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毒症大鼠肌少症模型的造模方法及评价

2022-10-10吴永耀余日臻孙京华闫迎华张豪杰刘江裘晓蕙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肌少症造模动物模型

吴永耀,余日臻,孙京华,闫迎华,张豪杰,刘江,裘晓蕙

肌少症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骼肌下降,以骨骼肌质量、力量及功能降低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日常活动受限,易致跌倒骨折发生,大大增加死亡风险[2]。与增龄相关的肌少症相比,尿毒症伴随肌少症临床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3]。因此,建立尿毒症肌少症的动物模型就显得十分重要。慢性限制性应急,是一种慢性制动联合禁食的造模方法,是广泛被运用到情志动物模型的制作[4],结合尿毒症患病后的临床特点[5],对尿毒症大鼠进行慢性限制,更加接近尿毒症患者病后的一般状态,从肌少症病因学的多角度进行干预。为此,笔者拟在5/6肾脏切除尿毒症动物模型基础上联合慢性限制性应急,建立尿毒症肌少症动物模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18个月龄雄性中老年大白鼠35只,体质量305~317 g,由宁波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料喂养3 d适应环境后造模。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1 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制造25只大鼠按经典的两步法行5/6肾切除术,一期手术切除约左肾体积的5/6;1周后,二期手术切除右侧肾脏。二期手术后4周,达到尿毒症诊断标准的有20只,随机分成两组:5/6肾切除组(尿毒症组,=10),5/6肾切除+慢性限制性活动组(造模组,=10)。余下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0),采用2次手术法,手术仅打开肾包膜,暴露肾脏约5 min后缝合肌层及皮肤。3组大鼠术后分笼饲养于室温18~25℃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正常饮食喂养4周,自由进食、饮水。

1.2.2 肌少症模型制造(尿毒症联合慢性限制性应急)将尿毒症大鼠置于束缚制动筒内,通过移动插片逐步缩小大鼠的活动空间,调节到其不产生强烈反抗的程度,每天束缚制动1次,第1天为4 h,其后根据大鼠一般情况适当增减,期间监测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连续16周。造模大鼠在制动期间禁食、不禁水(图1)。肌少症诊断标准参照Baumgartner等[6]的方法,模型组SI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且差异大于2倍SD判定模型成功。SI值定义为靶骨骼肌的质量(mg)/受试体质量(g)求得的值。本研究以腓肠肌作为靶肌肉,使用SI作为评价指标来判断肌肉减少症动物模型成功与否。

图1 尿毒症联合慢性限制性造模法

1.3 前肢抓力测量 将大鼠前肢平放在电子抓力仪的感应杆上,当大鼠牢牢抓住感应杆后,平行拖拽大鼠尾巴,直到松开为止,抓力仪会自动记录大鼠的最大抓力。重复测量3次,取最大值为大鼠的抓力,每2周测量1次。

1.4 观察指标 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包括外形、精神状态及食欲等。体质量指标检测每2周称重1次。

1.5 腓肠肌组织及血液标本的留取在16周末对3组大鼠进行取材,处死大鼠后,取大鼠腓肠肌称重,计算SI比值,并行HE染色法在400倍下拍照获得图像。用Image pro 6.0软件对切片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细胞的平均横截面积。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实验期间共有3个大鼠死亡(均在行5/6肾脏切除术后),经尸体解剖检查,考虑为术后止血不彻底及合并腹腔感染所致。二期5/6肾切除初期,大鼠活动量明显减少,体质量下降,4周后体质量趋于稳定。造模组初期,大鼠出束缚制动筒后处于易激惹状态,而后期出现活动及饮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蜷缩拱背、精神萎靡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与对照组和尿毒症组形成明显的反差。

2.2 抓力影响 实验前8周,3组间抓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2,>0.05),从第8周开始,造模组抓力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16周时造模组抓力小于对照组(=4.42<0.05);尿毒症组亦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图2。

图2 造模期间各组大鼠大鼠抓力变化情况

2.3 大鼠体质量、腓肠肌重量及SI比值变化 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尿毒症组造模前4周体质量下降,6周后体质量趋于稳定;造模组大鼠体质量从第10周开始出现明显减少,至第16周时体质量显著减少(=7.5363<0.05),见图3。第16周时,造模组大鼠腓肠肌重量低于其他两组(=3.675<0.05);见图4。第16周时,造模组SI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32<0.05),且下降幅度大于2倍SD,提示造模组大鼠肌肉减少症模型成功;尿毒症组SI值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造模组SI值与尿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0.05),见图5。

图3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

图4 16周末各组大鼠腓肠肌重量情况

图5 16周末各组大鼠SI比值情况

2.4 大鼠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变化第16周时,造模组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低于尿毒症组和对照组(=23.35,<0.05),尿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明显。肌细胞横断面积的变化与腓肠肌重量的改变相一致,见图6。

图6 16周末各组大鼠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情况

3 讨论

肌少症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普遍认为与酸中毒、微炎症状态、蛋白质-能量消耗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种风险因素与相关发病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7-9]。临床发现尿毒症患者肌少症患病率极高,考虑除了尿毒症疾病相关外,还与患病后运动缺乏,食欲下降,以及存在焦虑抑郁心理相关。长期的运动缺乏、摄食减少及心理应激状态下肌肉组织结构功能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肌力的减少及萎缩样变化[10-11]。本研究结合尿毒症的临床特点,将尿毒症大鼠放置于束缚制动筒内,限制其自由活动及饮食,使其正常生存本能受阻而不能表达,从肌少症病因学的多角度进行干预,使之更加接近肌少症的特性。结果发现,与其他组相比,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在第16周时显著减少;同时,大鼠腓肠肌重量也显著下降;SI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2倍SD,提示采用5/6肾切除+慢性限制性活动在第16周即可造模成功。与其他组相比,造模组大鼠从第8周开始出现抓力下降,在第16周时,抓力显著减少(<0.05);而大鼠体质量从第10周才开始出现减少,至第16周时除体质量明显下降外,大鼠腓肠肌大小、重量及肌细胞横截面积均也显著下降(<0.05),这提示大鼠肌肉功能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肌少症发生除了常见尿毒症致病因素外,运动、摄食减少及慢性心理应激也在其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动物模型采用在尿毒症基础上联合慢性限制性应急在第16周时即可成功制造肌少症动物模型,该模型除了可以了解尿毒症肌肉萎缩改变外,也可以在去除慢性限制性应急后建立尿毒症肌少症逆转模型。与传统的造模方法相比,如衰老引发的肌少症需要20~24个月才能实现[12]。而下肢悬吊法以悬吊侧肢体萎缩为主,对悬吊侧肢体损伤较大,动物死亡率高,在去除悬吊解除后很难逆转肌少症。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虽能够反映衰老的特征,然而炎症参与肌肉减少的支持缺乏依据[13]。与传统方法相比,本造模方法具有死亡率低,成模周期短,简单方便易操作,肌少症逆转模型容易实现等优点。

综上所述,采用尿毒症大鼠联合慢性限制性活动能较好地模拟肌少症过程,动物死亡率低,造模周期短,过程方法简单方便、易实现,为今后研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肌少症造模动物模型
小腿围在肌少症筛查中的研究进展
咱爸妈的腰背疼可能是它闹的
蛋鸡输卵管炎造模方法的筛选与验证
过瘦要当心肌少症
肌少症与衰老
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的比较研究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
大鼠失眠模型造模中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改良法的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膝关节滑膜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