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22-10-11李秀玲曽利文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效能康复儿童

李 伟 李秀玲 曽利文

(1.昌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2.昌吉市第十小学 新疆 昌吉 831100;3.湖南省衡东特殊教育学校 湖南 衡东 421499)

一、问题提出

特殊儿童又称“特殊需要儿童”“残疾儿童”或“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感官、言语、情绪表达、肢体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儿童的0—14周岁的儿童。[1]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我国6—14岁的特殊儿童约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2]社会适应水平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3]特殊儿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也是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内容。[4]因此,关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个体为了满足社会环境的要求而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从而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5]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6]特殊儿童因其智力、言语、情绪表达、肢体动作等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更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适应问题。[4]以往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会给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7]例如,儿童早期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之后的低学业成绩问题,[8]并与不良的人际交往问题相关。[9]基于上述证据,为解决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问题,亟需探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及内在作用机制。

近年来对社会适应重要的环境保护因素——社会支持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6]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个人与他人结成人际网络、形成互动关系,从中得到物质、情绪、信息等资源帮助,并伴随产生心理满足等主观感受的过程。[10]增强对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可以降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难度,继而有利于其康复。[11]社会支持的脆弱和欠缺会阻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缓冲和保护作用,这会进一步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质量产生消极影响。[12]已有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的父母相比,我国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特殊儿童的父母经历了更多的压力,[11]并且由于学校和政府的正式支持严重受限,特殊儿童父母更多依赖家庭成员的支持。[13]与普通儿童的父母相比,特殊儿童父母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偏少,[14]支持水平更低,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更加强烈。[15]此外,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3]根据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社会支持能够改善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充分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个体抗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4]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父母的社会支持能够缓冲养育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水平的发展。[6]对于普通儿童群体的考察也发现,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16]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测加强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的力度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

父母在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1]其中,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信念。[17]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功能受损和发展障碍等特点,对其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例如,有研究发现,相比较于普通儿童父母,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14]应对生活应激事件时更多采用“回避”的方式。[18]Lindsey和Barry的研究发现,父母自我效能感在自闭症患儿的内化行为问题和父母痛苦之间起到调节作用。[19]这一结果表明,较低的父母自我效能感会阻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而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不良的行为结果密切关联。[20]此外,对于特殊儿童父母这一群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将受到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11]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缓解特殊儿童父母感知到的压力,使他们免受压力事件的困扰,从而改善精神状态;[18]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不仅能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物质性的帮助,还能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促进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2]已有研究发现,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效能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3]并能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21]这一结果在其他处境不利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即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支持程度的积极影响。[22]

此外,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社会支持可能会通过自我效能感对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间接影响。例如,黄平对智力障碍儿童和其父母的研究发现,[21]父母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会支持和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还可以通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23]进而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24]

尽管已有研究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是仅在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群体中,[21]缺少对其他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及父母群体深入探讨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论证,本研究假设:(1)父母的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直接促进作用;(2)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其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见图1)

图1 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特殊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数据采集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陕西、新疆两地三所特殊教育学校选取221名特殊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母亲160人、父亲61人;智力障碍儿童141人、脑瘫儿童15人、自闭症儿童30人、听觉障碍儿童3人、视觉障碍儿童16人、其他类型障碍儿童16人;轻度障碍儿童47人、中度障碍儿童115人、重度障碍儿童59人;核心家庭占65.2%,三代同堂大家庭占18.6%,单亲(离异或丧偶)家庭占11.8%,重组家庭占4.5%。

(二)研究工具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本研究采用姜乾金翻译修订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21]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重要他人支持3个分量表,共12个条目。该量表Likert7级计分法,从“极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7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所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在0.86—0.90间,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4。

2.特殊儿童父母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采用江琴娣等人编制的特殊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25]包括康复训练、问题行为管理、学习指导、日常生活照料4个分量表,共有24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越有信心做好父母这个角色以及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本研究中,康复训练、问题行为管理、学习指导、日常生活照料四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0—0.88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2。

3.特殊儿童社会适应问卷

本研究中采用邓磊编制的特殊儿童社会适应问卷。[26]该问卷由父母填写,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情况越好。在本研究中,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在0.92—0.93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7。

(三)研究施测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有效性,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强调数据的保密性。共发放问卷263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删除规律性作答、有极端值等情况的无效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91%。

(四)统计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所有变量采用IBM SPSS 21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其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测量结构模型的拟合系数和路径系数。SEM使用Mplus 8.3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并进行5000次bootstrap重采样来检验中介模型。如果95%置信区间不包含零,中介效应则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CFI、TLI、RMSEA和SRMR多个拟合优度指标评估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在本研究中,模型的可接受拟合度标准为:χ2/df< 3,CFI和TLI>0.90,RMSEA和SRMR <0.08,理想模型拟合度标准为:CFI和 TLI>0.95,RMSEA和SRMR < 0.06。[27]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自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报告,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法,结果显示单因素拟合指标不理想,χ2/df=4.07,RMSEA=0.118,SRMR=0.142,CFI=0.456,TLI=0.438。说明无法提取公因子,即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由表1相关结果可知,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1 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采用SEM检验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假设结构关系,具体结果见图1。这个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是良好的,χ2/df=2.51,RMSEA=0.08(90%CI[0.060,0.105]),SRMR=0.03,CFI=0.97,TLI=0.96。

由表2可以看出,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直接作用显著(β=0.442,SE=0.069,t=0.746,p < 0.001)。此外,社会支持(β =0.386,SE=0.066,t=5.878,p < 0.001)和社会适应(β =0.556,SE=0.066,t=8.403,p <0.001)均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之间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为0.214,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CI[0.135,0.312]),表明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比例32.72%,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会支持和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图2 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图

表2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四、讨论与分析

作为特殊儿童的直接养育者,其父母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效能感水平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质量有直接影响。本研究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环境保护因素和父母个体因素入手,考察父母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

(一)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2]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方面的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有研究者认为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无论是精神支持还是物质支持,均极大地提高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25]黄平[21]的研究发现,领悟到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在照顾、陪伴及协助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来源的支持和鼓励,也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孩子照顾得更好,并倾向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照顾和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父母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特殊儿童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的康复,良好的康复效果反过来也会促进父母更积极的自我评价,也更加自信和乐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越高。[14]相反,如果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不足或脆弱,很容易对孩子的养育和康复训练缺乏信心。[12]因此,通过有效加强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能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研究还发现,父母的自我效能感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3]自我效能感高的父母对自己所承担的抚养角色抱有信心,在育儿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这将给孩子提供积极、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28]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父母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16]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能正向预测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假设,即父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充分,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21]根据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的理论观点,社会支持能够改善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充分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个体的抗压和社会适应能力。[4]基于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机制,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减缓压力事件对特殊儿童的消极影响,进而降低压力事件诱发特殊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概率。[16]

(二)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的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其自我效能感影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即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符合预期假设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类似。[21]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过程中,其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巨大,父母在面对特殊儿童的障碍表现、问题解决以及寻求帮助过程中能否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尤为重要。[12]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积极地从内、外资源中寻求社会支持的愿望就越强烈,越能积极面对孩子的障碍表现,合理利用内、外资源来减轻和调整在抚育特殊儿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进而为儿童提供积极、良好的家庭环境、心理环境和各类支持,这会促进特殊儿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提高。[3]例如,Giallo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自身的压力、焦虑及抑郁症状和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缓冲作用。[28]反之,当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和治疗中的困难和压力,会造成他们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可能伴随着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回避性的行为方式[14],给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带来消极影响,进而阻碍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依据社会支持的相关模型考察了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增强了研究者对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及其自我效能感的理解。然而,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首先,本研究的研究被试为特殊儿童父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特殊儿童的性别、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上取样分布不是很均衡;其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数据全部基于特殊儿童父母的主观报告,虽然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但可能会对数据结果造成影响。今后的研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例如,访谈法、观察法等,对父母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发展稳定性和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取样均衡。

五、教育建议

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其社会支持和特殊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鉴于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特殊儿童康复质量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最终有利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

首先,残联等相关政府部门应为特殊儿童家庭在患儿康复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并且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特殊儿童及其父母能获得真正的权益;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特殊儿童家庭的经济支持,向特殊儿童父母提供就业等方面的福利支持,以减轻特殊儿童父母的经济压力;康复训练机构、培智学校等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为特殊儿童提供诊断和康复指导,还应加强父母自身对康复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及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提升他们在对特殊儿童的养育和康复治疗中的教养效能感。其次,家庭成员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的发展状态,避免对他们产生误解,并及时给予特殊儿童父母以劝慰、关怀和帮助等,进一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最后,作为特殊儿童的直接养育者,父母自身应转换认知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特殊儿童,从心理上接纳孩子现有的状态;应主动与医护工作人员沟通,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在照顾特殊儿童生活与康复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工作和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发展自身积极、坚强的人格品质,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效能康复儿童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