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探析
——以谢菲尔德大学为例
2022-10-10王一丹
王一丹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3)
1 引言
数字人文,最早由计算人文(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和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的交叉领域发展而来,后扩展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音乐、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学习、创新和发展[1]。近年来许多学科领域都兴起数字人文研究热潮。通过Web of Science和知网检索发现,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在国外从2007年开始逐步产生研究热点,2013年开始研究成果增长趋势显著,国内则从2015年开始研究热度迅速攀升。研究主要围绕数字人文理论体系、数字人文项目实践介绍和经验总结、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应用、数字人文专业教育、数字人文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数字人文在具体学科的应用、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高校和机构建立起超过210个数字人文中心或实验室,许多国家的高校也都开展了数字人文课程教育。为推动我国数字人文教育发展,我国学者针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欧美澳等国高校的实践案例研究。吴加琪等人[2]对国外13所高校数字人文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项目进行调研;杨晓雯[3]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三个角度,对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数字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张久珍等人[4]对北京大学开设的数字人文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介绍,探讨数字人文课程建设对于图书情报学科教学和本科教育改革的示范性作用;王利君[5]从所属部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角度对澳大利亚5所高校的数字人文教育展开研究;刘芮等人[6]对欧美14所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从基础设施、项目实践、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我国数字人文教育提出建议。此外,先卫红[7]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建议我国大学图书馆加强数字人文研究,推进数字人文课程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小双等人[8]则在对数字人文核心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字人文教育综合体系进行构建与实践分析,以期助力于新时代数字人文人才和新文科人才培养。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是位于英国中部南约克郡谢菲尔德市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其建校历史可追溯至1828年。作为世界百强名校,谢菲尔德大学于1994年成立了数字人文研究所(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stitute,DHI)。该研究所是英国领先的数字人文中心之一,致力于数字文化和数字人文发展、分析和传播,采用创新数字技术开展研究和开发,为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服务。谢菲尔德大学以数字人文研究所为主的一些学院开设有数字人文相关课程,开展数字人文学位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模式灵活,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将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谢菲尔德大学的数字人文学位教育进行调查与分析。文献调研方面,主要通过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中外文数据库对数字人文教育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此了解各国数字人文教育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网络调研方面,浏览谢菲尔德大学官网和数字人文中心网络CenterNet等网站,了解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情况。内容分析方面,主要从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所属部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检索和浏览到的内容进行深度整理分析研究,整理出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现状一览表(见表1)。
表1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现状一览表
3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3.1 课程体系
3.1.1 本科课程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相关的本科专业为数字媒体与社会。该专业开设了10门必修课和79门选修课,课程种类丰富,涉及社会学、语言学、哲学、宗教、历史、政治、新闻学、心理学、艺术、伦理学、犯罪学、经济学等学科[9]。课程设置上具有跨学科分布、递进式教学、全面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等特点,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在授课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讲座、研讨会、计算机实验室实践、实习和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保证了学生能够进行学习思考、交流实践和沟通反馈,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方法、研究技能和数字技能的掌握。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到数字媒体相关公司或组织机构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积累实际经验。
3.1.2 硕士课程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根据学生所修的学分和论文完成情况的不同分为硕士学位、研究生文凭和研究生证书三种,涉及数字媒体与社会、文化数据管理和交流、数字文化与传播等多个研究方向。学生可选择在职或全职学习,学制一般为1—2年。虽然开课部门主要是社会学系、教育学院和数字人文研究所,但学生还可选修新闻研究系、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等院系所提供的课程。相较于本科阶段,谢菲尔德大学在硕士阶段开设了更多学习研究方法的课程,如问卷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的能力。同时,硕士阶段的教学除了课堂授课、讲座、计算机实验室实践和参观学习等,还开设了大量的研讨会,主题涵盖3D、人工智能、网络语言、可视化分析、社交媒体和游戏设计等[10]。并且要求学生在Google学习平台上创建电子学习档案袋(E-Portfolio),整理记录作业、计划、产品项目设计、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管理、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1.3 博士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学系、新闻研究系、信息学院和管理学院等学院的老师所提供的不同学科领域数字人文方向的研究课题来进行博士申请,其中有的研究课题依托于数字人文研究所的项目展开;或根据自身研究兴趣提出新的项目课题,申请与同研究领域的老师学习。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学制一般为3—5年,以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为主,具体的授课课程较少,由学科性质决定,核心任务是完成论文或实验项目研究,有的老师还会为其博士生提供一些教学机会[11]。
3.2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12]。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师资团队由数字人文研究所、音乐学院、信息学院和计算机科学系等院系的教师构成,充分体现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特性。此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研究所、企业、档案馆、图书馆、科技公司等机构的兼职或客座教师。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为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研究领域和教学资源,保障了学生多元化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机会。
3.3 实践平台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所已完成的项目约有112项,正在开展更多的数字人文项目,涵盖历史、文学、艺术、人物、法律、考古等各方面内容[13]。这些项目涉及专业广泛、研究方向多样、应用技术多元,既体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多样化特点,又保障了学生能够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充分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方法学习、实践锻炼和技术培训的实践平台。同时,由于一些数字人文项目是多方机构合作开展的,因此学生会有机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锻炼。例如,由数字人文研究所、动物与植物科学系和博物馆合作的标记鸟类(Mark My Bird)项目,就有博士生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和3D模型建立等。
3.4 就业方向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相关专业的特性,决定着学生在就业上有着广泛的选择空间,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除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进行学术科研外,学生在文化产业、公共部门、通信部门、新闻部门、慈善组织、媒体公司、游戏公司和软件公司等领域,从事信息治理、数字媒体、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公关管理、电子商务、广告出版、产品设计、网页设计和数字内容创作等工作。
3.5 学生反馈
谢菲尔德大学会定期对一些毕业生进行采访,以了解专业学习对其工作的影响。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程学习,首先,他们掌握了数字人文、数字媒体和数字文化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其次,学会了进行数据抓取、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定性定量研究等;再次,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等能力。例如,一名在数字媒体类公司工作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她会在工作中应用所学数据分析和评估工具,并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求学时培养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极大地帮助其与客户沟通。
4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特色
4.1 实行多种教学方式,贯彻培养理念
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锻炼学生能力、贯彻培养理念的有效途径。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相关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翻转学习(Flipping learning)、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研讨会、项目实践、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
(1)翻转学习。谢菲尔德大学教师采取翻转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先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提前预习,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文献,再带着问题与思考听课。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并就问题与全班学生探讨。翻转学习的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混合学习。有的专业选择混合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方式结合互补,优化各种学习资源,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疫情期间将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解决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混合学习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和监督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3)研讨会。谢菲尔德大学的数字人文课程都重视课堂研讨,学生会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演示和报告交流。一些课程会定期围绕数字人文、数字文化、数字媒体等相关主题开展研讨会。如文化数据管理和交流专业的文化数据导论课程,就定义文化数据、使用数字媒体及其资产、分析社交媒体和众包等主题进行研讨。在数字媒体与社会专业的数字媒体与社会变革课程的研讨会上,则会探讨数字媒体在当代激进主义中的作用,或社交媒体在竞选活动中的应用等。学生可根据研讨会主题自行检索文献资料来进行准备,但一般由任课教师选择或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文献。学生根据阅读学习感受自由讨论交流,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研讨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组织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就感兴趣的研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4)项目研究实践。一些数字人文相关课程的作业或考核要求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实践。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开展一个项目或课题的研究实践,从研究项目的调研准备开始,不断交流讨论完善设计,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运用到项目实践中,最终合作完成实践研究。例如,数字文学、文化和教育专业的媒体制作与创意课程开展了数字媒体制作工作坊,学生可参与其中的小组或个人创意项目,运用手机、平板电脑或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动画和游戏设计等数字媒体制作,并可在研讨会上就制作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也可寻求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加强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锻炼了团队组织能力与交流协作能力。
4.2 设置特色课程体系,注重个性培养
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立足学生专业需求,以学校学科特色优势为出发点,结合社会就业实际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注重专业性和个性化培养[14]。谢菲尔德大学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所授课程能紧跟最新的研究动态。还会根据教师变动、学生意见、雇主反馈或专业认证要求等对课程进行增删和调整。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相关课程设置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跨学科特征明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涉及数字人文、计算机科学、人文社科等专业知识,涵盖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历史、政治、法律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二是跨院系合作教学,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围绕培养目标开设大量特色课程。并可结合个人兴趣、研究方向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选修。通过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不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性思维。如数字文化与传播专业主要学习数字文化的理论和背景,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文化数据的使用。除了计算机语言、数字图像、数据可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等数字文化和数字媒体相关课程,在选修上可选择艺术与人文学院各院系所开设的各类课程,涵盖古代文献文物、古典社会学、东亚研究、全球化教育、数字艺术、消费文化等。
4.3 提供实践项目平台,开展机构合作
数字人文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会应用技术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独立完成数字人文科学相关研究和项目的能力[15]。数字人文研究所作为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与教学机构,开展数字人文教学培训和项目开发研究,协助项目构思制定与资金申请,进行项目数据长期管理与维护,成为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实践的优秀平台。该平台从两个方面保障学生参与实践。首先,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所的项目大多获得了各类组织的资金资助,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America)资助的飞马座(Pegasus)项目;艺术与人文研究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AHRC)资助的数字民谣(Digital Folk)、维多利亚中期插图数据库(Database of Mid-Victorian Illustrations)、锡兰方言(Scillonian Dialect Project)项目等。这些基金资助为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项目的规划、开发、研究、运行和维护等都提供了重要支持,保障了项目的开展。其次,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所约有50%的项目是与英国和国际其他高校、企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合作开展。例如,与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合作的都铎王朝书籍(Tudor Chamber Books)项目;与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的莫扎特信件(In Mozart’s Words)项目等。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行业机构、拥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项目成员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提高团队协作交流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向项目成员学习了解行业现状与工作经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5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1 开设数字人文相关课程,进行学科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数字人文正在不断探索学科建设路径与发展问题。我国的数字人文学科建设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设数字人文二级学科,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数字人文专业,展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16]。作为具有复合性和延伸性的学科,数字人文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将传统人文学科和信息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文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运用数字技术支撑学科的深入研究与融合,不断发展和拓宽新的学科增长点。数字人文可依托计算机、图情档及信息管理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项目研究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跨学科特性,与更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合作与新文科建设,还可为面临边缘化的图情档等学科带来新机遇。同时,应辩证地对待数字人文学科发展,明确学科定位和研究领域,确保多学科深度合作时各学科仍保有本学科特色。
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学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逐步开展数字人文教育。首先,通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或是在已有课程中添加数字人文内容等形式,逐步积累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经验。如,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数字人文工作坊等。其次,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和短期培训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有与数字人文相关的课程,如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和网络语言基础等。高校可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数字人文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等课程,进一步教授数字人文相关知识。例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数位人文概论课程。最后,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字人文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设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辅修学位和双学位等多种教育类型,建设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数字人文教育。
5.2 丰富教学形式,优化课程体系
谢菲尔德大学数字人文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对我国开展数字人文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第一,教学形式方面。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能力,高校应全方位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践。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例如,讲座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术兴趣;研讨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网上慕课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便于更多的学生获取信息;项目实践有助于应用所学,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翻转课堂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应开设数字人文理论、数字文化导论和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保障学生对数字人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开设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库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使用数字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再次,高校还应结合本校优秀学科和师资力量,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为目标,开设丰富的特色课程。数字人文由于其跨学科特性,在课程设置上可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历史、语言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课程内容方面。数字技术应用是数字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这将影响数字人文教育教学的内容质量[17]。高校应结合国家政策、培养目标和师生反馈等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灵活调整与增删。
5.3 创建研究中心,开展项目实践
数字人文研究所在谢菲尔德大学的数字人文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数字人文教育提供了课程、资源、项目、师资和技术等多方面支持,给学生实践和教师科研提供了专业平台。数字人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科。创建数字人文中心、实验室或研究所,依托其开展项目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字人文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运用所学数字技术技能与研究方法,还能让学生与不同专业和研究背景的师生交流合作,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武汉大学于2011年率先建立起中国大陆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开展项目实践与教学,致力于数字信息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创新性研究和应用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等近年来都相继创建起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探究我国数字人文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数字人文人才培养、项目研究与学科建设。
5.4 加强机构合作,重视国际交流
由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特性,数字人文对于人文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于更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数字人文教育是各学院多机构合作建设的学术共同体。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联合多个学院资源,涵盖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哲学院和国学院等学院的相关学科特色课程。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长期与国内外知名数字人文研究机构、企业和实验室建立有交流合作关系。高校可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项目研究、学科发展、最新研究趋势和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与校内各院系、图书馆、档案馆、国内外高校和其他企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如,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交流讲座;与国外大学和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等,从而推动数字人文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6 结语
数字人文为人文学科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研究热点与新方向,现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数字人文教育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应学习借鉴国外大学数字人文教育实践经验,逐步建设完善数字人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发展模式和研究平台等。在新文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动我国数字人文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