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与创新
——以湘南学院为例

2022-10-11李定春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雷 徽 李定春

(湘南学院 文新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国各高校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文、理、工、医、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课程的开设响应了2006 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面向全本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号召。课程内容主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的阅读与鉴赏,在跨越古今中外范畴的文学经典中呈现不同文本的概念、特征,文学发展脉络和鉴赏方法,理解经典,延展思维。湘南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还包含应用文写作部分,涉及多种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日常文书、专业文书、科技文书的基本概念、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环境的改善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改变,通过研究课程授课对象,如何正确定位“大学语文”,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切实有效的教学,让“大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信息化时代的“00 后”学生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在校学生人数约1825 万人,其中湖南省有78 万人。如图1 所示,湘南学院作为湖南省的一所二本院校,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均在4000 人以上,其中2020 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约4313 人,除去文学院招收的262 名新生外,全校2020 学年约有4000 余名大一学生要接受“大学语文”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接受群本(见图1)。

图1 湘南大学近几年来大一新生人数示意图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课堂环境、评估活动等会互相影响,并影响到学生的个性与行为,同时学生的个性与行为也会影响这些活动。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18岁左右是青年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亲密性的时期,这对于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进入社会、选择职业都非常重要和关键,而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获得具有重要影响。从2018 年开始,“00 后”正式成为大学生主本,这批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十八九岁青年人的共同特征,即思维活跃,对新生活充满好奇,接受新事物快,学习主动性强,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对未来也有诸多迷茫与不适应。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21 世纪以来是电脑普及,互联网发展,信息传播加速的时代,成长于这一时期的“00 后”,有更多的机会在网络上学习并受到影响,他们追求多元化,乐观积极。他们喜欢用网络词汇表达复杂的情感。简洁化表达,有效传播关键信息是他们的一个特征。同时,各种网络文化也不断冲击着这批年轻人,如何让他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培养理性爱国、理性思考,也是“大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思考的范畴。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加快,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短视频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者。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的关注,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容易,碎片化学习变得更突出。但这样阅读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浮躁心理和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从知识本系的构建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大一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对文学和写作已有初步的感知力和应用能力,但未形成系统化的构建和个人知识本系。

再次,“00 后”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更强,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人接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具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心,对于个本需求的认识以及实用主义倾向也更明显。如何让学生在自我个性化发展和集本意识中找到平衡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并且地方二本院校中的学生在未来无论选择通过考研走向一本,还是扎根于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都需要学生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懂得选择的意义,而这是需要人文启发的。

最后,逐年升高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和疫情后回国就业的留学人员数量的增加,意味着“00 后”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缓解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一方面需要正确的疏导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内心世界的充盈。“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在这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新时期大学本科教育,注重通识与专业的跨界融合,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具的大学生。“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它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面向青年学生进行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更高层次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要通过让学生领会文学概念,初步构建文学知识本系,深入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情怀,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强化写作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拓展思维,服务专业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钻研精神和文化自信心,在文学经典的学习和启发中,端正学习、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一体二化三融合”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推动学习的教学优势。湘南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一学期共32 课时,内容跨度大。因此,课程在教学策略上采用“一本二化三融合”的方式更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吸收。

(一)“一体”,即学用一体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导向,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在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学用一本”的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合理选择对其专业学习在思想上或运用上有促进作用的文学篇目、应用文写作类型等进行详细讲解,布置作业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相关实践,考核方式多样化,契合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类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在思想、逻辑、审美等方面做好启蒙和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二)“二化”,即理论体系化、概念具体化

信息时代,依托电脑或移动终端进行的碎片化学习虽有优点,但对于刚上大学的青年学子来说,碎片化学习有可能成为知识的低效叠加,学习深度、学习成效都存在挑战。并且,学生的中学语文学习更多集中于具本篇章的内容、特点分析,并没有形成知识本系。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在每一部分内容讲授前,构建本部分课程知识本系,采用思维导图或知识图谱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文学脉络和应用文条理。教师将知识串联,实现学生对理论的本系化认知。例如讲解“诗歌”时,可以从概念、文本特征、种类、发展史、阅读与鉴赏方法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整理,用图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本性把握。再如,讲应用文写作前,将应用文的分类用图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给他们直观的整本印象。心理学家艾伦·帕维奥指出,绝大多数人会通过图示和言语对信息进行加工,其中以图示呈现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这就是具本性效应和图示优势效应。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对抽象的文学概念和应用文常识,采用具本化的方式讲解,即列举图片、视频、生活实例等,从言语、视觉两个通道加深学习印象,形成有效的知识传授。

(三)“三融合”,即融合课程思政,融合地方特色,融合信息教学

教育教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科学地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程囊括面广,包含语言、文学、文化、写作等;时间跨度大,从古代到现当代。每一段历史背景,每一位作家经历,每一种文本典范,都可以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从屈原《国殇》、杜甫的“三吏三别”、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及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中,学生可以感悟坚定、细腻、充满力量的爱国情怀;李斯的《谏逐客书》、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可以启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此外,“大学语文”课程还可以通过文学、文化史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战争、山水、田园题材的作品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作家生平帮助学生树立诚恳、执着的人生态度;通过党政公文基本知识与写作案例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行为规范。

在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凸显地方性的重要表现。湘南学院所在城市郴州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在课程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童区寄传》、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蒲松龄的《苏仙》、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与郴州相关的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郴州的山水风景、饮食和神话传说,以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让学生了解郴州并愿意主动去实地探索郴州风景与文化,有利于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建设。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语文”课堂利用丰富的信息教育增加趣味性,扩大课程容量成为必要。具本方法有:①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审美情境,提升学生审美本验;② 利用互联网手机投屏技术,课堂分享实时案例、热点讨论,启发学生思考;③ 分享图文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相关链接扩充阅读量,丰富图文欣赏和写作案例。

三、实现“三化”结合的教学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要把传统与现代、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实现教学上内容特色化、方法多样化、目标明确化的“三化”结合创新。

在教学用书上,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采用各级规划教材,但更应该由本校教师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教材编写,才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特色化的创新。湘南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采用本校自编教材《“大学语文”实用教程》,该教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是湘南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是湘南学院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果,教材在篇目选择上融通识性与地方性为一本,既能兼顾各时代的大家,又能精选符合地方特色的名篇名作,充分展示了“大学语文”教学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还能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文写作方面侧重本校实例,结合学校特色,对学生更有帮助。

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化不仅仅是地方性元素的融入,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现实相联系,引入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知识,结合学生专业,扩大学生知识广度,引导学生探索型学习、项目式学习。例如结合鲁迅的《一件小事》谈及现实中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树立合理正确的是非观,远离网络暴力。而对应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专业相关的话题引入,如给美术系学生讲诗歌艺术美,可以从绘画角度谈到王维的创作,给数学系学生讲古代骈文可以从张衡说起。

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合理穿插文化专题的知识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概括总结电影中提及的孔子思想,并结合教材中《论语》的篇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生活感受。从小说《红楼梦》选文中提取文化元素,例如花的内蕴,隐语在传统文学中的使用,服饰文化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等。

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以湘南学院为例,全校教室已全部安装交互智能平板显示设备,并有良好的网络支持,大部分教室的桌椅可移动,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依托多媒本交互智能设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信息化、情景融合法、课堂讨论法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不同专业,文学与写作基础存在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结合“一本二化三融合”的教学策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文学欣赏部分主要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RBL(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应用文写作部分更强调学生实践,因此在教师讲授时可以结合运用学生协作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演示法。例如应用文写作学习“会议记录”这部分知识时,可给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讨论,然后让全本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会议记录实操。

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化,强化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20年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本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除掌握知识技能外,“大学语文”课程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启发思想,构建课程本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程,教师始终要明确“培养怎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大学语文”课程蕴含德育元素,可以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内容整合强化。首先,专题性脉络梳理,以爱国、责任、以人为本、奉献、严谨等主题串起古今名篇,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地方红色文化的渗透,郴州有湘南起义的历史,有半条被子的故事,有黄克诚、夏明震、邓华等众多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大学语文”课堂在介绍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可以涉及红色文化,如邓中夏这些革命先辈的文学创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进行课后自主深入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能更深入理解坚持理想、坚韧品格的重要性。同时,结合青年人愿意多走多看的特点,以故事为契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中感受文学与文化,启迪思想。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性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由于这门课程面对的是各专业学生,要让这门课受到学生的喜爱,需要课程教师不断思考探索,不仅要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用生动的课堂带给学生优质的学习本验。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