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体系构建
——以“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为例
2022-10-12何春丽
何春丽 陈 欣
(牡丹江大学思想政治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引言
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国越来越急需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有担当的人才。然而,追求个人高收入的名利思潮以及人才外流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大思政”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课程思政”是基于“大思政”理念,针对教育规律,特别是思政教育规律、青年成长成才规律提出来的,突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1]以牡丹江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例,其体系构建就是贯彻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承担育人重担理念,即在强调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前提下,强调在“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带入思政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始到实习前第四个学期止,从每个学期开学到学期课程结束,都能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将思政教育寓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青年的成长是一门学问,模仿学习和自我强化,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所在,利用好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道德准则,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尊重、理解、关心学生的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促其不断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从而成长成才。[2]通过教育手段传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报效国家和社会。
牡丹江大学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全面深刻领会推进高校思政建设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及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主渠道”作用,已经形成“课课有思政,门门有特色,人人抓育人”的良好局面,[2]初步构建了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培养体系。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备,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查漏补缺。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开展,必将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起积极促进作用,可直观地看到一门通识课程育人的过程和育人的效果,以及塑造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方法,并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极大作用,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更有效、更顺畅地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服务。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牡丹江大学作为大专层次的综合类高职院校,培养面向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社会型岗位的人才。对此,实验、实习、实训等实操活动必然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当比例。[4]由于面对的培养生苗多为高考成绩300分左右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学习的动力不足。但这样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在做中学。在校期间只有三年(弹性状态下有2-6年制的),其中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多为两年到两年半,实习实训时间多为半年到一年。在这样较少的时间里去培养人才,自然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占比大些。要想促使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能吃苦耐劳、诚信守法、精益求精,课程体系构成、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必然是关键。体系一定要系统、科学、翔实,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符合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是牡丹江大学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由校园人逐渐变成准职业人。教学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应聘、创新创业三大主体内容,以塑造学生职业心理、职业意识,引领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路径选择,通过传授相关就业应聘技巧,以传承创新创业的精神。考虑到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交互作用,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的提升,与省赛、国赛、教育部24365公益活动衔接,考虑到思政元素的渗入,教学的内容在学期安排上一定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我们以“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化”为项目,以模块内容为教学板块,以任务完成为趋动力,在四个学期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见下表)。
表1 四个学期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学期为职业生涯发展模块;第二学期为创新创业模块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相配合,渗透思政元素,达到思创融合,以“课程思政”来解决因“思政课程”体系边界性因素导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发挥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第三学期为就业应聘模块;第四学期为职业素质提升模块,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相呼应,为学生顶岗实习,体验职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对专业、职业、岗位及就业、创业有个完整的认识,增强了为国担使命、为家担责任,为精彩人生奋斗的思想意识。同时,教学与相关大赛相联系,给学生发挥才干,搭建上升空间,挖掘潜能的机会,也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营造相应优势。
2.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1)课程评价体系概述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实时动态、多元化、多角度的系统性评价。能客观呈现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素质目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目前,国内外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一种以决策为中心,将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四类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模式)、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应答式评价、全貌评价、自然主义评价模式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等类型。这些评价体系各有特点,但总体来说,不外乎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即目标——过程——结果的情景是直线还是循环的。[3]
(2)“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视域下受价值取向的影响,课程评价体系呈现出多元整合的态势,突显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个性化生存发展和人文关怀。在评价过程中会体现时代的烙印,如社会背景、时代精神、相关理论成果等内容,从而形成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而以这条主线所体现出的评价理念、规则和方法共同构成了评价体系。而且反复强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德、精神。如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民族文化传统等都会在课程目标中有一席之地。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业,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都会加以考虑。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实施过程性考核是我们广大教师一直在追求的,也是改进学风、教风的重要抓手,更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4]我们按照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创新传统的课程考核理念和模式,充分认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要性,精心设计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创新考核形式,确保考核质量,为提升教育能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5]“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由四个学期独立的百分制考核项构成,为过程性考核项组成,形成分值后,最后以五档次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呈现出学期成绩。对积极参与大赛活动的学生,还会适当给予分值奖励。考评以学期成果为任务驱动,以学生能力塑造为目标,反向设计完成成果需要的各项要素,构成考评体系。既体现教学过程,又体现教学内容,其评价的内容、标准更直观透明、更科学多元,具体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2 课程考评内容及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在强调素质能力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还遵循“全过程、学生主体、渗透思政要素、内化德育元素”原则:
A.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教育。新生入学伊始,我们就结合时代要求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使学生认清时代特征、未来发展路径、国家社会需要、时代召唤等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方向感和责任感。顶岗实习前的第四学期开展“职场素养提升训练”,使学生意识到马上就要走进职场,大显身手,展示自身价值,会积极参与相关素质训练。而且训练内容会将前三学期的理论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加强综合能力塑造,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从而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自觉性。实习期间,还会进一步去印证所学理论。作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我们本着“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理念,结合教育部“24365专题讲座”开展毕业前网上专题教育,成立了业帮扶群,开展个性就业指导。牡丹江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已达92%,就是教学成果最好的说明。
B.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企创融合”理念贯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特别是“思创融合”“企创融合”联系最为密切。
设“课堂出勤问答”考评项,能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其服从指挥,按时自觉学习,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增强其法治观念。
设“专业职业探索”考评项,能让学生在认识九大职业发展方向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发展意识、科学规划意识和应变调整意识。
设“职业量表测评”项,能使学生科学分析自己、理性定位职业目标、不断追求理想,找准职业发展方向、设定追求阶段性目标的步骤,增强自信心、事业心、责任感。
设“职业拓展训练”考评项,能使训练队员(学生)根据训练营教官(老师)提供的资料,充分利用第一、二、三课堂资源,模拟相关情景,组建相关团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全局意识,体验角色身份,提升应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形成一定的战略思维、成功策略思维、利导思维、智慧思维。掌握一定的双赢交往技巧,坚守职业操守,不触及法律的红线,注意交往中的风险防范,自觉提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团队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学生们在活动中不服输,敢于竞争的亮剑精神也会体现出来。
设“创业素质测评报告”项,就是促使学生在“创业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个人创业素质,明确个人创业的短板与优势,使学生更加意识到个人努力的方向。
设“撰写相关计划书、规划书”考评项,能使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体现家国情怀,提高规划管理能力,掌握书写方法、技巧,增强使命担当。个性版面的设计,凝练的书面语言,科学的规划设计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科学考量,反复的修改也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设“参赛奖励”考评项,是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使学生认真对待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始终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时代相结合,与国家、社会的繁荣联系在一起,深挖个人潜能,积累参赛经验,增强自信心、荣誉感。同时,认清职业素质要求,自觉塑造职业能力。学会抓住时机充分历练自己,为追求理想不断奋斗。在参赛过程中,能认清自己短板所在,自觉开展能力训练,更会意识到免费导师辅导资源的可贵,学会借力使力,对提升其生存能力、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控制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大有益处。可养成其积极沟通、战略策略、利导成功思维习惯。
设“市场调查”考评项,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观察社会、开阔眼界,找出社会痛点、大众需要。提高观察力的敏锐度,再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法、途径。明确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初衷,牢记团队合作的重要,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感悟。
设“学长访谈”考评项,是利用同辈效应,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资源认识社会、走向岗位,接近职场人。校友的现身说法,择业就业创业的亲身经历,所遇困惑、挫折、成功等经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会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抓紧补短板,提升个人职业综合素质。
设“就业应聘面试模拟”考评项,使学生在仿真实战演习中,通过参战、观战,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的目的。教师、经理组成的面试官团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前来应聘岗位的学生如上战场一搬,旁观的学生也形成一定的压迫感,不容学生不重视。面试问题由教师根据应聘岗位提前拟成。面试考评成绩根据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聘技巧的运用,礼仪分寸的掌握、相关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个人专长魅力展示等打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在面试过程中暴露无遗。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应聘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程度,也会展现出来。面试模拟,更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次综合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
三、结语
总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体系的构建,目前成效比较明显,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元素,解决当下课程思政推进中的肤浅与教条,解决通识课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两张皮”现象,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力。落实了各渠道教书育人的理念,使“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上出了“思政味”“人情味”,突出了育人价值,达到了立德树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然而,通过三年多的考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像疫情下的课下训练脱节问题,课上课下训练活动衔接问题,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问题。笔者相信,通过职业教师的努力思考与实践,“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一定会结出更辉煌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