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牡丹”与“牡丹文化学”

2022-10-11马信芳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牡丹

马信芳

沪上著名画家汤兆基先生“艺精三绝”,既擅长书画,又精通篆刻,而他对牡丹绘画情有独钟,卓有成就,人称“汤牡丹”。

我与汤兆基相识已有40年。1984年,神州大地掀起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上海积极响应。上海市文联、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共青团上海市委,携手当时的“三报两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发起成立上海市“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款委员会,随即一场声势浩大的捐款和义卖、义演活动迅速展开。不到半年,捐款者86万余人,捐款70.98万元。1985年4月23日,河北省与上海市签署了《关于沪冀两地联合修复山海关长城的协议》:将上海各界群众捐集的70万元全部用于老龙头修复工程。这70万元,约占当时修复老龙头一期工程款的73.2%。1985年6月6日,沪冀两地共同修复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工程正式开工。十分荣幸,我与汤兆基作为上海代表团的成员随同沪上文艺家到山海关参加开工典礼。一路上,我们从相知到相熟。实话实说,当时他的牡丹画绝没现在负有盛名,但他的“铁笔左篆”已让我佩服良久。

十年后,我们竟成了同行。我们市文联主管、主办的《采风报》改刊为《上海采风》月刊。他出任《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在市委宣传部召集的双月学习会上,我们相互探讨,尽情交流。白驹过隙,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已担任三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的他已经离任,而作为知名书画家、上海市文史馆的馆员,他坚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为繁荣书画艺术继续发热发光。去年7月,“铭心——顾振乐、汤兆基、董芷林、茆帆馆员诗书画印展”在上海市文史馆开幕。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向来有“三绝”“四全”的传统,即诗、书、画、印相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顾振乐、汤兆基、董芷林和茆帆四位艺术家正是诗、书、画、印皆能的大家。

展会让我大开眼界。不用说,汤兆基的牡丹画,已成一绝,令人称颂,“汤牡丹”实至名归。但他却表示,诗书画印四者专精不易,四全尤难,自己在诗书画印的四全行列中只是一名实践者。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中国书画更富有诗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富余图》(中国画)

我知道,诗书画印是传统文化“通会之际”的“众妙之门”。“汤牡丹”有今天,是时代的产物,是他努力的造化。老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书画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披星戴月,刻苦历练的岁岁月月,又重现在我的眼前。

孤独童年遇牡丹

汤兆基,浙江湖州人。抗日战争爆发时,汤家举家内迁。1942年,汤兆基在重庆呱呱坠地。父亲在中央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汤家返回上海。不幸的是,到上海后,汤兆基却病魔缠身,患上了肺结核。根据当时的医疗水平,这种病几近绝症,无法治疗。可怜天下父母心,汤兆基父母没有放弃。尽管当时的“盘尼西林”价格昂贵,殊难觅得,但他们不惜倾家荡产,想方设法为救治儿子而奔波。真是命不该绝,汤兆基竟奇迹般地病愈了。

汤兆基的童年,除了遭遇疾病困扰,还饱尝了孤独的滋味。因为生病,他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狭小的生活空间,只是一张雕刻精致的红木床。为避免传染,兄弟姐妹不能和他接触,陪伴他的,只有慈祥的母亲。为了排解汤兆基的寂寞,母亲教他用铅笔描绘床板上镌刻的葡萄,一串串葡萄让他忘却了寂寥。母亲还是一位绣花高手。欣赏她在婚嫁珍物上绣制的明亮而雅致的牡丹,成了汤兆基年幼接受艺术熏陶的一大内容。父亲爱好丹青,经常给儿子讲述关于书画人物方面的故事,汤兆基听得如痴如醉。有一次,汤兆基在书房里看见父亲在扇面上描画牡丹,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中国画牡丹。这朵艳丽明亮的牡丹,灼灼光华如同绚烂的火焰,在汤兆基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正是在父母的熏陶下,小汤兆基在孤独中深深爱上了牡丹,并与绘画艺术结下了深情。汤兆基至今还保留着父亲的这把扇子。他说,这岂止是回忆,这是我艺术的启蒙。

少承名师通三艺

虽然病魔曾折磨过他,但汤兆基的小学时代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他有幸被学校送到上海市少年宫。在这座宋庆龄捐献的花园里,他进入了美术班,跟着陈道坦、虞子骏老师学习雕塑和绘画。

一天,汤兆基偶然间看到隔壁国画班的乔木先生正在教授画牡丹,他睁大双眼紧紧盯住白纸上那朵鲜艳的牡丹。此时父亲那扇面上的牡丹似乎又活了。回家后他拿出白纸试着画起了牡丹。这是他绘画牡丹的开笔之作,虽然稚嫩,但一开步,就难以收回。第二年,谢之光先生也来到少年宫教画画。这次他能高兴地站在一旁细细观看先生画牡丹了。先生熟练的笔法,让他深深痴迷。几个星期过去后,当谢先生再次光临时,他递上白纸请先生画朵牡丹,说是回去临摹,时为1964年。至今他还保留着当时谢先生的手稿。

真是光阴似箭。汤兆基初中毕业后,考进了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嘉定这所学校里他被分配学的专业是黄杨木雕。整整四年,汤兆基得到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精心指导。他潜心钻研,不懈实践,深得雕刻精髓。毕业时,他的雕刻作品《觉醒》《水乡茶清》等,不仅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的展出,还在国际展上一展风采。雕刻的学习为他日后把握艺术形象和篆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汤兆基书法作品

汤兆基篆刻作品

人的成就和差异决定于他的业余时间。汤兆基的星期天是决不会虚度的。他来到上海青年宫,在书法班里,潘学固、沈尹默、任政、胡问遂等大家的授课让他听得津津有味。

可贵的是,汤兆基钻研黄杨木雕同时,没有放弃一直倾心的书画。用他的话说,且有了点小小的成果。1964年,汤兆基参加静安区文化馆业余书法展。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一眼看上了他的作品,称赞作品有“骨力”。于是在文化馆牵线下,汤兆基拜白蕉先生为师。白蕉先生写得最好的是王字,可他却要求汤兆基在《九成宫》欧字上下功夫,并严格要求:临写的字要与《九成宫》字帖上的字能重叠合拢。这是极高的标准。不论酷暑炎炎,还是寒风凛凛,苦练终出成果。当白蕉先生看到自己的学生临帖到几乎能乱真时,他笑了。如今,“汤牡丹”画牡丹,画面中既有花又有字,并且相得益彰,矫健的笔法中可见白蕉遗风。

1972年,相似的场景再次出现。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举办书法篆刻展,汤兆基有两张书写毛主席诗词的作品入选。65岁的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在汤兆基书法作品前停住了脚步。风格鲜明的作品,引起钱先生的兴趣,便了解起作者的情况。汤兆基知道情况后,便向钱先生表达了拜师意愿。从此,一向关心青年人的钱先生开始不吝指导,汤兆基书艺大有进步。钱先生不由评点道:“兆基书法,自山阴出,功力甚深,清气袭人。”钱先生还赐诗云:“岁月堂堂去不还,阿基笔下起狂澜。旧时琐屑今安在,杀向士林无敌顽!”这样精到的评价,汤兆基岂能不受鼓舞?他在艺术之路上也越走越宽。

唯有牡丹真国色

《春晓图》(中国画)

如同许多艺术大家一样,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特殊年代中,汤兆基吃足了苦头。他被下放工厂17年,边劳动边写检查。直到1985年才“落实政策”。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汤兆基对人生也没有绝望。是牡丹唤醒了他对生活的希望。1982年春,政治空气有点松动。汤兆基一看机会来了,便来到山东。当他到达菏泽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绚烂盛开的牡丹花海。面对这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他豁然开朗:何必为一时的困顿而沮丧郁闷呢?就这样,多年积压的怨气随风飘去。他拿出画夹,放好图纸,开始绘画牡丹。整整一个星期,他沉浸于牡丹世界,带去的纸用完了,买了土纸再画。就这样,啃着馒头、吃着速泡面,竟画下了几十米长的牡丹画卷。此刻,他想起了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的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对于他,此时牡丹,既是精神的寄托,更是心灵的归宿。

“人们只说牡丹象征富贵。文人墨客为表自己心怀高节,总有意无意避开牡丹,唯恐粘上牡丹,落了俗套,这实则是对牡丹极大的曲解。”汤兆基曾对我说,如果你去细细研究一下牡丹文化,早自隋唐,牡丹就是观赏性极强的花卉,书有描述人们观赏牡丹的盛况,“谷雨三朝牡丹盛开,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倾城而动。”世人甚爱牡丹,历代文人骚客、画师大匠都对牡丹情有独钟。牡丹既入诗入画,又作为瓷器及其他工艺用品使用的纹饰。唯有牡丹真国色,汤兆基对牡丹的偏爱又大大增强了。

大气磅礴画牡丹

与古今牡丹画名家不同,汤兆基画的牡丹色彩斑斓,红色、紫色、白色、绿色并陈;表现手法也多样,写意、工笔,渲彩、泼墨,让人目不暇接。汤兆基的传统书画功力深厚,笔墨用色极为老到,但他却未曾拘泥于传统。时下创作的牡丹常常谢绝亭台楼榭背景,枝叶也不太多,而是朵朵盛开,布满画面,仿佛要越过画面开满人间。在汤兆基眼里,将牡丹花与过多其他景色融汇,只会淡化主题,所以他对花瓣的刻画就非常有力,显得很有生机,与实物相比,还多了几分灵气。自然造物,花开花谢,同一株花上盛开的花朵,韵味截然不同,画卷上再题上诗词,真草篆隶诸体均有,大气磅礴且意味深长。

汤兆基强调画稿来源于自然真实的牡丹,他将中国画技法全面完整地结合自然界实物进行真实对照,不断求教于大自然,细致入微地观察大千世界的美妙造物。他多次涉足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的千姿百态,又于上海海湾森林公园汤兆基美术馆外,辟地数十万平方米,种植牡丹,晨风夕月,观赏其风采。此外,艺术上他潜心师法古代大家,细细研究李叔同的诗文、白蕉的书法、钱君匋的篆刻……传承其人文精神,又不拘泥于前人。所以他画的牡丹既具传统,又见现代,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观赏汤兆基的牡丹绘画,可以从中领会艺术真实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2003年,年届60的汤兆基意识到自己涉及的艺术门类过宽,若均衡使力,很难在越来越有限的艺术生涯中走得更远。他开始做起人生的“减法”,除去枝枝丫丫,留下最根本的东西,那便是牡丹绘画。

十多年来,汤兆基牡丹题材的创作好评如潮。2004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七周年,他到香港举办了金本牡丹展;紧接着创作了不少以牡丹题材为主的新颖工艺品;2005年创作留青竹刻《国色天香》、釉下彩《国色瓶》、金摆件《大富贵》等,有的被评为上海精品,有的在全国评比中斩获银奖;同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上海植物园举行花展的同时,特举办汤兆基牡丹画展,花径愈米的大型牡丹,夺人眼球;2010年,国色天香球瓶完成,寓意“富贵圆满,平平安安,有求必应,花好月圆”,这一瓷瓶被列为上海世博会一号政务礼品;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他设计了十八花式的梅瓶,绿叶簇拥着十八朵牡丹吐艳,象征了十八大召开的主题,也象征了十八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这件作品被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收藏……

汤兆基的牡丹书画艺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2011年4月23日,汤兆基美术馆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落成。美术馆的“四馆一廊”,富有创意。“华府”“翰堂”“古轩”“洁庐”四个展馆分别展出运用各种不同技法描绘牡丹的国画、大型紫砂瓶、金石、木雕、漆画等,艺术长廊则展出国画白鹭荷花和牡丹系列的摄影画谱,与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色竞相呼应。

2015年10月,汤兆基艺术馆在普陀区诞生。美术馆和艺术馆的建立,不仅对他几十年来创作的作品作了大集聚,也激发了他更高的创作热情。气势澎湃的“大型铜质牡丹绘雕”便是他多年精心创作的成果。作品高4米多,宽20米,耸立于汤兆基美术馆外的牡丹园,令人叹为观止。

有关出版社对汤兆基的作品也大为欣赏,为其作系统的总结。目前他出版专著有《中国画牡丹技法》《篆刻自学指导》《篆刻问答100题》《书法问答100题》《绘画问答100题》《篆刻欣赏常识》《汤兆基书画篆刻集》《汤兆基印存》《竹木收藏》《中国木雕》等十余种。

黄白金牡丹摆件(雕塑)

牡丹文化求发展

与一般的画家不同,汤兆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画牡丹,还研究牡丹。在他书画实践中,他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融合和创新,而对其最熟悉的牡丹,不仅要展示它那美丽富贵的花容,更应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针对时下中国牡丹文化研究处于零散的现状,他提出应尽快完善和发展“牡丹文化学”。

虽然这个想法刚刚成形,但是念头已产生许久。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牡丹绘画过程中,汤兆基感到,没有第二种花,其历史渊源和在民间的覆盖度可以和牡丹相提并论。纵使梅花迎雪怒放,暗喻傲骨、高节,但就雍容大度而言仍是牡丹胜出。

釉下五彩国色瓶

漆艺彩绘五彩牡丹钢琴

中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上牡丹入写诗歌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可见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年)“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说明牡丹已被人工栽培且进入皇家园林。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唐朝诗人的千古绝唱,对牡丹的诵吟已成风尚。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的《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大批关于牡丹的著作的涌现,反映了北宋对牡丹文化形成作出的卓越贡献。文本所记录的牡丹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牡丹之风大大超越了唐代……

汤兆基说,新中国成立后,牡丹文化曾被重视过,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但遗憾的是近年来的研究却停滞不前。有的只是从个人自身的专业角度来看待牡丹,而少有从宏观上来追根溯源。牡丹基地洛阳、菏泽等地虽然年年举办牡丹节,但研究仍然处于零散的状态。所以,汤兆基呼吁应重拾大旗,将牡丹文化有系统、有规模地研究发展起来。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爱好和平、追求美好,而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视其为吉祥物,这正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国运昌盛,弘扬牡丹文化正躬逢其时。

汤兆基说,他希望建立的“牡丹文化学”应将现阶段的零散研究进行跨学科、跨地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起涉及植物、园艺、药物、旅游、文学、美术等门类的“牡丹文化学”,研究包括牡丹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应用在内的全部问题。他更希望新建的“牡丹文化学”能够变简单的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力,向世界传播。

“汤牡丹”认为,有计划地大步推进、发展牡丹文化有许多事情可做。近几年来,他从这一切入口“因材取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唐宋以来的瓷器上的牡丹图案作了梳理,对不同窑器、不同工艺牡丹图案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和考证,还专程到宁夏考察西夏牡丹纹瓷器等,在这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瓷器上的国色天香》。他收集唐代以来的古典诗词,主编出版了《历代牡丹诗词名篇鉴赏》。他又从博物馆和众多的画册中,收集自唐以来历朝画家牡丹作品100多幅,历时一年,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历代中国画牡丹集粹》。眼下,一本10多万字的《牡丹文化概述》正在编撰。而新一年的牡丹文化行动计划已在规划中。

猜你喜欢

牡丹
牡丹
赏牡丹
牡丹颂
牡丹花的启示
绿牡丹
赏牡丹
何薇薇??《牡丹》
赏牡丹
牡丹女王的姨妈
西北首条“牡丹籽食用油”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