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动态环境的创设
2022-10-13吴雪梅
■文/吴雪梅
新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获得的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幼儿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因此,教师要格外关注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与环境进行互动,以培养幼儿自主创新的精神,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是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隐形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墙饰创设不仅反映了近期活动目标,还充分开发了多种功能,使它成为集教育性、实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开放教材,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幼儿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服务。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动态环境的创设。
一、开放性主题活动的概念
开放性主题活动是指脱离教科书,基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创设的活动,它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能力培养,重视提高幼儿的情商,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有支持性的且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自由结成小组进行游戏。这就要求教师仔细观察每名幼儿的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方案,从而充分发挥开放性主题活动的作用,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时,教师要思考其是否蕴涵着教育价值,并与幼儿共同协商确定活动主题。幼儿的兴趣是呈辐射状的,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同时开展两个主题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
二、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动态环境的创设
(一)师生共建动态的环境
幼儿的兴趣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不断发生变化,环境创设也应随之变化。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一起适时更新环境创设,保持环境的动态性,以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增强幼儿教育的效果。
1.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动态。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是让幼儿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幼儿操作物体的活动实现的。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通过操作材料,探索问题情境中隐含的条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许多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经验。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推动主题活动向着多个方向发展,而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师应了解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创设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例如,在“春天的变化”主题活动中,茜茜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其他幼儿对这些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与幼儿一起模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重新布置了自然角,新增了小池塘、稻田等场景。这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观察蝌蚪并作了相应的记录。
动态的环境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丰富起来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适时引导,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并利用幼儿在活动中创作的作品不断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例如,在开展中班主题绘画活动“风在哪里”时,笔者未让幼儿观察,而是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绘画。只见佳铭在白纸上画了几条斜线,以臣则画了几棵摇动的小草,画面极其简单。接着,笔者带领幼儿外出,让幼儿找一找风在哪里,并让幼儿再次绘画。这次,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出现了飘动的红旗、摇曳的裙摆、飘逸的头发等。在展示过后,笔者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在美工区的墙面上,幼儿看着这些绘画作品自发开始了交流。茜茜说:“我喜欢风。”可欣说:“小草小花也喜欢风的。”晓蕾说:“风有什么作用呢?”其他幼儿都说不知道,并表示很好奇。于是,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带领幼儿展开了调查与讨论,让幼儿思考“风有哪些作用”“风有哪些危害”等问题,还组织幼儿开展了“龙卷风来了”的游戏,让幼儿对“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在活动参与中实现动态。开放性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本身就是一个随着教育目标、季节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其中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材料准备等环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这也正是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价值所在。例如,在“神奇的鱼”主题探索活动中,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小鱼,其中,有海水鱼,有淡水鱼。幼儿把这些小鱼全都放在自然角的一个鱼缸里。过了几天,幼儿发现有的小鱼死了,他们开始思考原因,并就这些小鱼的生活环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于是,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讲解了有关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知识,并带领幼儿收集了一些与鱼类相关的图片张贴在自然角。这既丰富了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又加深了幼儿对不同鱼类及其生活环境的印象,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主题设计、内容制作与装饰等活动,用心发掘并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使幼儿更加积极地与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在主题更换中折射动态。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决定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外界的刺激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和转移,适时更新环境创设,使环境丰富多彩、充满童趣,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例如,在“我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笔者带领幼儿参观了中华恐龙园。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回到教室后,幼儿纷纷要求构建自己的“恐龙王国”。经过反复的讨论,幼儿决定把地点选在活动室,他们先将大积木立起来当作大树,用小积木圈了一块地当作池塘,然后在四周的墙壁贴上可爱的恐龙挂图,用果壳、毛线、铁丝等多种材料做成了各种类型的恐龙,完成了“恐龙王国”的构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在“恐龙王国”尽情地嬉戏、玩耍,合作演绎着恐龙的故事。渐渐地,天热起来了,幼儿又对凉鞋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根据幼儿的意愿,和幼儿一起动手将“恐龙王国”变成了“凉鞋屋”。在此过程中,幼儿用纸盒制作鞋架,用卡纸制作凉鞋,并在上面画上可爱的图案,获得了良好的活动体验。
此外,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活动照片等贴到墙上,并将墙上替换下来的物品整理分类,布置到教室的“成长栏”中,以更好地了解每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同时,“成长栏”可以帮助幼儿回顾以往的活动过程,巩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创设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在心理环境方面,教师应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与幼儿平等地沟通、交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关怀与温暖,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在幼儿的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自尊感,当幼儿的自尊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充满自信,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并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要求,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肯定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以满足幼儿的自尊心,促使幼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在主题绘画活动“我的幼儿园”中,桐桐画了这样的一幅画:一条深蓝色的曲线,上面画有细小的点,旁边随意画了一些树木,还画了一大片无规则的黑色线条,看起来杂乱无章。桐桐的画在成人看来似乎一点也不美,甚至有些差劲,而其他幼儿的画都很规则,选择的颜色也是亮色的。对此,笔者觉得很奇怪,便询问桐桐:“桐桐,你为什么要在幼儿园的天空里画这么多黑色的线条啊?能给我讲讲你的画吗?”桐桐说:“因为下雨了,我不喜欢下雨,我喜欢晴天,这样,我就可以和小朋友一直在外面玩了。”听完桐桐的话,笔者对她说:“桐桐画得真不错,我们把它贴到墙上吧!”桐桐从笔者的话里感受到了肯定,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脸上流露出了惊喜的表情,笔者也从桐桐惊喜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她的喜悦和兴奋。
由此可见,自我评价影响着幼儿的自尊心,而幼儿的评价主要来自成人的评价。因此,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评价,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评价幼儿时,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可以肯定他们每天的进步,详细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推动幼儿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隐形的课程,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开展开放性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并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兴趣点等,创设动态化的环境,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