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022-10-13夏明敏
夏明敏
(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延乔路小学,安徽 合肥 230093)
基于数学视角,应用意识一方面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广泛影响他们的数学行为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意识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把数学学科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焕发学生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课本中涵盖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包括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这些数学知识都有着极强的抽象性,不过追本溯源,我们发现这些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表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其实是对日常生活对应的现象的抽象化处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制订教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与流程,借助生活元素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数学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焕发他们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开展“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我国冬季某天天气预报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各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视频播放完后教师顺势引出“零下”的说法,初步呈现生活中的负数,使学生发现这个知识同固有认知存在冲突,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欲望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某一天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图,找出温度计中显示的数值,询问: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思考:+20 ℃与-20 ℃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谈论自己是如何看温度计上温度的,这个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气温是零上还是零下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亚的温度可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可用负数表示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引出新知识,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善于营造应用情境,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中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快速对既定问题展开分析与解读,并结合个人认知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将所学数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在实际操作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围绕所授知识营造各种各样的应用情境,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情境中会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开展“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时,教师先播放《数青蛙》的绕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下水……教师询问:大家听过后有什么发现?如何描述青蛙、嘴巴、眼睛和腿的数量教师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并设疑:如果青蛙的只数用字母表示,为什么嘴巴的张数也能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呢?这里的表示什么数?教师在充分引导后,使学生想到是自然数,据此营造应用情境,让他们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摆放三角形,并询问:摆放一个三角形需3根小棒,摆放2个、3个三角形需多少根小棒?更多呢?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式子,即2×3,3×3……此时,教师再追问:谁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写出的所有式子学生们在前面的情境中已掌握应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于是顺利地列出式子×3
三、巧妙引入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不仅要利用生活化元素分析数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还需引领学生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解题训练使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巧妙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知识分析与建立模型,有效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应用意识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此时,在“圆柱的体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入实际问题:现需要使用铁皮制作一个没盖的水桶,水桶的底面直径是30厘米,已知一共耗费铁皮8949平方米,那么这个水桶可以盛多少毫升的水?这类求几何体体积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在处理这类题目时,教师需先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着手点,提示他们基于圆柱体的体积与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教师指引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需要求解的问题当作中心,分析用到的条件本道题目问这个水桶能够装多少毫升的水,即为求圆柱体的体积此时学生想到可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那么就要先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与高度,此时思维导图出现三个分支,分别为π,与,其中π与是已知的,问题就转变成求圆柱体的高这时学生可以根据制作水桶耗费的材料面积求出高是40厘米,从而顺利求出水桶的体积
相关研究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并引领学生置身其中,能促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便利性以及该学科特有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夯实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验证,学生的求知欲并非能被所有问题激发,创设问题情境也不代表提出问题所谓数学问题情境即基于学生解决存在障碍的数学问题而创设的,所以,教师需紧贴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跳一跳顺利摘到果子只有在上述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挑战性十足的问题,所有教学才不是做无用功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与学生已知结构形成冲突矛盾且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需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剖析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应用意识等多重教育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设置以下问题:A班一名教师和52名学生去划船,共租11条大船和小船,已知每条小船可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乘坐6人,请问该班级租赁了多少条小船和大船思维敏捷的学生迅速给出算式:小船数量:(11×6-52)÷(6-4)=7(条),大船数量:11-7=4(条),学生等待教师夸赞,紧接着教师询问道:“还有哪些同学是这样列式解答的?”基本上班级所有学生都举手教师提问道:“A班共有多少人?”学生:“52人”部分感悟到原因的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之前方案没有计算老师”其他学生听到此开始深入思考,因为之前所计算结果不符实际要求,此时有学生提出:“将停靠于码头大船增加一条就可解决问题”大船数量:4+1=5(条),小船数量:7-1=6(条),这样就可运走所有人了数学教师是为学生指点迷津的存在,不能单纯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虽然当前数学知识与习题与学生社会、家庭有着紧密联系,但仍需要教师注重引导,促使学生明确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否则会丧失问题出现的意义借助上述教学活动教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便于其深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四、加强应用题的教学,训练学生应用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直观抽象为主,在学习中要从感性具体思维过渡至理性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小学数学知识难度偏低,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数字、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的关键题型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既用到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数量关系与解题技巧等基本知识,还需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适当加强应用题教学,注重应用题的讲解与剖析,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使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增进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形成应用意识
例如,在“倍数与因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应用题:某学校举办运动会,四年级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是35人,五年级的人数为四年级的三倍,六年级的人数则比四、五年级的总和还要多12人,那么六年级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是多少?本题目中涉及多个数量关系,厘清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围绕本题循序渐进地设置多个问题,如题目中一共有多少个数量,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着直接关系,你对此将会产生什么疑问,如何列式求解这一疑问,最终问题又是什么,如何列出第二步的算式,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哪些疑问,最终的算式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驱使学生不断推进思路,最后列出正确算式、求出答案,使其根据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其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培养目标小学生性格、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正因如此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虽然很多数学题目答案相对固定,但却有着多元化解题思路数学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不应将思维单单局限于某种解题方式,需发散思维,采取不同解题方式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师也可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点,结合学情制订个性化十足的作业,促使学生通过作业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五、创新数学作业布置,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作业属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的机会,还能够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与巩固,从而形成稳固的数学知识体系不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时,教师需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不仅要考虑到作业的趣味性,还需突出作业的生活性,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使其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进行“圆”的教学时,当学习完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以后,学生了解了圆形的特征,掌握了圆的画法,知道了半径、直径等概念,就能够利用圆周率求出圆的周长、面积等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布置以下问题: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把圆画出来的?哪些实物上面有圆的存在?求出这些实物圆的面积与周长这样学生的数学作业就并非纯粹地列式与计算,而是回归至现实生活当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使用圆规画圆是最为方便的,没有圆规的话可对一些圆形物体通过描边画圆,如瓶盖、杯子、硬币、碗等,此外风车转动、喷水装置向四周洒水、钟表指针的转动等均是在画圆学生可计算锅盖、碗口、锅、车轮等实物的周长与面积,以此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解释数学现象,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增强自身的应用意识
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很难在课内时间与空间内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需要由课内顺延至课下,让学生在生活中拥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锻炼应用技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师需围绕课内主题精心设置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由课上过渡至课下,使其观察或调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出现实性问题,让他们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这里,以“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教师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如鞋盒、积木、牛奶盒、魔方、骰子、方糖等,且将这些物品带到课堂上,让同学之间相互分享与交流课堂上,学生均携带着自己搜集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首先,教师一边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展示这些实物,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产生初步认识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拿起自己的物体,一起观察这些物体有多少个顶点、棱与面,用直尺分别测量长度,观察长、宽、高分别有什么特点,使其通过实际测量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并形成深刻印象最后,在学习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与研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进行计算,借此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七、总 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对新课改的真正落实与贯彻实施,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把握好机会,结合数学知识的特色与规律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处理问题,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