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三度”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①

2022-10-13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高职

邢 慧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是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围绕这些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充分遵循青年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校内外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构建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的“三度”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二者统一于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过程。一方面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能为大学生提供深化理论认知的场景感、历史感和时代感,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各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从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手段、实践考核等方面积极探索,有的探索已非常成熟并形成一定模式推广使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将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师作用“边缘化”、实践教学考核“弱化”等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将实践教学“形式化”的现象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重难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只考虑到实践项目的趣味性、可操作性而忽略实践项目是否与思政课内容相关、是否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只关注形式而忽视内容,存在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相割裂的“两张皮”现象。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对实践教学场域的认知“狭隘化”问题

按照教育场域理论,实践教学应覆盖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场域,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种形式。但在实际探索中存在直接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虚化、淡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重要性的错误倾向。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不同教学内容需求选择实践教学场域,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的现象

有的探索并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实践教学只是学生的任务,从而忽视了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甚至出现布置实践任务之后直接退出教学过程的情况。但由于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使得部分实践项目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一样,需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及时跟踪、指导,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考核“弱化”的做法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灵活机动性、活动效果难以评估等特点,多数学校并未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或建立考核体系,有的学校虽然明确了考核标准但标准较为笼统、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三度”实践教学模式的逻辑分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课程组从实践教学规律把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构建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的思政课“三度”实践教学模式,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应有“深度”,即实践教学要有思想性和理论性

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应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4]。当今社会,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国内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西方反动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变本加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因此,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的根本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更应落脚于内容。广大青年应在丈量祖国大地、发现中国精神、倾听人民呼声、感应时代脉搏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认知,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信仰认同,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实践教学应有“锐度”,即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同一般本科院校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学生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与之又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丰富,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有中职注册入学、3+3、单招、普通大专、3+2几个层次的学生。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讲,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性人才。因此,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立足高职院校实际,科学研判学情,包括研判学生的水平层次、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要求和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开展实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从总体上看,中职注册和3+3层次的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但思维比较活跃、乐于表达,适合演讲类、表演类的实践活动。普通大专和3+2层次的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适合研究类、调研类的实践活动。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需求和未来职业需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应有“温度”,即实现情怀育人

情怀育人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复杂过程。它既要求设置的实践活动项目有温度、有情怀,也要求师生对开展的实践活动充满活力和激情、富有感情和温情。学生的情感认同更多需要教师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力量充沛的情感带动来实现。如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我们设置了红色故事讲演项目,师生共同探讨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的丰富历史史料和实践经验、伟大的精神力量,教师示范讲演和学生模范讲演相结合、舞台展演和实践基地讲演相结合、线上讲演和线下讲演相结合。通过这一实践项目的开展,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更强的情感体悟,从而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三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三度”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教学逻辑。在“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指向下,课程组致力于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研究实践教学规律、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切实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一)立足地域文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地域文化承载了不同地域历史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精神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培育和发展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能够营造一定的生活情景和文化氛围,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优秀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门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重要资源和重要平台。

我校地处无锡。无锡素有“太湖明珠”之称,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大运河繁华千年留下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无锡人民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诸如秦邦宪、孙冶方、孙晓轩等无数革命英雄。近代以来,无锡又是一座工商名城,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坚韧刚毅的优秀品格、崇德厚生的人文理念成为无锡人的标签。这些都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教学资源。

因此,在改革中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立足于无锡地域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概论”课程为例: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革命篇、探索篇、改革篇、复兴篇四个篇章,设置14个实践教学项目,充分融入地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时,我们遵循了三点原则:一是共理原则,即项目设置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内容展开,与其相辅相成;二是共情原则,即项目设置紧密契合青年大学生实际,选取“同龄人”案例资源,发挥朋辈效应;三是共行原则,即具有可操作性,以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事、文化遗址等为资源,易组织、易开展。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帮助青年学生全方位了解无锡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从而进一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推进学习过程“知、情、意、行”的统一。

具体实践项目设置如表所示:

?

(二)遵循认知规律,凸显“听、讲、演、研”四环节

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凸出听、讲、演、研四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锐度和温度。

听,即听一堂讲座。根据课程具体特点,抓住教育契机,在思政课的两门主干课程中均开设理论讲座。讲座与课程理论教学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对其进行延展、深化和提升,具有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等特点。例如,在“概论”课中,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宣讲团队开展系列讲座,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理论宣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讲座、“奋进新征程、献礼二十大”系列讲座等,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认知、政治素养和情感认同。

讲,即讲一个新闻热点。思政课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国际最新形势,正确分析社会热点。因此,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及时将最新理论表述和最新理论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中,同时将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等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进行佐证,在教学方法上则注意讲授型和互动型相结合。设置新闻述评教学环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内容研讨、资料整理、课件制作、课堂展示、生生互评几个步骤,分工合作、落实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新闻述评能够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即演一个红色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6],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7]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位位革命英雄、一种种革命精神汇聚成党和人民的红色血脉,展现了党和人民的梦想和追求、牺牲和奉献。新时代的青年应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教学中具体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红歌嘹亮、微视频展演等形式开展,充分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学生在故事演绎中充分了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英勇奋斗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苦难辉煌和创造的恢弘史诗,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研,即开展一次社会调研。“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实践教学不仅要把鲜活丰富的社会性资源“引进来”,更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统一。“研”即是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好社会大课堂,开展调研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实现大小课堂的同频共振。[8]社会调研通过确定主题、明确成员、制订方案、实施开展、撰写报告几个环节有序展开。实践主题实行“菜单式”管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实践诉求设置实践主题,涵盖红色追寻、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领域。学生在社会调研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去分析、引导社会大课堂中的多样价值,又要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赋予思政课理论教育的功能。[9]社会调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感受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力,提升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力。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21世纪,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引起教育教学领域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教学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线上实践教学的形式、方法,尤其是2020年以来,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占据着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空闲时间,“00后”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好感度更强。因此,教师更应打破传统教学手段限制,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同时注意使用有度,避免滥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慕课、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等平台资源,探索运用虚拟仿真平台、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开展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完善线上资源库平台。结合思政课中的相关理论内容录制微课,建设微课资源库,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扩大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将无锡地域文化呈现出来。学生身处虚拟化的实验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与现代文明共舞,能够更好地实现共理、共情、共行。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制作实践教学的短视频、情景剧视频、VLOG等。这些新形式能够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能更好地触摸到大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中更好地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现实感悟,与历史产生情感碰撞、思想交流,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构建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的思政课“三度”实践教学模式是我们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改革中进行的有益探索与尝试。通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整合地方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