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2-10-13肖冰
肖 冰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要求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体医融合是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而体医融合相关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体育与医疗的结合点上。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体育、健康与医学交叉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医融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体育健身与康复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契合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推进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1 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和体医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体育保健和康复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备运动康复、中医传统疗法、健身指导等技术技能,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能够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校企合作机制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充分利用学院特有的“校队合一”管理体制优势,将体育保健康复系与学院医务所合并在一起,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机制。系所双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管理实训基地、承担社会服务,优化整合系部和医务所的人力、场所和设备资源,使专业和行业优势互补,并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依托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加强与医疗保健、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的合作,对接体育技术指导研发中心,成立体育康复研发部,开展体育保健用品及新技术研发,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3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供需调研,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运动保健按摩师、运动防护师和物理治疗师的岗位能力特征,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与技能,贯彻体育向医学渗透,医学向体育延伸的体医融合理念,打造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了运动解剖生理、实用运动处方、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理疗技术、运动防护6 门专业核心课程。
4 实训基地建设
体育职业院校应大力建设与各专业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校内体育康复实训基地由系、所共建共管,坚持国际化视野,对标国际先进体育康复技术标准,引进行业内最新专利技术研发产品,包括声波治疗仪、电磁波辐射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等多种中高端理疗仪器以及肢体综合训练器械,明确实训基地岗位职责分工,提高实训基地运转仿真化、规范化。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000 平方米,先后购置现代化的教学康复设备400 台,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可提供200 个实训工位,开发实训项目28 个,满足理实一体化学习、对外服务、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多种需要,2012 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实训基地建设着眼于实现“教学实践、运动员康复、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一体化功能。同时与保健康复行业、专业康复理疗机构密切合作,准确对接当前就业岗位,紧密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发“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设计真实岗位、真实环境的实训场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顶岗实习工作,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先后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黎氏手法、龙氏手法、肌内效贴国际C 级认证、颈腰椎康复手法等专业技术培训。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利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开展基础教学和实训,重点提升学生基础技能;利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开展运动员疲劳恢复与损伤康复治疗工作,为学生提供课后综合技能实训,巩固强化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和服务水平;利用医务所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技术研发工作,反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校内成立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教职工康复推拿中心,从技术操作、管理、运行、创收到宣传推广,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并实施创新创业活动折算学分认可制、老生对新生“传帮带”教学制,引导学生增强技术转化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实现学习创业一体化。
校外实训基地类别、功能、层次多样,包括国家、省市级运动队、各级医院康复科、各类保健门诊、健身俱乐部等,建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康复中心、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广州中医药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黑狮子健身俱乐部等26 家校外体育康复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良好育人环境。
依据学院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成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训计划和学生考核标准;同时制订实训设备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保证正常教学实训和各类培训的正常进行。校内实训室建设融入行业标准和真实工作环境,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共管,共同参与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确保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5 培育教师“体医融合双师”素质
体医融合背景下,学校不仅需要注重从行业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更需要着力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有较高专业理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的“体医融合”双师型教师团队。我院现有专业教师37 人,双师素质教师35 人,学缘结构合理,多名教师具有多年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其中专任教师12 人,兼职教师25 人;高级职称教师15 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30 人,其中16 人具有医师资格证,12 人具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6 人具有按摩师国家考评员资格,6 人通过运动处方师认证。
我院专业施行“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由体育保健与康复系主任担任,“行业带头人”由医务所所长担任。“双带头人”优势互补,协同承担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打造、人才培养工作等,共同引领专业发展。
我院制订“双向互兼互派”制度,专任教师承担医务所实践工作,实行助理医师兼任管理;医务所人员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实行校内兼课管理,建立起一体化的师资考评标准,学生接受系部教师和医务所医师的双重指导。依托优势师资资源和实训资源,系所双方协同组建体育康复服务团队,为校内运动员提供保健按摩和运动康复训练,派出随队体育康复保健师开展赛事服务,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理论和技能指导,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申报技术专利,开展新技术推广服务。
6 实践教学模式
“系部、医务所、行业”三方协同,深化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体育融合,学工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学习和真实工作相结合,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2 次(1 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和大学生运动康复创新创业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3 次(2 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学生专业综合实训为学院16 支运动队近千名运动员提供保健、康复治疗服务。近五年来为运动员、学院师生、周围群众服务近13 万余人次。
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班教学、分组实训”。在学院的支持下,将教学班划分成小班,每班学生不超过25 人,专业实训实施学徒制,1 名老师带3―5 名学生。
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1+X”证书,满足就业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安排顶岗实习内容。采用师带徒的方式,除保持原师徒跟踪评价外,给每位学生再指派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做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
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制订校企合作的质量监控措施。制定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完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规范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学校、行业、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通过反馈改进,着力提高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职业技能明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体育职业技能大赛名列前茅,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双证书率达100%,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均达97%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实践实训过程中,不断增强体育康复技术推广和应用意识、自我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国家大力倡导“体医融合”的背景下,我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学工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经过13 年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体医融合,学工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符合行业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质量的要求,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和评价标准,对提高高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出高质量体医融合型人才,大大增强了专业的竞争力,对同类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