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火郁发之”本义

2022-10-13姬越越田露

中医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素问黄帝内经特性

姬越越,田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火郁发之”出自唐代王冰补遗运气七篇中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该篇论述了六十纪年的运气变化规律、五郁五发的气候、物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并确立了人体五郁的治疗原则[2]。言“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为五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首创了“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是“火郁发之”的理论源头,也是后世在该理论上发展与创新的立论基础[3]。

1 文理分析

“火”,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本义是指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凡具有温热、上升性质的事物,均具有火的属性[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发之”之“火”在五运描述的是五行之火行在天地间的运动变化,在六气是指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两种气候,二者主掌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中的火热之气[5],在人体代表心之阳气。

在古代早期“郁”字写作“鬱”,《说文解字》曰:“鬱,木丛生者。”《吕氏春秋》云:“精气鬱也。”注曰:“鬱,不通也。”均将“郁”理解为停滞、阻塞不通的状态。另外,从“鬱”字本身的结构形态来看,“鬱”字上部为双“木”之间夹一“缶”字,双木为林,表示丛聚的树木,“缶”为古代盛酒和蓄水之器。二者相合,有树木繁茂、聚续雨露之意;中部部首“冖”表示蒙盖,贮藏;下左“鬯”,通“畅”,《汉书·郊祀志》云:“草木鬯茂。”形容生物生长舒肆旺盛;右边“彡”指动物的毛长。因此“鬱”字形本身蕴含着树木过分繁茂,蒙盖或抑制了其他生物正常生长之意。

“发”,即宣发、透达。《说文解字》中意为“射发”,指弓箭武器的放出,后引申为向外、向上的动作,如发泄、启发、发动等。

2 医理分析

2.1 运气原理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梳理,发现火郁现象的产生可归因于以下情况:从岁运来看,火郁现象发生在水运太过或火运不及之年[6]。水运太过之年,寒气流行,火气受乘;火运不及之年,“长气”不足,水气来乘。从岁气来看,“火郁”多发生于主气二、三之气逢太阳寒水或太阴湿土加临之时。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主气,逢寒、湿之气易导致气候应温不温、应热不热,气候反凉[7];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主气,天气本应炎热,逢太阳寒水相加,人们容易在此时感受风寒邪气。

可见《黄帝内经》中火郁与寒湿之邪的盛行密切相关[8]。寒湿皆属阴邪,其宁静、重浊、趋下的特点与火的炎上之性相反,故阳为阴郁,阴气挫火之性而引起火郁。

2.2 病候表现根据对火郁情况下的病候整理发现:在火郁现象发生时,人们所罹患的病候主要以局部的热证、痛证和心神上的病变为主。根据表1可分析出其病候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全身病候较少,局部病候较多。在太阳寒水和厥阴风木司天时甚至没有出现全身病候,皆为局部病候。其二,经络病候较少,脏腑病候较多。经络病只涉及“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其位置与心经和小肠经循行部位非常接近。其三,当寒邪盛行程度较为强烈时(水太过的情况),“阴厥”“上下中寒”“痈疽注下”等局部寒证伴随热证出现,呈现寒热错杂的现象;当寒邪盛行程度一般时(火不及的情况),“胁支满”“两胁痛”等气郁证相对突显。其四,痛证主要与心和心经循行部位相关,说明存在对心的抑制作用。如“心痛”“胸中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其五,涉及心神方面的病变,说明邪气内迫。轻证如“烦心”“躁悸”,重证如“谵妄”“郁冒朦昧”“心热瞀闷”等。

综上分析,《黄帝内经》火郁的病候特点可以概括为:火郁具有局部性,其病位以心为主,可兼见心神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病性在心多见热证,且热势具有收敛、压抑的特性,常伴有气郁的出现。在其他脏腑可见寒证,整体上呈现寒热错杂的属性。

3 治则分析

为明晰“火郁发之”的真正内涵,笔者试联系原文对其进行解读。

3.1 “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折其郁气,资其化源”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共出现6次,分别见于六气司天之政的论述中,是针对五郁提出的总的治疗原则和指导思想[9]。“郁气”为致郁之气、偏胜之气,如火郁之时偏胜之气为太阳寒水。“折其郁气”即是针对偏胜的水寒之气提出的方法,目的是使表寒得散。这种偏胜之气得到纠正以后,所胜之气才不致被郁,转而恢复正常活动[10]。“化源”,即生化之源。张介宾[11]注曰:“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木年火失其养则当资木,金失其养则当资土,皆自其母气资养之,则被制者可以无伤,亦化源之谓。”又注:“资其化源,补不足也。”意为当所胜之气不足时,可借助补充本气或母气支持其恢复至正常状态,则不易被偏胜之气所伤。如火郁之时通过扶助心火来间接帮助发散寒邪,适用于火不足的情况。

3.2 “火郁发之”原文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此句指出了五郁的现象以及对应的具体治则,却在此省略了产生五郁现象的根源:即木郁是因金的肃杀之气偏胜,火郁是因水的寒冷之气偏胜,土郁是因木的横恣之气偏胜,金郁是因火的炎热之气偏胜,水郁是因土的壅塞之气偏胜(如表2所示)。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涉及六气司天之政的内容都围绕运气的胜复进行阐述。基于此,笔者推测其对应的五郁治则是为调节致郁之气与被郁之气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二者恢复平衡。因此可进行推论,五郁的每一条具体治则都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达”能增强木气条达的特性,抑制金气肃杀的特性;“发”能增强火气炎上的特性,抑制寒气收引的特性;“夺”能增强土气承载的特性,抑制木气横恣的特性;“泄”能增强金气敛降的特性,抑制火气炎热的特性;“折”能增强水气趋下的特性,抑制湿气壅塞的特性。总的来说,即增强被郁之气的特性,抑制致郁之气的特性。

表2 五郁的根源、现象及具体治则

由以上分析可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符合“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这一总的治疗原则。而“火郁发之”为五郁治法之一,可知“发之”的关键在于发散心火和发散外寒两个方面。正如王冰[12]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发者,逐之于外也……所谓发者,开其外之固也。”认为“发”既可以散郁火,又可以散表寒。

4 治法应用

4.1 临床应用通过对“火郁发之”与“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治则的分析,可推出相应的具体治法。笔者将其归纳为制水以“发”与益火助“发”(如表3所示)。

表3 “发之”的具体应用

制水以“发”:制水,即散其表邪,如解表散寒法;培土,利用复气制约水气偏胜,如补脾益气法[13-14]。如李士懋[15]曾治疗一26岁男性,冒雨感寒后出现胸闷憋气、心慌等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诊断为心肌炎,证属寒痹胸阳,处以辛温解表散寒之法,以麻黄汤2剂令3 h服一煎,温覆令汗。症状减轻后继投以苓桂术甘汤加附子加减21剂,诸症悉除。郑梅生曾治疗一38岁女性,患有“病毒性心肌炎”3年余,1个月前感冒后现胸闷、气短,严重时出现心前区刺痛,伴有面色萎黄、畏寒怕冷、四肢稍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压低,弓背向下,T波倒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象沉细,辨为胸痹,属气血亏虚,痰湿痹阻心脉之证,以补脾益气为主要治法,处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共服28剂,随诊知其药后痊愈[16]。

益火助“发”:益火,即扶助心火,采用温通心脉、宣透郁火之法;或补其所生,即资木,如疏肝理气法[17]。一项纳入2 050例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释放过多儿茶酚胺,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不良,容易诱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18]。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心理干预治疗并结合抗焦虑抑郁药物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心血管药物治疗。李士懋[19]治一59岁女性,于5日前突然心慌、大汗出,诊为窦性心动过速,现有胸憋闷、心慌、右胁胀、寐则憋醒等症状,脉象沉紧数,舌苔厚腻。证属寒湿痹阻,热郁于内,以五积散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合栀子豉汤宣透郁热,共2剂,每2 h服一煎,令取微汗。药后汗出不彻,原方加葛根3剂,服如前法。取畅汗后诸症好转,仍有胁稍胀、口干苦、无力、气短之感,予甘露饮消毒清透湿热,共服30剂,诸症渐除。

4.2 用药指导运气七篇相关论述强调以苦温为发,如在五运逢丑未之岁、辰戌之年,或六气轮到太阴湿土或太阳寒水司天,皆用苦温之品。

以苦发之散郁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以苦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火生苦,苦生心。”苦为心之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其味苦,其类火,是分五行之味,苦从火化也。”张介宾[11]释道:“以苦燥之温之及以苦发之者,皆用苦之阳也。苦发之,可以散火。”用苦之阳,可理解为以苦之微、轻、薄者发散火气之聚。此类药物诸如栀子、连翘、黄芩、黄连、郁金、夏枯草、薄荷、茜草、金银花、柴胡、青蒿、升麻、牡丹皮、紫花地丁等。

以温发之散表寒。张介宾谓:“渍之发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王冰提出:“寒邪在表,非温热之气不能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气候反常可采用特殊的治疗方法,如炎夏气候反凉,感寒而致病,虽为火热之气主令,但仍可用辛温之品以发其汗,去其寒邪[10]。此类药物诸如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苍术、生姜等。

5 结语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将运气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二者有机统一,运用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研究自然界运气变化产生的“火郁”之气与人体产生的“火郁”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20],为“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火郁发之”,一则开发水寒之气的收敛、闭藏、凝滞之性,二则顺从心火炎上的特性,使聚敛之心阳向外布散[21]。“发”为向外疏散,“郁”为向内聚拢,方向相反。“发之”指向了“火郁”的根源,即水寒之气相对偏胜,水盛乘火——自然界水寒之气戕害人体心火,使心阳受损,郁结于内。此亦阐释为何不是“火郁清之”或“泄之”,而冠以“发之”之原委[22]。若风寒太过,心阳充盛,当先治风寒,表解火熄;若火气不足,寒邪来凑,当以心阳为本、风寒为标,先补益心火,再发散风寒。《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亦阐明寒为热病之因[23],符合“火郁发之”本义,而后世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应用范围。

猜你喜欢

素问黄帝内经特性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