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穿刺引流术与钻孔引流术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10-10郭士琨刘永生

淮海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硬膜脑膜引流术

郭士琨,刘永生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到外伤3周后,在硬脑膜、蛛网膜之间形成的有包膜的血肿,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1]。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钻孔引流术是常用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血肿清除后硬膜下积气、血肿复发等问题,影响患者预后[2]。随着微创理念的进展,微创穿刺引流术因术中可局部麻醉、手术创伤小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治疗硬膜下血肿疾病中[3]。鉴于此,本资料将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2~79(69.85±2.61)岁;血肿量65~140(83.51±15.80)mL;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程度分级[4]:1级18例,2级29例,3级2例,4级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1~80(70.01±2.76)岁;血肿量67~142(103.18±15.72)mL;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程度分级:1级20例,2级28例,3级1例,4级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头颅CT、磁共振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具备手术治疗指征;有明显头部外伤史;凝血功能正常;临床相关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障碍者;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等引发的硬膜下血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术,具体操作如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经头颅CT检查,查找硬膜下最大的血肿层面,选择一高一低的2个切口位置,并做好标记;逐层切开头皮后,露出颅骨骨膜,使用颅骨钻钻孔至硬脑膜,硬脑膜血管行电凝脑止血后,将硬脑膜呈“十”字形切开,可见暗红血性液流出后,向血肿腔置入并固定2根引流管,后经引流管反复冲洗,连接引流袋,缝合头皮组织;术后常规放置2~4 d的引流管,根据实际病情恢复情况,并经头颅CT复查,脑室形态恢复良好时,拔除引流管。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止血等基础治疗。

1.2.2 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根据头颅CT定位,在最大血肿层面选择一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行头皮局部麻醉后,使用尖刀片切开头皮,做一头皮切口(约1 cm),使用颅锥锥透颅骨及硬脑膜,将微创穿刺针(型号:YL-1,长2 mm,直径3 mm)送至硬脑膜下腔,缓慢退出针芯,若出现陈旧性血液,表示穿刺成功;后使用空针(5 mL)适当抽吸血肿,随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直至颜色基本清亮。若冲洗液中出现血凝块,使用1-2万U尿激酶混合2~4 mL氯化钠溶液,并注入硬脑膜下,夹闭引流管2~4 h后打开。术后复查头颅,待脑室状态恢复良好时,可拔除穿刺针,并常规行抗感染、止血等基础治疗。

1.3 评价指标 (1)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残余液量;(2)术前、术后1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包含意识水平、凝视、上肢运动等15个条目,分值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缺损情况越严重;(3)记录2组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颅内积气、感染、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残余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 术后1周,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与脑血管硬化、脑萎缩等因素有关,会压迫脑神经血管,引发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头晕、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6]。目前,临床治疗原则以及时引流和排空血肿腔内血液、清除血肿腔内局部的纤溶活性物质及相关降解产物、解除脑部压迫为主[7]。

临床传统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式为钻孔引流术,其可有效引流硬膜下血肿,抑制毒性物质释放,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但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患者,术中全麻风险相对较高,钻孔术中需要切开头皮,钻穿颅骨,具有较大创伤,可能会引发出血,增加感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风险。此外,引流管的放置可能受到医师主观经验的影响,可能会损伤蛛网膜、脑组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8-9],因此,选择创伤小、安全性高的术式具有重要意义。本资料中,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残余液量较对照组少,提示微创穿刺引流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微创穿刺引流术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究其原因在于,微创穿刺引流术中使用的是集合钻、针、管为一体的器械,在穿刺成功后即可放置引流管,术中减少切开头皮、钻孔等手术步骤,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且术中切口较小,更利于术后机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10-11]。本资料还发现,观察组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提示微创穿刺引流术、钻孔引流术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微创穿刺引流术更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在于,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微创、无特殊限制等优点,术中穿刺成功后,缓慢释放血肿液,可有效预防颅内压骤然下降,降低对侧出血及血肿生成风险,减轻由于血肿压迫神经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12-13]。术中同时使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间断抽吸,可有效将血肿内的纤溶物质冲洗干净,利于促进硬膜下腔的正常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恢复,阻止血肿复发[14]。同时微创针及其引流管的密闭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颅内感染及气颅等并发症发生率[15]。

综上所述,与钻孔引流术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硬膜脑膜引流术
外伤撞头莫轻视硬脑膜下或血肿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伴听神经侵犯的肺腺癌脑膜转移的T1-SPACE或T1-CUBE MRI强化特点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人工硬膜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老年人撞到头没出血 警惕看不见的“致命伤”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