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综合性大学工科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24晋丽娟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性工科学科

晋丽娟 高 睿

(新疆大学科技处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为响应“一带一路”“中国智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高校布局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一批掌握未来关键技术并能和国际接轨的工科科研领军人才。综合性大学因囊括多学门、跨学科学术知识领域,[2]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西部综合性大学存在高端科研人才引育难、大项目大成果少、工科科技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研究综合性大学工科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综合性大学工科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现状

“新工科”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是西部综合性大学工科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不仅强调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极其注重新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素质的提升,这对推进高校工科教育的“工程化模式”具有关键的作用。目前,西部综合性大学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工科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一)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建立新引进教师上岗前工程实践培训制度,经过“社会实践、企业毕业设计带队”锻炼,促进其工程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对于没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新引进教师,通过到企业学习进修或参与实验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举行工程实践教学竞赛,训练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推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能力提升

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并承担横向项目,通过横向项目掌握有关工程技术,促进教师积累工程经验。利用产学研基地、各类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等增加工科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3]定期组织工科教师到国外大学培训或进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访问研究或进行学术考察等。

(三)政府企业锻炼和教学实践

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与指导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师个人的创新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现阶段,西部综合性大学中工科教师对于科研创新问题的认知,尚存一定的不足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在大学管理层面,国内知名高校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纲领性文件从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评定机制、可持续性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探索工作。而在西部综合性高校,管理部门对于新工科的建设内涵及建设精神认知深度不足,虽建立了新工科建设制度和体系,并进行了动态跟踪和调整,但存在针对性措施有一定欠缺、引领作用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从大学层面充分发挥统筹和引领作用、且需统筹经费投入、集中优势资源,明确激励机制等,从认知到实施,打通环节阻力,充分发挥大学作用。

其次,部分学院存在“小绩则满”“小绩则安”的思想,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对新工科认知不足,部分学院只停留在根据大学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对应性措施,但对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科研潜力,且将新工科建设和科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仪器设备落后、生源质量差等客观原因,对制度、现有人员和仪器设备等资源整合力度尚有不足,导致科研工作进度缓慢,产出不佳。

(二)工程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工科科研创新需以工程实践为基础,要求科研人员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能力,从而拓展工程视野,将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因此,东部高校一般通过为青年教师提供多学科知识的培训、多渠道工程实践的经历以及增强工程教育意识等方面探索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和教学能力的策略。[5]然而,西部高校部分科研人员忽视工程实践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片面强调工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导致工科发展理科化,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满足申请项目和发表论文的要求。

激光全息检测法:利用激光全息照相方法来观察试件的表面和内部缺陷。其特点是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定位准确、直观性强和非接触检测等优点。而工件内部缺陷过深或过于微小则不易检测,且其检测一般需要在暗室中进行。

部分二级学院和科研人员对国家发展需求的技术响应度不足,对技术创新和科研热点的把握显得滞后,缺乏敏感性,且与东部院校信息沟通有限,导致开展的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满足新工科的发展需要,不能积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形势和需求,不能实现对引进技术、新型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造成新技术、新设备使用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浪费。与科学研究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不足,造成工程教育与业界之间的脱节。

(三)人才引、育成效不明显

由于地域因素,西部综合性大学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的竞争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虽然有一系列办法和政策推进人才引、育工作,但是工科学院在人才引、育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6]主要体现在:

(1)人才引、育工作缺乏规划。相关学院在制定年度进人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时,往往注重数量和学科要求,对人才引进的专业细化程度不足,缺乏对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科研团队建设的综合考量,导致“为引进而引进”,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和有效的补益,人才引进后“水土不服”,不能很快融入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难以迅速形成发展合力。此外,西部高校在人才培育中,体系化要求还不够明确,对培育科研人才的研究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团队等体系化要求和指标尚未形成有效的指标体系,导致培育目标与培育结果的一致性不足,培育过程缺乏有效节点监督。相对而言,东部高校通过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实施办法等,形成“人人做人才工作,人人是工作主体”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分层次、分阶段支持培育人才,为引进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7]。

(2)重引进轻使用。西部高校部分学院引进科研人才后没有及时进行对接、跟踪以及与现有科研团队融合等服务,并存在按照其他新进人员要求安排大量事务性工作,导致引进的科研人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事务性工作上,造成科学研究的延续性不足和创新潜力未能得到良好发挥,造成科研工作停滞不前,最终导致部分引、育人才流失。而东部高校不仅重视人才的引进,而且对人才的使用也更科学合理,围绕“人才”这个中心,“量身”制定灵活的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优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保障配套体系,做到人才引进和使用全过程中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与其他地方的政策“同质化”。

(四)跨学科团队作用的发挥亟待提升

目前,综合性大学工科科研工作一般以学院所属学科为基础开展,学院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合作和沟通较为薄弱,没有充分发挥跨学院的多学科优势,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水平薄弱,难以形成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模式。在需要联合攻关重大重点项目及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方面时,跨学科团队作用难以发挥,有待加强。而东部高校依托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瞄准国家需要和重要学术发展方向,通过竞争方式组建跨学科研究群体,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的原创性成果,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为新工科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在高校工科建设任务中,已明确提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的目标,然而实际中工科学院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体现不够。[8]主要体现在:

(2)科研工作避重就轻。面对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企业提出的卡脖子问题,大部分科研人员往往选择短期内容易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有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如:某综合性大学工科学院2016-2020年承担的437项横向科研项目中,302项是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横向课题,但合作企业多达230余家,横向课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普遍存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长期合作缺乏,尚未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缺乏啃“硬骨头”的毅力,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科研内容上循环,难以通过科学研究促进行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三、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育的建议

(一)强化责任担当

高校在科研创新顶层设计时,在综合考虑国家发展、行业需求的同时,既需综合考虑高校发展,又要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下放部分权力,通过配套政策引导二级学院和科研人员树立科研创新目标,适应新形势,自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的希望,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带头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把工作岗位当成体现价值的重要平台,敢于扛重任、挑大梁、打硬仗,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加快工科建设发展的重任,瞄准问题和需求,久久为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立目标为导向的投入机制

学校可试点建立以综合绩效为评价的招标式资金投入,通过灵活的分配机制,配套简便快捷的资金使用机制,充分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挖掘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各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真正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凝练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建设任务,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科学研究目标、提出具体的科研任务,学校据此给予相应的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加强条件保障,全面提升工科学院的创新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同时,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力度,明确综合改革目标、建立配套改革措施,灵活分配机制,细化激励措施,加大奖惩力度,体系化、长效化和稳定化配套政策,允许试错,充分调动老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综合考量学校学科布局、学院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服务配套政策,结合服务地方实际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力量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规划。从人才引进到科研产出,制定体系化的配套政策,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对于相对饱和以及非重点发展的学科,严把入口关,对重点发展的学科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现有条件,集中优势力量、充分挖掘资源,积极调动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才引进和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单位,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发挥好顶层设计的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引进符合学科布局需要的领军人才及优秀团队。

统筹人才使用。在青年教师培养时,可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减少青年教师事务性工作,推行“专业的工作专业的人来干”,让青年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增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引导教师特别是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将自身科研工作融入到学科发展工作中,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形成科研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分类评价体制。深入实施分类评价,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类评价机制,并将实践能力作为工科类教师岗位评聘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优化科研激励制度。在现有科研激励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向科研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进行政策倾斜,减少影响科研工作的事务性环节等,引导科研人员提高科研产出,为学科发展和课程成果转化提供新动力。

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对完成各项工作指标的科研人员,可每年给予“学术假期”奖励,在“学术假期”期间,可减少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环节中的工作量要求,促进教师深入厂矿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生产一线的科研需求,鼓励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并对在“学术假期”的科研人员实行单独的经费支持政策,为重大科研课题或解决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四)加快组建研发团队

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的优势,组建跨学科、跨门类的科研开发团队,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急需,以及行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先导技术,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现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联合攻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形成服务社会的优势和特色。[9]同时,要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作用,加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力度,提供更多科研经费政策支持,优化和减少事务性工作环节,狠抓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动关键亟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五)加强多方合作与协同创新

创新合作模式。要坚持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试点与本学科所服务行业中最优秀的重点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研究院”,打造“一院一企业”、“一院一产业”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升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开拓多方科研投入机制,将科研创新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扩宽合作领域。对标行业关键性和共性问题以及龙头企业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通过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任务、合作参与地方重大重点工程建设、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人才工作站)、联合报奖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合作,产生和孵化“硬核”科研成果,充分发挥高校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扶持大学,大学服务政府、企业的和谐科研生态。

四、结束语

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全的优势,对催生新技术、孕育新产业具有引领作用。与东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西部综合性大学存在高端人才引育难、大项目大成果少、工科科技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西部综合性大学工科科研创新面临的思想认知、对工程实践重视程度、人才引育成效、跨学科协作等问题,并从认识、顶层设计、投入机制、研发团队建设和多方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如何发挥西部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借鉴。在推动西部综合性大学提升工科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知识密集型”独特优势,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综合性工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