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具,让学生学习过程更有经历
2022-10-13沈永玲
沈永玲
(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江苏 海安 226600)
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教师更要重视知识直观性的教学表达,迎合学生的直观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为充分而有效地吸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听”,还应当关注学生的“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教具,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带来更加清晰的表象和感性的认知,使学生获得更为畅快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外部教学资源的运用,使得学生的求知路径不局限于教材的概念展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释放学习活力,增强学习意愿与兴趣,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贴近生活的学具,加强学习动力
在小学生的固有认知中,他们总是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枯燥无聊,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到处充斥着繁杂的计算久而久之,如果学生的这种固有认知不能够被打破,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一上数学课就会有压力,觉得自己学不会数学然而实际上,数学是一门有逻辑性的、非常实用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认为数学这门学科非常有趣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利用学具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具,也就是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这些学具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其实来自我们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随之加强
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性,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从而顺利展开直观性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认识到这一单元中的重点就是观察物体,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教师要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对于生活中学具的探寻与发现鉴于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抽奖箱和积木块作为学具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先把抽奖箱放到了讲台的桌子上,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抽奖箱,你们能够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这个抽奖箱是什么形状的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个抽奖箱的前面和右面都是长方形,但是它的上面是一个中间有圆形窟窿的长方形因此,教师进行总结:从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我们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有这样的经验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说一说分别看到了怎样的形状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突破重点,教师又组织学生利用正方体积木块来摆一摆课本中的视图
无论是抽奖箱还是文具盒,或者是积木块,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教师利用这些物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不仅能够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用充满新鲜感的学具,激发学生热情
学具的种类有很多种,如果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分类,那么大概可以分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学具和对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的学具我们前面已经讲了用贴近生活的学具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数学不再陌生那么除了那些学具外,还有很多对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的学具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充满新鲜感的学具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试想,你在上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课堂上充满了你感兴趣的、新鲜的学具,可以供你操作,那么你是否会对这节数学课产生很高的期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教师要时常选择一些充满新鲜感的学具,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以“千克和克”这节课为例,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他们不具备具体的概念,因此,教师要通过直观的重量展示,使学生在脑内逐步建立起与质量单位相关的知识结构,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介绍天平,教师可以借此助力学生有效建立起克的概念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天平在生活中并不算常见,因此,教师提前向学校申请了几个天平,并发放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识天平在学生展开自主性的初步了解之后,他们能够积极建立概念鉴于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简单介绍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天平常常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它的单位是克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调节螺母,让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天平左边的盘子放物品,然后移动游码,让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这时,游码上的刻度就是我们要测量物品的重量介绍完毕之后,教师又为每个小组发放了几枚一角硬币,引导小组成员利用其介绍的方法来称一称这枚一角硬币大概重多少克经过实践之后,同学们发现一角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随后,教师又让每名学生尝试拿出一个一角硬币,并且把它放到手上,感受1克有多重在经历这些活动之后,学生不仅认识了天平,提升了数学实践能力,还有效建立了克的概念,感受到1克的重量,从而获得了数学质量知识结构的完善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颇有好处,也为学生今后在学习其他质量单位时做出了充足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像天平这样生活中不常见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节课上,每名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基于这样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当不怕麻烦,科学合理地使用学具,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热情
二、运用学具,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一)利用学具加强理解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比较鲜明,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随着小学生的年级从低到高,数学知识框架也越来越丰满,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也越来越强,数学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很多小学生在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总是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应当做学生的引导者,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呢?以笔者的经验来看,组织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也就是说,有些知识只靠单纯的教师讲解而学生无法掌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具来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
利用实际物体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毕竟,清晰的图像或实物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
(二)利用学具形成概念
既然是数学学科,那么自然少不了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学生只有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才能在做题的时候灵活运用然而,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性的知识非常得多,囊括了几何方面的公式以及算术方面的定理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即使学生能够做到脱口而出,在应用的时候也会手足无措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缺乏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操作学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概念,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方能真正掌握
以“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为例,为了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利用长方体学具辅助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中逐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组成以及形成条件等方面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学具,复习长方体的各种特征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此,教师带领学生将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学具沿着棱剪开,使学生发现剪开以后的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活动进行到这里,学生就能够尝试写出基本的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前+后+左+右但是这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麻烦于是,教师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优化算法通过对学具进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上下面、前后面和左右面分别是一对相同的长方形,因此可以对前面的算式进行简化:=×2+×2+×2,或者=(++)×2学生通过代入各个面的面积,就可以得到最终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成功推导出相关公式,不仅明确了公式形成的过程,更充满了学习成就感,从而建立起数学学习自信心,以及“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数学学科中的很多公式都是通过实践推导出来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逻辑之美,也为了促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应当重视对学具的使用,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形成概念
(三)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知识虽然这种方法简洁高效,但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摒弃旧的观念,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各种各样的学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组织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猜想、验证、操作、讨论和归纳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长方形框架、剪刀等学具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拉动长方形框架,这时,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学生明白了长方形通过转化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卡片这一学具进行剪切和拼接于是,学生经过尝试之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一刀,然后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斜边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同学们都会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最简单的长乘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之后,长方形的长实际上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度,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经过推理就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对这些简单的学具进行操作,学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时候,教师讲得再多,也不如让学生亲身经历一遍实际操作来得有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视实验,形成创新精神
一提到实验,我们首先想到的学科就是科学或综合实践这些课程的确,在小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科中,只有科学或综合实践这些课程涉及的实验比较多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实验众所周知,数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公式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实验之后推导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把这些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为了省时省力而让学生学习这些间接经验这样的方法并不适合长时间使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合理地使用学具,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形成的多种可能,使学生最终找到真理教师适当地在一个学期中安排几次实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认识毫升”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容量的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学具有滴管、量筒、瓶盖、水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毫升这个容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中,教师应先取出滴管,并向学生介绍:大家可以用这个滴管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找到1毫升水有多少滴,大家有什么方法?经过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实验的方法——先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再慢慢地滴到瓶盖中,在滴水的过程中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滴在这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每个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的数据最后,经过小组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家都得到了各自的实验结果大多数的小组得到的结果是在18~20滴左右实验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瓶盖中的水,感受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很多时候,教师都会为了保持课堂纪律或确保课堂进度而忽略实验操作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当重视实验对于那些学生自己能够上手操作的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综上所述,小学生们在参与学具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举两得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对学具的使用,让学具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