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皮弁服形制及意义溯源
2022-10-10李佳
李 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
《礼记注疏·学记》孔颖达疏云:“礼经正体在与服章,以表贵贱。今若欲学礼而不能明杂衣服,则心不能安善于礼也。”皮弁服是周朝君王九种吉服之一(《周礼·春官·司服》),其尊仅次于冕;且其用途广泛,适用于王侯公卿大夫士各个阶层;其应用时间又一直延续到明代,是非常重要的服饰,实有研究之必要。本文主要探讨周朝皮弁服的形制及其意义溯源。
一、皮弁服形制考证
皮弁服起源非常久远。《白虎通·绋冕》说皮弁是:“至质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战伐、田猎,此皆服之。”《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云:皮弁“象上古也者,谓三皇时,冒覆头,句(钩)颔绕项”,直接将皮弁的起源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而《礼记·郊特牲》则指出夏商周三代均戴皮弁:“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
对于弁的形制的具体演变,萧兵认为“最初的装饰重在头部,露出眼鼻,后来演化为‘头套’或‘面具’,整个地蒙住面部,仅留小孔以窥视和呼吸。”不过,历史演化或许正好相反。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岩画有兜鍪(皮弁)形面具(见图),似乎是从头罩到颈,前部画(实际穿戴应该是挖或剪)有口眼;而内蒙古阴山岩画亦有头戴蒙面帽,顶插鹿角的巫师。所以,或许弁的最初形状就是如“头套”一样,“句(钩)颔绕项”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迷惑动物。后来,因这样的“头套”透气性不足,故而于前部剪出一小片皮,露出口眼鼻。
图 西拉木伦河兜鍪形神格面具
与皮弁冠配套的衣裳,《仪礼·士冠礼》记云:“皮弁服,素积缁带,素韠。”郑注:“积,犹辟也。以素为裳,辟蹙其要中。皮弁之衣,用布亦十五升,其色象焉。”素,即白缯布,以细白布制成裳;积,即襞积,腰部依靠打褶的襞积构成,环以黑色带子。“韠”者,《大戴礼记注·公冠》卢辩注云:“古者田狩而食其肉,衣其皮,先以两皮如鞸以蔽其前后,及后世圣人易之以布帛,犹存其皮前,示不妄古,尊祭服。异其名曰芾。”由此推知,最早的“素韠”应是两张白鹿皮遮蔽臀部前后,用以狩猎、祭祀及装饰;后改为布帛,蔽膝于前后。
二、皮弁服意义溯源
上古先民头戴皮弁,其目的,杨宽认为有两种:一是“预防伤害”,一是“扰乱野兽耳目,或诱兽入网”。此论断非常准确,上古狩猎以鹿科动物为主要猎物。头戴鹿皮的狩猎方式,颇类似于《水浒传》武松打虎时所遇见的披大虫皮的猎户。不过,鉴于皮弁形制起源于上古,皮弁的意义或许不止此。西方许多研究者认为戴假面具是原始巫术的反映。如布罗伊尔主张“使用假面具,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狩猎隐蔽或祭祀。”皮弁最初的形状极可能是头套,这明显是一种假面具。因此,先民头戴皮弁应该有巫术祝祷或图腾扮演的意味。前述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岩画绘有的两幅兜鍪形神格面具,其面部眉、眼、嘴备具,其中一幅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天体形,研究者认为左边是太阳,右边是月亮。兜鍪是秦汉以后对胄的称呼;西拉木伦河岩画最主要创作时间集中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早于秦汉。皮弁既然是上古最早的帽子形状,与兜鍪相似;那么,这两个面具或许就是上古皮弁的神格表示。
早期人类社会,鹿崇拜曾广泛存在于整个欧亚草原。鹿作为上古主要的狩猎物,在田猎祝祷、祭祀活动中多有表现。皮弁既是搜狩、战伐之服,则其最初的象征意义或许与狩猎巫术有关。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萨满头上会戴标志神职人员级别和法术高低的鹿角神帽,而且“正宗萨满神衣,都要用鹿或犴皮制作,……上面绣有太阳、月亮和站在松树下的鹿的图案。……据萨满说:‘这样做表示不忘本’。……明显看得出有着图腾崇拜的意味。……不难想象正统萨满的‘神体’,也就是一个舞蹈跳跃的‘麃鹿神’的化身。”另外,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贝加尔湖以北与色楞格河一带的布里亚特人,其大博进行巫术的用具,除鹿角神帽外,还要“把一整张鞣掉毛的猎物皮,做成宽度为三微耳(ells),长度可达衣服下摆的,与腰部合适形状。……这样做成的东西叫围裙。把一张鞣掉毛的高如革逊皮(羚羊或驯鹿的皮)染成红色,再做成大小合体的上衣。”
这里,各个民族资料所记录的关于鹿角神帽、鹿皮神衣以及鹿皮围裙,颇类似于华夏文明上古时期有关皮弁冠、鹿裘以及素韠的记载。这种大巫所扮演的鹿形象神灵,有的是头饰鹿角:如法国比利牛斯山三友洞“圣殿”上方雕刻的冰河时代的头戴鹿角、身披兽衣的巫师像;又如《山海经·东山经第四》记载䃌山之神“皆兽身人面载觡”,郭璞注“麋鹿属角为觡”,据此看,也应该是头戴鹿角、身披兽衣的形象。但有的或许就是头戴兜鍪式鹿皮帽:如满洲的萨满就戴尖帽如兜鍪;另外,清代的何秋涛为更好地了解俄罗斯,著有《朔方备乘》,其中说:“降神之巫曰萨麻,帽如兜鍪,缘檐垂五色缯条,长蔽面,缯外悬二小镜,如两目状”(《朔方备乘》卷四五)。这些萨满神帽与内蒙古西拉木伦河的皮弁形神格面具、与周朝皮弁形制就颇为接近,都蕴含着巫术祝祷的含义。
由此可知,上古先民穿戴皮弁服,其目的和功用主要有二:一是伪装,用以预防伤害、或引诱鹿群,此意正如杨宽所说;二是巫术祝祷,用以冀望狩猎成功,或祈祝动物繁衍、万物生育。这些功用在现存材料中均有体现。如赫哲族猎户常戴鹿皮,吹桦树皮的“鹿叫子”,作鹿鸣“呜呜”声,以引麅鹿。而《阴山岩画》图39、图372各刻画了一位蒙覆头部、头戴鹿角的猎人或巫师形象,或许蕴含着狩猎巫术之意。另外,A·П·马津记录埃文克——鄂伦春人于鹿产仔的月份(四月末——五月初)会进行温搜坎仪式,萨满穿戴鹿角帽等服饰跳神,旨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前往”埃涅坎布嘎,获取神圣的法力(穆松)和鹿与各种野生动物的灵魂。在仪式过程中,萨满会“用歌声请求埃涅坎布嘎,让她对他的亲属友善,让她所给予的一部分神圣的穆松法力转到周围的自然界中并使自然复苏,以便繁殖野生动物。并祈求得到壮实而数目繁多的驯鹿群,使氏族成员身体健康。”
此外,上古先民穿戴皮弁服的神圣意义,除狩猎巫术以外,或许与太阳崇拜有关。前引《士冠礼》郑注云:“皮弁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而《白虎通·绋冕》解释“皮弁”:“所以法古至质冠名也。……上古之时质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这些典籍记载均认为,皮弁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早期非常重要的冠饰之一,是因为其材质为白鹿皮。那么,为什么皮弁一定要用白鹿皮?因为上古先民将鹿视为太阳的使者与祭牲,而白色则代表太阳的光芒;故而白鹿具有通天的神性,常成为祭天祈神的牺牲。因此,作为祭祀祝祷服饰的皮弁服必由白鹿皮制成。
《尚书·金縢》记载周武王在克商的第二年生病,周公设坛祈愿,祷祝武王康复,并愿以身代之,前去侍奉先王。而后,周公将祷告的祝册放到金縢封缄起来的柜中。成王即位后第二年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百姓大恐,周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悟周公“勤劳王家”之真意。对于“弁”,孔颖达疏曰:“皮弁,质服以应天”。天象异常,恐有灾难,周成王着皮弁服以启金縢之书。这种行为正是希冀通过白鹿的通天神性,求得上天的庇佑。
综上所述,皮弁服起源于上古的狩猎行为,具有伪装、保护以及祝祷巫术的意义。由于上古的军事训练与狩猎行为常常相伴,故而皮弁服又用于征战。这就是《白虎通·绋冕》所说:“战伐、田猎,此皆服之。”不过,随着周朝的礼仪规范化,皮弁服主要应用于射礼、祭祀、丧葬等仪式;真正的战伐之服改为韦弁,田猎之服改为冠弁了。另外,夏商周的天子本身就是狩猎祭祀的大巫和军事统领,因此皮弁在周朝又成为王权的象征,在视朔、朝聘等场合穿戴。
不过,至汉代,皮弁服的原本意义,已经被遗忘。《白虎通·绋冕》说皮弁是“至质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穿皮弁服是因为要尊古。《史记·礼书》云:“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穿皮弁服的目的又变成了防奢侈、讲节俭。不管怎样,由于皮弁在周代礼仪中的大量运用,皮弁最终成为中原文明的一个象征。《论衡·恢国》中说:“巴、蜀、越雋、郁林(笔者按:今广西)、日南(今越南)、辽东、乐浪(今朝鲜),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华夏周边的夷狄被同化,是以皮弁和《诗》《书》等典籍作为推行手段的。这种方式直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制定的藩国朝贡仪规定,外国君主或使节来朝,仍以赐皮弁等朝服的方式宣扬中华文化(《明史·舆服志三》)。可见这种制度实行之久远。
①⑥杨宽.冠礼新探[A].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C].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1103,1105.
②徐中舒.四川彭县蒙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J].文物,1982(2):17,18.
③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303.
④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69.
⑤(13)(14)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96,19.
⑦⑩(苏)海通著.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0,152.
⑧陶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A].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306.
⑨满都尓图,周锡银,佟德富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等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89.
(11)(1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15)(苏)A·П·马津.埃文克——鄂伦春人的萨满教[A].萨满文化研究(第二辑)[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6)李佳.生殖之祝祷,婚聘之信物——《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解疑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