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编制高质量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22-10-10刘景苗

公关世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办学高质量人员

文/刘景苗

(三明学院人事处 福建 三明 3650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重要的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从大众化到精英化,再到高质量,跟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主动应变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历史演变

1. 高校编制管理政策演变

我国高等教育编制管理的改革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而进行,1985 年我国第1部关于高校机构编制人员的政策文件《普通高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出台。15年后,1999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对于高校的机构编制人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规范,更加细致的划分。2000年紧接着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总量控制,微观放权,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编制机构改革原则,学校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正式纳入了国家改革的总规划当中。2011年,《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出台,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高校编制管理进入精细管理时代。

2.高校编制管理制约因素

高校编制管理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的管理上过于固化,让学校跟其他公务员事业单位一样被固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教育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固化的体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制约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制约高质量发展。二是财力人力等办学资源过于单一,高校也应该是社会各种积极资源主导者,应该让市场来支配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盘活高校资源管理。三是在管理方面过于行政化,用行政化的模式去培养人才显然是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要符合市场的选择,满足学生多元的教育需求,从治理而言,过多的行政化,大大的消耗了高校自身的各种资源,是低效率的模式。

3.取消编制管理实践探索

《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将高校被划分为公益二类,事实上它还是事业单位,只是在编制管理上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取消高校编制,对政府、高校、教师三方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对于政府而言,改变了编制管理方式,直接削弱了对高校编制的管控约束力。对于高校而言,取消编制管理意味着高校办学自权得到进一步释放,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转变,当然责任也更大。对于教职工而言,取消事业编制并不会影响整体的待遇,但是可能改变分配的评价方式,突出绩效差异导向。

二、高校编制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分类改革实施以后,全国高校都对高校的编制转型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思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编制管理它具有哪些特征?

1.我国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具体表现,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一是使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领悟的更高追求,高质量就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不断的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二是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必然要求,教育高质量,管理高质量,必然体现在为人民服务高质量,使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

2.高校编制管理高质量发展基本框架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定是全方位的平衡性的充分的发展,高校编制管理高质量发展基本的框架要体现这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全面性的服务,要体现各方面效益的全面提高。要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满意度办学。二要体现管理的效能性,高效简洁,充分发挥其上层建筑管理的效能,体现出其重要的宏观调控特点。三要有系统化的战略目标,要根据自身发展所需和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办学的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多种职能发挥高效的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开放性的办学特点,编制管理要与时代紧密相合,以坚持发展改革为基本遵循,强化分类指导、特色发挥、错位竞争,从整体上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优化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的实践

编制管理困境在高等高校中普遍存在,在地方性高校中尤为突出,笔者统计了福建省地方性高校教职工配备情况,按该省的编制文件规定,各高校编制实际配备率最高为70%,最低的高职学校不足3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编制管理的现状。因此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对外推动校地共生、对内挖掘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编制管理之效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擘画高等教育校地共生“同心圆”

校地共生是地方高校的办学主要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但从编制管理主要矛盾来看,集中于两个关系,一方面是政府和高校的共荣关系,人才培养高质量是高校的直接追求,也是政府的必然追求,因此政府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高校编制管理高质量发展上都处于一个“同心圆”上。

(1)同画共荣圈,淡化编制管理边界,促进校政共融共通。高质量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的发展,体现在高校编制管理上是“充分的、平衡的、满意的”编制核定模式。也就是说,政府和高校双方在核定学校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时,要充分沟通、交流,在更加广义上来定义和管理高校的编制。一方面,政府应在学校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等等的配置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要淡化编制边界,淡化管理的话语权,凸显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质量的编制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政务服务。

(2)拓展衍生圈,打破办学界限壁垒,推动校地共生共荣。坚持开放性办学,聚集社会各类人才资源,让广大教职工走出去,引优质资源流进来。一是促进服务地方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性高校社会使命,也是编制管理思维的源点,这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应对校地关系。

2.坚持高质量发展管理理念,挖掘内生动力构建高效能治理“同心圆”

高校编制管理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管理思想的具体落实,是国家和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高校既要立足内圈,即编制内人员核心圈,通过编制高质量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掘编制内人员的潜能力;还要丰富外圈,即编制外人员补充圈,大胆使用编外人员和劳务市场资源,使其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1)立足内圈,提升编制内人员核心圈的内生动力。内圈是核心,是政府实际核给学校的在编在岗人员,是编制管理的主阵地,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一是强化编制的顶层设计,推动编制静态动态内控改革。顶层设计就是要推动学校总体编制观,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学校编制总量和各岗位编制的数量。岗位设置是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科学设置各岗位和人员数量,对每一岗位的工作职责准确界定,避免工作重叠、机构臃肿、部门推诿的情况发生。二要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岗位,根据实际和管理需要,适时调整岗位与人员的配备,用动态调整的方式,活化编制使用形式,提升编制管理效能。如学校应在编制五年发展规划的同时,跟进“定岗定编定责”工作,使得人员机构的配备跟上学校发展步伐,确保重要资源能用在节点上,力量使在关键处,避免因人力资源配备不均衡而造成严重的办学资源浪费。三是培养竞争意识,内推激励性编制管理机制。在编制总量定额的情况下,活化编制的分配制度,给予用人单位更多编制自主权,培养竞争性。

(2)丰富外圈,积极发挥编制外人员补充圈活力。优化用工形式,探索市场化编制管理运作模式。外圈是指在学校工作的非编人员,是编内人员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力量。一是用好固定期限编外人员,构建和谐幸福校园。学校应避免编外用工形式和分类复杂化,甚至出现同工不同酬矛盾,人为造成“三六九等”身份,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推动用工形式市场化,努力营造柔性引进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高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工作的良好氛围,配套更优的编制管理政策,拓宽人才政策瓶颈;三是持续深化劳务市场化,进一步推动后勤服务岗位的改革,规范业务流程,活化劳务外包,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美化校园人文环境。

猜你喜欢

办学高质量人员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