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高校文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2-10-10闫文菲
闫文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各地高校已经积极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第一、第二两个学年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课程无关紧要,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布置的学习任务消极应付,对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讲座和交流活动兴趣不高,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积极性不强。
从教育心理学理论看,文科专业学生的这些行为正是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着支配和调节[1],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因此,高校文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作教学改革的关键,结合文科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充分激发并维持文科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理论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凯勒综合学习动机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成果,构建ARCS学习动机模型,通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抓手[2]。该模型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注意力(Attention) 、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3]。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四大因素与教学环节有效结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始,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吸引学生对知识的注意,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相关性因素指的是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自身已有经验相关联及其对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或人生理想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习内生动力,产生学习动机。自信心因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进而巩固学习动机。满足感是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最后一个因素,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后,会产生收获感和满足感,这对于维持原有学习动机和激发新的学习动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运行是一个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四个要素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融合于学习过程始终。通过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到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相关文献可知,该模型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因此,高校文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也应该着眼于其四个要素的有效结合,根据文科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创新创业课程特点制定相应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动机,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图1 ARCS学习动机模型运行模式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 注意力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由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持消极态度,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注意”,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分析文科专业大学生的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特点和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需求,通过刺激学生的感觉进而唤醒知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被动注意”,然后再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强化学生的“注意”,最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1.刺激感觉,唤醒知觉,激发学生探究欲,引起学生的注意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一切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如人的知觉、记忆、思维、学习等必须借助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4]83。因此,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刺激学生的感觉,唤醒学生的知觉。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应当分析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等特点,结合其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内容,搜集整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关的音频、视频、人物传记或故事、图片、新闻报道、创业案例、创业产品样本等素材,并应用于每次课程的课堂导入环节。这些素材可以直接有效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味觉产生刺激。学生的感觉得到刺激后,会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和关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依据,对所感觉的对象进行认知和自我解释,开启知觉过程。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与学习者已有经验冲突的事实,或一个与已有概念矛盾冲突的案例,制造不协调的知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学生的注意力将集中于学习内容,并产生好奇心或探究欲。
例如,教师在给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讲解“创新思维”时,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向学生讲述贴近学生专业的“公安局长”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公安局局长在路边和一位老人在谈话,突然之间,一个孩子跑过来对公安局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正在吵架。”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啊?”公安局局长说:“是我儿子。”
故事讲完以后,教师马上向学生提问:公安局局长和那两个吵架的人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多学生都无法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回答。如果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该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学生就会对自己无法作答的行为进行合理解释,认为这是一道复杂的题目。随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这样的刺激,将会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对“自己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却不如孩子”的原因进行探究和讨论。最后,当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公安局局长是个女性,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她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这样的结果会与学生思维中对于“公安局长”形象的男性想象产生强烈对比。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刻板想象进行总结,引出本次课程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思维定式效应及其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是思维定式效应影响了自己对简单问题的正确思考和判断,揭示思维定式效应的危害,以及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以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强化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容易实现的,但这样的注意力在学习动机产生之前就会消失。因此,教师应该强化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讲授法和问答法:教师通常在课程一开始就连续不停地向学生以口头语言讲授教学内容,间或以提问的方式强制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通常漠不关心,对提问敷衍了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创业准备”一章时,由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经历和想法,因此对此章内容毫无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采用角色互换法,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由这些小组分别讲授“创业者的素质能力要求”“创业的心理准备”“创业的知识准备”等内容。在“教”“学”角色互换后,学生既能够深入自学“创业准备”的相关知识,又能在给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同时,听讲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改变和变换,将注意力持续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在讲授部分结束以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让学生将获取的“片段”式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随后,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将学生重新分为若干个“创业小组”和“投资小组”:由“创业小组”对自己的创业准备进行展示,由“投资小组”对其评价和审查。学生可以在“创投游戏”中检验自己对于“创业准备”的理解是否充分,也可以在模拟的创业情景中,拉近自己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文科专业学生的创业途径。
(二)相关性策略
若要学生维持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爱好、经历有相关性,或有助于自己实现学习目标或人生目标时,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自身与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从而催生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动机。结合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现状,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建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间的相关性,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是自身需要的,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1.制定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学习目标
受到先进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关键词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教师在每次课程开始都会告知学生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但通过对H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发现,很多学生都认为教师所讲的学习目标与自己并不相关,因此他们无法在这样的学习目标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创办企业基本步骤”一章时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如何选择和评估创业项目、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制定商业计划,以及创办新企业的流程等[5]87。上述的学习目标虽然已相当具体,但对于一些无心创业的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哪一项目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难以受到目标的激励而努力学习。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例如,在给英语专业的学生讲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时,首先分析目前英语专业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再从已毕业学生中分别选取一个就业和创业的典型案例,并对比这两个案例目前的个人发展状况,结合俞敏洪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为学生树立创业榜样,使他们把创业成功当作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之一。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目标指向,对知识的渴求将会增强,学习动机也就更容易产生。
2.建立学生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
除了学习目标要与学生具有相关性外,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也十分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强化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理解新概念,建立起学生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将会降低,将更易获得学习乐趣,激发坚持学习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特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定制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此,教师要了解高校各文科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及特点,以及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根据实际情况,把抽象知识融入具体的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中,尽可能将“双创”知识专业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经验,使各种知识能够链接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动机。
(三)自信心策略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文科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缺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先入为主地为自己设置了学习障碍,认为文科专业在创新创业比赛中不具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动不具有可行性。这就导致他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热情远不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巩固学习动机,使其相信他们同样具有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
1.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建立对创新创业成功的积极期望
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就要对所教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制定既与自身相关又符合实际的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制定能够圆满完成的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之初就将“撰写一份完整可行的创业项目策划书”作为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向他们提供若干份优秀的文科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策划书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将这些在创新创业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或成功创业的学生团队作为学习榜样,既让他们看到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或参加“双创”比赛成功的可能性,又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抱有积极期待。
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项目策划书的撰写步骤结合起来,在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项目策划书各个部分的撰写方法。这样,学生每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再是抽象的理解和记忆,而变成了明确且实际的行动和实践。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的过程也是对学习内容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是学生将学习动机转化为实际学习行动的关键。
2.提供清晰的学习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针对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都应告知学生自我评估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归因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会增强或减弱其学习动机[6]。如果学生能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并感受到自我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就会产生自豪、兴奋、开心等情绪,这样的积极情绪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行为的重复发生。同时,在学生遭遇失败或挫折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因素,如不努力、不细心、付出不够等,而非任务难度高、自身能力差等因素,则能避免学生产生失望、自卑等消极情绪,防止该类情绪抑制或消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满足感策略
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就会因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等“自然成果”而获得满足感,但这样的满足感尚不足以支撑学生将学习动机维持至新的学习行为产生,并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即使学生内心产生了满足感,如果学生的自我评估高于他人评价或课程的最终成绩,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应有的结果,满足感也会迅速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满足感,维持学习动机。
1.建立公平公正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有效的鼓励性反馈
在学习评价环节,教师不应只依据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要制定公平、公正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保证评价过程公平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方面的获得进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肯定,也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公开肯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评阅学生提交的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时,不能仅为了登录成绩而只打出最终分数,而要根据学生策划书的完成度给出不同的评语,在点评中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具体指明作业中的亮点,并将点评内容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后续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2.提供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
ARCS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能够把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满足感就会得到极大的加强。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也在于此。虽然目前学科竞赛在不断丰富,但是文科与理工科的相关学科竞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类学科竞赛的介绍,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8]。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和创新创业比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相关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将最终的结课形式设计为一场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自行组建“双创”小组,不仅要求他们制作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和路演PPT,还要进行现场汇报和答辩。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满足感将得以增强,并能够把创新创业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理论课程学习中,激发新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产生[9]。
三、结语
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中的四大因素互为影响、有机结合,注意力策略、相关性策略、自信心策略和满足感策略也应当综合运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和维持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动机,进而改善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不断探索高校文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更多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