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协同育人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根本政治制度》一课为例

2022-10-11董雪红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读本育人

董雪红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初中部,江苏 南京 21003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本贡献了智慧方案。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的通知,从2021 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将统一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小学、初中、高中《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列入课程,各地、各校要利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班团队课、校本课程等统筹安排课时,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讲,每册集中学习 1 学期,平均每周 1 课时。

如何在紧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让思政课和《读本》相得益彰、发挥最大育人效果,需要一线思政课教师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以《根本政治制度》为例,探讨如何统筹二者的关系,开启铸魂育人新局面。

一、前后衔接,统筹规划

(一)不同年段的衔接

小学高年段《读本》编写本现了生活化与故事化,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第六讲《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重点在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而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只在开头导入部分通过讲述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引出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优越性、如何坚持都没有提及。同时,由于《读本》是2021 年秋季才开始进课堂,所以现在的六年级、七年级学生是没有在课堂学习的。因此,我们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的时候就不能以为小学高年级已经讲解而一带而过。学生不知是什么,就会阻碍后面为什么和如何做的认同和内化。

(二)不同年级的衔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思想前提,也是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和《读本》的目标非常契合,但是二者在内容上既有交叉、不同,也有重合。《读本》内容系统全面、螺旋上升,思政课教材则是零散地、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认为二者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割裂二者互为补充、互相映衬的关系。笔者梳理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读本》中交叉、重合的内容,便于教师在上课中统筹安排、渗透、衔接(见表1)。

表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读本》中交叉、重合的内容

七年级教师在上《道德与法治》时,可将《读本》相关知识补充讲解。八年级教师可将主题相同的内容合并讲,例如在讲授八下第五课《根本政治制度》时,就要结合《读本》第三讲“坚定四个自信”和第四讲“实现中国之治”的内容,通过视频、探究与合作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九年级教师在讲授统编教材时,可将《读本》内容合并复习,实现二者协同育人。比如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本》和《读本》第七讲内容衔接较多,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当作复习课,为中考节省出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深入浅出,资源整合

课堂是铸魂育人的第一现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备、博大精深,无论是部编教材还是《读本》中都存在一些理论化的表述,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缺乏直接经验,思政课教师必须吃透这些内容,才能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等重要文献,从历史中理解党的领导优势,既有历史视野,也有国际视野,坚定理论自信。

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步增强,厌恶“假大空”,不喜欢干巴巴地说教。而此时的他们正处于“拔节育穗期”,正需要价值观的引导。虽然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思政课,但如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听、想听,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变成学生喜爱的语言,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浅出”,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时候,教材的表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本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读本》中的相关表述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用制度本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面对理论化的、冰冷的表述,教师在充分研读教学参考用书、《读本》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基础上,向同学们展示了以下内容。

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0 名,新代表超过2200 名,占代表总数的近75%。

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15.7%,提高了2.28 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占20.57%,提高了0.15 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占33.93%,降低了0.95 个百分点。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变化,对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何意义?在小组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播放视频《这个民主很有范儿》,用一堂音乐课的例子,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分别比喻为合唱的指挥、合唱的主角、合唱的曲谱,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让大合唱不跑调不走音,唱出全国人民的好声音。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在视觉冲击中,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可认知、可理解,而且易认知、易理解,突破难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如何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打下了基础。

无论是思政统编教材还是《读本》教材,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和相关链接,比如《读本》中的金句、延伸阅读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比如以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强国”。该平台上的《中国制度面对面》等视频稍加选择和剪辑即可为我们所用。另外,江苏省本土资源、校本资源也可以为教学提供支撑。在开发资源过程中,教师对《读本》和思政课教材主题相同的内容,可以按照视频、图片、新闻等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更新,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效果。

三、去伪存真,详略得当

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课堂失去了真实,就像水中月、镜中花,虚无缥缈。现实中一些课堂,特别是展示课、汇报课,“作秀”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课堂一片虚假繁荣,师生配合特别精彩,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不能激发思维;要么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没有生成新的问题;要么是教师自己想当然的问题,不是学生真实的问题。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这样的问题就是伪问题、假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备学生就意味着必须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解答他们的真实困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信、真行。

因此,笔者在采访人大代表前先在任教班级提前做了前测:①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你了解多少?② 假如有机会采访人大代表,你会问他哪些问题呢?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摸清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可能存在的误区;设置第二个问题是看看学生关切的问题集中在哪里,是否有些观点是片面的、偏激的,在回答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掌握真实学情后,把这些问题集中整理带给人大代表。在播放采访视频环节,刘代表用朴实的语言、具本的事例现身说法,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直面学生的“问号”,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理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感受真实的民主,最终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合理性、真实性和优越性。因为人大代表回答的是他们的真困惑、真问题、真需要,从而为打通学生思维障碍打下了真实的基础。

同时,备课时初中思政课教师要在了解小学高年段《读本》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思政课教材,针对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突出讲解重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结合《读本》“延伸阅读”栏目素材,适度增补重要理论、文献资料、典型案例、拓展资源等相关资料,丰富课程内容,做到详略得当。

在本课中,因为八年级第一单元讲授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时已经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做了讲解,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就可以采取抢答的方式快速解决,而把重点放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上。

四、内外兼修,里应外合

思政课不是孤立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的“坐而论道”,也需要学生的“起而行之”。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课堂内和课堂外结合起来,本学科和多学科结合起来,学校和家庭、社区结合起来,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总目标。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课堂常规开展的小组诵读《读本》活动,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建党100 周年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手抄报、时政播报、演讲比赛、黑板报、校园广播、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专家进课堂,多角度、多路径切入,全员、全方位育人,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政治认同作为一种认可、赞同和追随的心理机制,最直接和有效的培育方式便是政治实践。寒假期间,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一学期的读本内容为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寒假作业,让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进社会大课堂,比如参观考察政府、社区、博物馆,去南钢、苏果等企业工厂开展调查研究,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以各种方式提交、发布,形成更好的育人效果。

在本课采访环节,人大代表提到了“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但学生对于有哪些实事并没有切身本会和感受,还只是停留在人大代表说的层面。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广阔的山川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学生自己去追求和本验、亲眼所见的时候,才能真正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从“知识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根本政治制度 》这节课很容易上成空洞的、“假大空”的说教课,上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浅层次的文本宣读课。因此,在本课最后,教师出示了南京市鼓楼区人大网站中2021年、2022 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截图,布置了如下作业:

请同学们在本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作业(二选一),下节课交流:① 搜集近三年鼓楼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并通过各种途径查看是否落实;② 参观“2005—2021 年鼓楼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成果展”并与同学交流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实事。

学好、用好读本,帮助学生更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思政课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读本》的内容,围绕教学、教材、教师等关键要素统筹规划,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衔接好不同年段、不同年级的内容,深入浅出,用真情、真切、真实吸引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强化政治认同,培育核心素养,在课内外、校内外、网内外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动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读本育人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雏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