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分析①
2022-10-13荣亮
荣 亮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以高阶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法,从学习特征的角度分析,这种学习行为与一般的学习行为相比,表现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批判性的理解、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的迁移,倡导学生在带动性的学习环境下,更加自主且有意义地学习。由于学习行为的形成和演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深度学习水平难以把控。据此,展开对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某地区10所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抽样院校中,师范类院校3所,财经类院校2所,理工类院校2所,医学院校3所。参与调查研究的院校分布在不同地区,因此,调查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选择自制的问卷,并参考相关的资料,根据深度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目的,确定文件的内容和发放形式。将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学生基础情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参考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量表,从学习基础、学习观、学习主动性、知识建构、迁移应用、信息整合六个方面进行测量;第三部分对学生深度学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含环境因素、教学因素、个人因素等。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主要选择五点式量表,将调查问卷的选项具体分为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并分别赋予由少到多的分数,学生获得的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其学习更加接近深度学习。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深度学习现状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数据反映的具体情况。由于调查问卷中每个测量因素所占题项数量不同,因此不能以平均分比较的方式,衡量各个要素所占的比例。使用中位数的方式,描述整体水平更加合理。本次研究将描述性分析应用于学生深度学习现状研究中,可得到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学习基础、学习观、学习主动性、知识建构、迁移应用、信息整合六个维度,统计结果见下表。
?
(二)学生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积极,但互动方式单一
在六个维度中,学习观维度得分均值最高,为3.616,表明受调查的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们对深度学习有一定的认知,且对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有较高的期待。但是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课堂环境、氛围、师生关系等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不足,且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和畏惧的心理。但是,在线上学习渠道中,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获取信息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可借助线上育人渠道,利用竞争、同伴协作、自主拓展等手段,凸显学习互动方式的优势,并解决课堂互动中的不足。
2.忽视知识主动建构,浅层学习现象仍然存在
在六个维度中,知识建构和迁移应用的得分不高,均值分别为3.476和3.547,表明学生知识主动建构的能力不足,学习状态与深度学习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面对碎片化学习的环境,大多数学生将课堂学习作为主要阵地,忽视课前准备和课后巩固,对部分知识难以自主的获得,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仍然较大。而在知识迁移应用上,面对问卷中“我能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完成知识的总结归纳”选项,学生选择“符合”的为56.2%,选择“非常符合”的为8.6%,表明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足,对知识只是简单地复制以及机械地记忆,导致学习仍停留在表层阶段。特别是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仍存在传统的“拿来主义”,使学习目的不明确,产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深度学习的标准。
3.缺少自我管理意识,对教师过度依赖
在六个维度中学习主动性和信息整合的均值分别为3.569、3.537,受调查的学生近一半以上表示能听取教师和同伴的建议,并表示在同伴的帮助下改变了对个别问题的理解。这表明学生有信息筛查和加工能力,能够在系统化的练习中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并进行自我的审视和总结。虽然这些行为的出现,表明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基础能力,且处在深度学习行为萌芽的状态中,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有较强的强迫性,学生产生的自控行为,实质上是他控的结果。这就表示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仍需要依靠教师进行被动的学习,对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难以自主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难以把控。
(三)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
1.环境因素
学习环境是隐性教育资源,若是能够充分运用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深度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深度学习行为与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实效。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其中,学习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学习活动、基础设施等方面。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辩证思维,从实践到本质把握问题根基,借助理论知识探索社会实践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了解自身知识欠缺与不足之处,还可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度加工,获得深度理解。由此可见,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深度掌握所学知识具有正向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层面的社会性环境,具有榜样示范、同伴引导、经验借鉴的影响作用。通过加强学校软环境,如学校校风、教风与考风等良好文化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深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基础设施是校园硬环境的重要体现,可通过打造环境优美、服务良好、设施齐全的校图书馆、自由教室、食堂、宿舍等硬环境,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自由教室合理性排课,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水平与时间管理能力。因此,学习环境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决定着能否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2.教学因素
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中,课程实施方法和教师教学能力两个因素,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中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实施目标,关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虽然教师明白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但是受到教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普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知识传授中,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的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理论知识讲解,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忽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使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能力难以提升。而课程目标的设定,也集中在学习成绩方面,忽视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分析能力、学习态度的培养,使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性不足,难以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能力这一维度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其教学能力以及师风师德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学习自主性不足,表明教师师德师风良好,但是自身缺少带动性,在师生关系中处在上风位置上,学生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产生对教师的依赖,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不足,不利于进行深度学习。
3.个人因素
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六个维度的调研分析,发现各个与学生个体有关系的要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其中学习观作为个体的认知,是学生内部的学习力量。由于各大院校没有将深度学习作为目标,造成学生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简单地认为深度学习就是专注且高效的学习。虽然学习基础越好的学生,对深度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是缺乏整体的认识,难以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而在学习态度上,由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且对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达不到预期,难以实现自主、专注、深入的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一)从环境维度入手,营造互动、探究、深度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是在校园学习环境与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在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都是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学习内容互动的社会性环境,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从环境维度入手,营造互动、探究、深度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作用,强化社会性环境的塑造功能,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方面,可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环境作用,为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学习营造互动氛围。其中,可通过分别从个性化帮扶、教学目标精准实现、专业和心理养成三方面着手展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与学习动机,掌握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并根据个体差异情况与教学任务精准设置教学目标,从而搭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发挥个体自我驱动力,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应注重隐性涵养熏陶,强化社会性环境的塑造。可通过积极打造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将学习环境明确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性环境,物理环境主要包括设施建设、硬件设备、建筑建设,社会性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校园规范、考风等。其中,社会性环境主要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包括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考试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生开展学习提供行为准则与界限,发挥托底作用。隐性包括教师行为举止、言传身教、朋辈榜样示范、校园文化等方面,能够通过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个体认知、观念态度、行为表现等健康发展。因此,相关教师应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态度,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传播深度学习重要性与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深度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提倡父母鼓励、支持孩子,鼓励孩子以积极心态面临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有利于其获得学习成就感、自豪感与愉悦感。
(二)从行为维度入手,发挥行为在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
据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薄弱,对教师的指导行为通常存在过多依赖。在心理学视角下,学生阶段主要处于一个探索时期、不稳定时期、自我关注时期与选择时期,所以大多数学生通常会具备自我探索、寻求自我发展、遇挫与失败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逃避责任等双向行为因素。因此,教师作为学生行为的重要指导者与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互动对象,应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认同、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应通过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发挥引领作用,创造教学相长、松弛有度的学习环境,在良好学习环境中逐渐影响学生学习行为表现,鼓励并帮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效果。同时,还应合理采用学生社会性互动形式,包括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线上可通过借助社交软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进展与深度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线下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给予指导和扶持,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深度学习方法、技巧与理念。并通过构建支持移动学习的空间,有效规避学习互动行为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率。
(三)从个体维度入手,多手段激发学生向深度学习拓展的兴趣
从个体维度入手,充分激发学生向深度学习拓展与发展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教师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注重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互动式强、创新性足、趣味性极佳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层次参与和学习投入,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课堂中全身心投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沉浸式学习。只有这样,才可真正落实深度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首先,确立高阶思维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学生思维进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将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与自主创造作为主要关注点,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列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感受学生的思维变化。并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单元目标与学期目标规划中融入学生思维培养,最后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构建思维,有利于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积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紧密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设置相关学习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按照学生个体差异情况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围绕教师设置的学习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在组内成员相互讨论、探究和交流下,逐渐掌握正确的问题解答方式,并尝试运用高阶思维思考问题与知识,体验知识生成的感觉,从而逐渐改变“死记硬背”浅层次学习方式,达到深度学习目的。最后,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研究教学活动,以单元教学为指引,在教师指导与引导下将单元主题与生产生活中的信息联系起来,科学设计单元模块课程,要求学生以团体协作方式,围绕主题展开研究、探究与分析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利用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对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解释与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四)从网络维度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资源与途径
在“互联网+”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学习平台,为我国教育改革与智慧化发展提供全新机遇。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过程中,可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慕课、翻转课堂等,采取远程会议直播、资源分享等方式,实现学习时间、地点与内容的灵活化,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目标。基于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充分运用MOOC、SPOC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发移动化学习资源与虚拟仿真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与情境性,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另一方面可通过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日常采集与技术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深度学习作为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知识的学习手段,要求学生学习时有较强的自主性、创造性、整合性,并在不断的思考和知识获得中,获得辩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深度学习受到外界环境、教育方法、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存在深度学习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开展对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根据具体的情况,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为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