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逻辑与策略
——基于对江苏省79所高职院校15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数据分析
2022-10-10李冉,东方
李 冉,东 方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专业群是专业发展到高级形态的教育资源整合的产物,是各个专业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组建的集合体,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1]。同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提高建设效能[2]。以江苏省79所高职院校立项建设的15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分析特色和不足之处,对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转型、打造区域内特色专业群国际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理论逻辑
2006年11月,教育部首次提出“专业群”概念。2012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将全国969所高职院校纳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行动计划。2015年7月,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依托重点专业(群)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2015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设立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指出,加强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促使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2020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立项并认定79所高职院校的151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等重点领域,按照“行业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教师素质优良、课程体系科学”的原则建设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
2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逻辑
2.1 专业布点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应性
2020年立项建设的15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布点见图1,其中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最多,达127个,其他专业大类按照布点数由多到少分别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土木建筑、医药卫生、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旅游、轻工纺织、农林牧渔、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新闻传播、生物与化工等。可以看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专业大类占比较大,与江苏省构建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一致。
图1 151个高水平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布点
2.2 地域布局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江苏省按照区域发展特点可分为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北部的苏北地区,扬州、泰州和南通地处中部地带的苏中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苏南)。从高水平专业群的地域分布来看,苏南地区占比最高,达63.6%,其次为苏北地区(占21.9%)、苏中地区(占14.5%)。依据江苏省2020年统计年鉴进行数据分析,2019年13个地级市中高水平专业群数量与其所在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见表1。2019年各地区GDP占比分别为:苏北地区占23.0%,苏中地区占20.4%,苏南地区占56.6%。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地域分布与江苏省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苏南、苏中、苏北联动发展的建设目标高度同步,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表1 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地域分布与其所在区域2019年GDP占比
2.3 整体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融合性
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151个高水平专业群设置与区域内20多类产业直接对接(见表2)。由表2可知,对接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专业布点数都是最多的,有32个专业群(占21.2%),139个专业布点(占21.6%);按照专业群数由多到少排序,依次是信息技术产业(22个),装备制造产业(21个),医药健康产业(14个),建筑业(12个),文化创意产业(9个),现代农业(6个),教育与体育产业(5个),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新媒体产业(各4个),新能源装备产业(3个),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能源电力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生态产业(各2个),石化产业、安全产业仅一个专业群与之对接。第一产业包括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两个产业领域,设8个专业群、32个专业布点,专业群占5.3%,专业布点占4.9%,产业结构占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第二产业涵盖装备制造产业、能源电力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等10个产业领域,设53个专业群、225个专业布点,专业群占35.1%,专业布点占35.0%,产业结构占4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8%;第三产业涵盖新媒体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8个产业领域,设90个专业群、386个专业点,专业群占59.6%,专业布点占60.0%,产业结构占5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分析表2数据可知,专业群数与专业布点数呈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占比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
表2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布局与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布点的融合情况
以高水平专业群占比与产业结构占比的差值,即偏离度来衡量高水平专业群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3],见表3。通过对表3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第一产业高水平专业群占比与第一产业结构占比的偏离度为1.0,这与国家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第二产业高水平专业群占比与第二产业结构占比的偏离度为-9.3,说明第二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在数量和结构上有所不足,急需优化。同时,相对于江苏省深入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矛盾,装备制造产业和建筑业占21.8%,而化工新材料产业、航空装备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的专业群仅占5.9%,说明高水平专业群更多地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需要向新兴产业转型。最后,第三产业高水平专业群占比与第三产业结构占比的偏离度为8.3,相对过剩。结合目前江苏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发展要求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偏离度为8.3,具有其合理性。但是,第三产业内部高水平专业群设置不合理,教育与体育产业仅5个专业群,养老产业仅两个专业群。对照江苏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大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养老托育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要求,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尽快依据区域第三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进行优化调整,向产业高端价值链转变[4]。
表3 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比较
3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视域下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
高水平专业群布局与江苏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第一,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与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对接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占比最高,为23.1%。江苏省高职院校高水平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集群服务于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第二,社会服务类专业群助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医养康养、养老托育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与之对接的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等专业集群迅速发展,服务领域广泛,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农林牧渔专业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如以属于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的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为基础,结合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的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电子信息大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与财经商贸大类的电子商务等专业共同构成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这种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符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链长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横向拓宽农业发展广度、开发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和提高农业产业链的规模与竞争力[5]。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与体育大类仅设置了5个专业群,而与养老产业对应的仅有2个专业群,专业技能人才匮乏,无法满足江苏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要求。二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有待加强。目前,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管理多采取以院系、学科专业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利于在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区域内实施专业资源配置,更不利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如何优化管理流程,是当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专业群共享合作企业少、质量不高,仅有2~3家小型企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不完善。如何提升学院对行业、企业的贡献度与吸引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四是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国际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缺乏创新性,未打通国际领域优势资源引进和输出渠道,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留学生规模、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力还需扩大与提高,高职院校及其高水平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 策略
5.1 以服务产业经济为导向,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科学布局
专业群是多个相关联专业的集合,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服务产业经济为导向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区域内科学布局[6]:(1)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科学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结构。近年来,江苏省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占比逐年升高。高职院校对接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群占比也随之升高。因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布局和优化,主要是在兼顾当地基础产业的同时重点服务区域内核心产业群发展,并且随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技术开发等优势整合。(2)基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科学布局。江苏省不同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差异性,这与各区域产业基础不同息息相关。因此,根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立足本区域产业特色,建设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本区域相关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便捷性,而这也被部分高职院校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最优方案。(3)基于产业链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科学布局。随着新技术的涌现,产业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产业的竞争已由产品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间的竞争。因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最优方案就是以产业链为核心。比如,一个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中,既有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又有农产品加工与检测专业、物联网技术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分工培养相应人才,完善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和不同专业群之间的科学布局,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能力。
5.2 以提升建设效能为依托,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精准管理
专业群资源具有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共享的特征,这就要求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时打破原有的以院系、学科、专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区域内实施专业资源整合、共享和配置[7]。对此,区域内应分层逐级建立专业群建设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实行精准管理,提升专业群建设效能。一是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等政府部门牵头建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院校、行业、企业等积极参与,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互动交流,拟定和出台专业群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监督专业群建设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二是各高职院校建立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专业群负责人、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搭建学科知识与产业技术对接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专业群内、专业群间资源高度共享和协同共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创新团队、设置核心课程。三是建立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教师构成的专业群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计划,依据专业群整体需要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活动,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5.3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优化提升
推动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优化提升,需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动态调整高水平专业群结构,融入新技术、新成果,提升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输出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8]。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培育以教学、科研、培训为主要业务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实现以情感为纽带、向以互利共赢的制度层面转变。形成以多方共赢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激发办学活力。依托行业优势及职教集团资源,制定招生(工)制度、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关标准,建设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师资队伍,形成可推广、区域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学徒制[9]。
5.4 以打造世界一流为目标,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合作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培育符合国际标准、彰显“中国形象”人才的基础[10]。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特色专业群,实现区域内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合作,一要立足国际,融合中外教育理念,建立中外通用的专业管理体制,推进专业群建设;二要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搭建并持续优化中外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校外跨国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要创建国际化“双师型”团队,设立“引进来、走出去”的中外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保证高质量育人;四要依据国际产业链人才需求构建教学生态,依托全球智慧教学质量管控平台,打造品牌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