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22-10-11黄建辉
黄建辉
(南城县人民医院骨伤科,江西 南城 344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骨科常见病,多由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髓核突出、脊神经根压迫等综合因素引起,可导致腰腿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1,2]。近年来,研究证实[3,4],中医保守方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可发挥良好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费用较低,患者接受度普遍较高,现以中药、小针刀、电脑中频等方案最为常见。在中医理论中,LDH 可归属于“腰痛”“痹证”范畴,其发病多与肝肾双虚、经脉阻滞等原因有关[5]。对此,当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该病主要治疗原则。益肾镇痛汤是基于传统“腰痹逐瘀止痛汤”改良而成的中药组方,具有“壮腰祛风、通络镇痛”之效,但单用疗效较为有限[6]。小针刀是一种闭合性松解术,可深入病灶进行松解刺激,缓解纤维组织炎性痛点,促使疼痛消除[7]。电脑中频治疗可集推拿、针灸、电磁疗于一体,发挥疏通经络、活血化於的作用[8]。以上均可用于LDH 的对症治疗,但目前为止,临床关于中药、小针刀、电脑中频联合方案在LDH 中的应用报道尚不多见。对此,本研究结合2021 年10 月-2022 年5 月南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LDH 患者资料,观察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对LDH 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5 月南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LDH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 例)与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8 例;年龄38~67 岁,平均年龄(49.73±5.16)岁;病变部位:L3~416 例,L4~519 例,L5~S115 例;病程5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31±1.76)年。观察组男20 例,女30 例;年龄37~67 岁,平均年龄(49.82±5.20)岁;病变部位:L3~415 例,L4~520 例,L5~S115 例;病程5 个月~5 年,平均病程(2.44±1.8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9]①伴腰、腿疼痛症状,呈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疼痛;②直腿抬高试验与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X 线片可见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骨赘增生,CT 显示椎体后缘突出弧形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钙化。
1.2.2 中医诊断标准(肝肾亏虚型)[10]①主证:腰痛、乏力;②次症:腰膝酸软、大便溏;③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LDH 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病历资料完整;③入组前30 d 未接受相关治疗。
1.3.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腰椎骨折、滑脱、感染等情况;②本次药物过敏及施针处皮肤破溃者;③存在既往腰椎创伤史及手术史者;④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固执疏松性骨折者;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益肾镇痛汤治疗,组方:熟地黄15 g、桑寄生15 g、枸杞30 g、炒杜仲15 g、川断15 g、牛膝15 g、地龙10 g、川芎10 g、独活15 g、细辛5 g、甘草3 g,和水煎服,300 ml/剂,1 剂/d,分早晚2 次温服,连续治疗4 周。
1.4.2 观察组 采用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治疗:益肾镇痛汤方案同对照组。小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下方垫枕,暴露腰臀腿部,明确敏感压痛点及病变部位后,行局部消毒,采用0.8%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随后于突出椎间盘及上下位棘间隙患侧旁位置,开痛性结节点,分别为0.5、1.5、3.0~4.0 cm,取4 号小针刀刺入,其刀口需与患者脊柱纵轴保持平行,刺入4~5 cm 深度作深筋膜松解。随后于患侧髂骨翼上下痛性结节点,取小针刀刺入1~2 cm 深度行浅筋膜松解。沿坐骨神经行径路线,选2~3 个痛性结节点,取小针刀作浅筋膜松解。完毕后拔出小针刀,对切口进行消毒贴盖处理,1 次/周,连续治疗4 周。电脑中频治疗:采用电脑调制中频电疗仪(TL980-HB 型,北京达轮公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背部皮肤,将衬垫贴于电橡胶电极板上,随后紧贴患者皮肤,取绑带固定,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中频刺激强度,2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4 周。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积分、腰椎功能。
1.5.1 临床疗效 ①显效:腰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②有效:腰痛缓解,但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无效:腰痛无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现时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定,VAS[11]:共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PPI[12]:总分0~5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5.3 中医症状积分[13,14]包括主证(腰痛、乏力等)、次症(腰膝酸软、大便溏、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等),主症以0、2、4、6 分进行量化,次症以0、1、2、3 分进行量化,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PPI 分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PPI 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ODI 分数低于治疗前,JOA 分数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ODI 分数低于对照组,JOA 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4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LDH 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属典型“本虚标实”之症,其中,肾虚为发病根本,肾为人体元气之根本,肾气渐亏,可致督脉不固而发病[15]。因此,当以“补肾填精、通络祛痛”之法施治。益肾镇痛汤是由多药材调配而成的中医汤剂,方中熟地黄可滋补肝肾,桑寄生、枸杞、炒杜仲、川断等则具有温肾助阳、益肾强腰之效,地龙善搜风通络、化瘀消肿,配合川芎这一气中血药,可实现气血同调,再加入独活、细辛等解表散寒、通痹止痛之药,经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可共奏补益肝肾、通络镇痛之效[16,17]。但LDH 属迁延之症,易反复发作,仅凭单一治疗效果有效。小针刀是基于传统针砭术改良而成的中医松解疗法,兼具“针”与“刀”优势,可通过病灶部位的剥离、切割刺激,松解软组织粘连情况,解除肌痉挛,促进软组织力学平衡的恢复[18]。同时,小针刀可有效解除纤维组织炎性痛点,并提高局部组织兴奋性,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力,有利于病变组织修复及疼痛的消除[19]。电脑中频治疗是依据传统中医脉象及经络学等理论开展的电磁波疗法,以中低频脉冲替代针灸刺激病灶部位,进而调节神经肌肉组织的紧张度,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於的目的[20]。此外,中频治疗还可调节机体的偏胜偏衰状态,促使肌肉、关节状态趋之平衡,发挥镇痛止痉、消炎消肿作用[2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治疗LDH 效果肯定,其疗效优于单一益肾镇痛汤治疗。分析认为,三者联用可通过益肾、通络、止痛等功效,实现标本兼治目的,其良好的协同优势,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增强。现代医学指出[22],LDH 发作时,可引起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根敏感并出现炎性反应,进而引起腰椎疼痛,且随着椎间盘破裂,其周围韧带及神经组织易发生粘连,导致腰椎活动受限。因此,缓解体内炎症反应、下调疼痛介质表达,是改善LDH 疼痛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次结果中,治疗后观察组VAS、PPI 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分析原因,三者联用可解除组织粘连,改善局部微循环,进一步拮抗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释放,减少其对神经根周围的刺激,发挥止痛作用。此外,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可缓解患者的LDH 症状,且效果显著,这与其配伍对症、协同增效作用存在直接关联。治疗后,观察组ODI 分数低于对照组,JOA 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究其原因,益肾镇痛汤具有补益肝肾、通络镇痛的作用,小针刀可松解软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电脑中频可缓解肌肉紧张,止痛消肿,以上联合可为腰椎功能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益肾镇痛汤联合小针刀、电脑中频治疗LDH 效果肯定,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