猪场中,共有91 个场的群体抗体合格率≥80%,免疫合格群体占比71.65%;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先打后补”禽场与“非先打后补”禽场的免疫合格群体比例相当,分别为84.62%和85.80%,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不同免疫模式的免疫合格群体
3 原因分析
研究[6-7]表明,当动物群体中有80%及以上的动物有特异性免疫力时,该疫病不会在群体内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本次监测发现“先打后补”猪场的猪瘟、口蹄疫个体合格率均不足80%,免疫合格群体仅占33.33%,个体合格率及群体合格率均不及“非先打后补”场户,说明部分“先打后补”生猪养殖场的免疫效果不理想,还有较多“先打后补”猪场免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疫病发生的风险较大。这是因为受重视程度、资金情况、基础设备、技术条件等影响,“非先打后补”场户主要依托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其业务人员多经过专业系统培训,部分养殖场直接聘请当地防疫员进行免疫,因此畜牧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更加到位,防疫过程也更加可控。而“先打后补”场养殖规模较大,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普遍实行封闭式管理,加之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保障不足等原因,监管人员在进场巡查时存在一定风险,督促免疫程序落实存在一定欠缺,而猪瘟和口蹄疫只免疫一针难以达到80%的免疫抗体合格率。
猪场和禽场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先打后补”场还是“非先打后补”场,家禽的个体合格率与群体合格率均高于生猪。这是因为本次监测的禽场多为蛋禽养殖场,禽流感的免疫抗体水平对禽类产蛋率等生产性能影响较大[8],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猪瘟和口蹄疫的免疫抗体水平对健康猪群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小,加之禽场的空间养殖密度大于生猪,发生疫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9],所以禽类养殖场更加注重通过免疫来防控疫病。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影响,大部分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加强了生物安全防护,而仍有部分养殖场对基础免疫重视不足,免疫程序执行不严,存在漏免或少免的情况。
4 几点建议
4.1 完善体制机制,压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养殖户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各级部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帮助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做好政策解读,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层层推进动物防疫工作。同时,通过政策宣传、财政倾斜、技术培训、风险管控、舆论引导等方式,不断提高养殖场的防疫主体责任意识,促使养殖场户主动参与,配合政策落实。
4.2 加大财政支持,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
针对“先打后补”补助经费占养殖生产成本的比例小,且申报审核程序较为繁杂,养殖场参与落实“先打后补”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结合生猪保险和相关配套项目资金的申请使用等实际情况,适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先打后补”政策吸引力和适用性。同时,在畜禽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应认识到仅靠政府畜牧兽医部门难以充分满足市场动物防疫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进程,引入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鼓励基层防疫员成立技术队伍,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是未来促进“先打后补”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
4.3 加强抗体监测和技术指导
针对当前“先打后补”猪场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的现状,可考虑在养殖场自检和第三方监测基础上,由畜牧部门以“定期+随机”的方式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切实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作为评价“先打后补”效果的主要标准和兑现疫苗补贴的重要依据。对检测不合格场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严肃处理;严格产地检疫程序,出证前认真核查“先打后补”养殖场的养殖档案和免疫抗体检测报告。同时,加大生物安全防护保障和培训力度,加强对“先打后补”场的技术指导。对提交申请的养殖场进行考察和审核,确保其达到要求后再纳入“先打后补”对象名单;积极组织“先打后补”养殖场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对其免疫程序、免疫档案进行核查,主动提供市场疫苗备案登记、空瓶回收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