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10-09金松兰张钰莹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双创

金松兰 张钰莹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年第Z1期,第2-3页。同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又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15期,第51-54页。基于此,双一流建设与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的培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各高校开始了双一流建设与双创人才的培育实践,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点,成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建设重点。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深入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思路,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紧抓“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培育时代发展急需的双创人才,提升竞争力,实现民族地区发展弯道超车。

一、“一流学科”建设与双创人才培育的耦合

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推进民族地区双创教育发展研究,第一要义就是要对“一流学科”建设与双创教育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融合点,从而进一步思考在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两者的耦合。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普及化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自我整合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学科发展体系构建。一流学科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能够预见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为长期持续的创新发展采取积极的自我改革。中国的“一流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985工程”与“211工程”都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其整体改革。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方案》,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部署,其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要建成一批世界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双一流”建设战略,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且开启了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各高校开始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培育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可见,“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各个高校要在自身特色基础上优化自身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培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对“一流学科”建设不同学者各有见解,如周光礼、武建鑫提出了“一流学科”的四个标准,即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3)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第65-73页。马陆亭认为“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4)马陆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62-68页。钟秉林认为一流学科是特色学科和主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培养出一流人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学科。(5)钟秉林:《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第12-19页。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一流大学必定拥有一流学科,只有一流学科才能成就一流大学”。(6)马廷奇:《一流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3-10页。一流学科是成就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也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某一或若干领域跻身“一流”行列的“捷径”,是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杠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双创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双创教育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创新创业文化,随着创新创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及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的增长,创新创业逐渐成为全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我国双创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创业计划大赛”被视为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起点,此后的20年间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直到201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文,“创新创业教育”正式替代“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板块。《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受众群体是全体学生,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为目的、缓解就业压力而施行的有效举措。基于此,笔者将双创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育、教导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的文化理念与教学实践高度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

开展双创教育、培育高质量双创人才的重要性主要有:首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中指出“双创”已经成为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其次,是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高校教育核心在于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当前,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在于创新人才的驱动,因此,培养双创人才成为高校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最后,是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两者的交融与双创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则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点。“一流学科”建设与高校双创人才培育的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双创人才培育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是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有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够为“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才有可能更好地服务社会”,(9)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江苏高教》2017年第2期,第7-10+15页。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新思路,促进“一流学科”更好发展。其次,“一流学科”建设为双创教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流学科”建设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起正向激励作用,为发展双创教育夯实师资力量。并且,对高校形成独立思考、尊重学术、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长期处于这种积极、正向文化氛围当中,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流学科”建设与高校双创人才培育的交融,也为民族地区高校提出在“一流学科”建设下必须对其双创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履行高校职责、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双创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推动民族地区发展。首先,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双创能力的提高作为人才能力培育的重要方面,双创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其次,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匮乏,但是却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如何高效开发民族地区资源,将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关键在人。民族地方高校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肩负着为民族地区输出人才的重任,发挥智库作用,在双创教育中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创业能力,开辟青年人才建设家乡的新路。其次,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尽管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始终与发达地区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高校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当前这种高质量人才突出表现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推动双创教育发展既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

总之,“一流学科”建设与双创人才培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这为在“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推进双创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变革,以双创为核心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建设,实现特色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现状与协同机制发展困境

自教育部开始双创教育试点与实践以来,我国双创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实验区及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成果。但是就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等原因,双创教育实践面临一些困境,其发展水平也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需要创新教育思路和模式、探索新路径。

(一)民族八省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与成功案例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相较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双创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是民族八省部分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仍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1月22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经遴选、推荐、专家审核,公布了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以北京大学为首的99所高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下简称“示范高校”)。其中,民族八省地区高校有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青海大学等14所。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7月24日又公布了第二批示范高校名单,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民族八省地区12所高校也成功进入了示范高校行列(详见表1)。

表1 民族八省示范高校名单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民族八省地区示范高校在双创教育改革方面各自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效突出的部分示范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已成为其他民族地区高校效仿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案例,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其中,首批示范高校中的广西大学在不断改革双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构建了“专创融合”的多层次双创课程体系,推进双创通识课程与专创融合课程的相互融合,力求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双创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以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与专业打下了基础。广西大学依托“一流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开设的“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成效显著,成为广西大学双创教育改革中最具特色的成果,为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如何结合“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做出了示范。首批示范高校中的内蒙古大学也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双创项目为抓手、实践平台为支撑、专业教师为指导、体制机制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双创教育实践模式,为内蒙古大学入选2017年“首批示范高校”、2018年“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位一体”双创教育实践模式的成功实践,在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内蒙古大学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地方同类高校双创育人事业中成为标兵。

第二批示范高校中的广西师范大学,把双创育人工作嵌入到“双一流”建设中,构建了“七跨”协同育人机制,即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校、跨校企、跨校地、跨境、跨国的双创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出民族地区高校乃至中国西部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升级版。同时,广西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国际文化教育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跨三融合”双创育人体系和“必修+选修+社会实践+网络+讲座”的“五位一体”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堂教学为重心,积极打造双创“金课”,紧密结合“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在所有双创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课堂上实施“链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相结合的“五步教学法”。基于双创“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五步教学法”,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双创能力。第二批示范高校中的宁夏大学也为了打造西部高校“双创”先行区,开始推行“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模式,构建了拥有3个综合示范基地、13个特色产业基地、20个分布式站点的产教结合体系。(10)刘拓拓:《宁夏大学“产教结合”打造西部高校“双创”先行区》,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71225/t20171225_524075423.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共建了宁夏光伏农业研究院、宁夏大学中青宁大瓜菜研究所、宁夏大学普泉节水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产业研究机构,加强了校企合作,同时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多元化教育”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宁夏大学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基地,构建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办学、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在西部高校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双创人才提供了新的方案。除此之外,民族八省地区其他高校的双创教育经验和成果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详见表2)

表2 民族八省部分示范高校双创育人机制与教育体系

续表2 民族八省部分示范高校双创育人机制与教育体系

(二)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困境

1.双创师资力量薄弱,师生参与机制单一。高校双创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让产业进入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有足够产业经验的双创师资力量和足够的专产融合教学资源。缺乏优质的双创师资是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双师型”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都缺乏“双师型”双创教师资源,专职从事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大多由高校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兼任。双创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对于普通的专业教师来讲,把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兼职的双创教师来讲,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优质师资队伍作保障,各种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所消耗的时间更长,各种新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成功会受阻,专产融合、专创融合都无从谈起。现有教育资源供给方无法满足大学生和产业发展需求,必然导致供需失配,同时也会限制师生互动、校企互动,无法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产业空间转换式、仿真操作式、业务模拟式、人机互动式、情景还原式等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师生参与机制单一,专产融合也会名存实亡。

2.专产信息对接不对称,校企协同合作模式效率低。通过多年努力民族地区很多大学在双创育人方面积累了一些以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为基础的协同育人经验,在一些双创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和双创项目孵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双创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还是表露出很多问题,最为突出核心问题就是专产信息对接不对称,校企协同合作模式效率低。这也是民族地区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称问题,在价值认同、契约保障、资源整合、条件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形成专产协同机制,使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的双创育人协同机制本应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专业多元化和产业市场化有效对接,是双创育人机制构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产信息传导环节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校企合作模式僵化、校企协同合作模式效率低。

3.保障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力度不够。目前,民族地区很多高校双创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与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的融合,也采取了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但是从现有的实践看,产出效果不均等、不明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贵在质量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专项反馈机制等多项保障机制的跟踪推挤,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增加案例式、开发式成果积累。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些机制保障上的问题。首先,政府出台的相关的创新创业政策缺乏连贯性、欠缺优惠力度,设立的创业基金额度有限,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其次,社会、企业因利益因素影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浮于形式和表面,合作周期短,合作深度不足,大多数仅仅是为高校提供参观场所,或者是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宣讲人才,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创人才交互的目标。

三、民族地区高校完善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对策

针对上述困境,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节点,民族地区高校应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敢于革新,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自身高质量的发展。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式教育生态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1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年第30期,第45-48页。以“一流学科”为导向,不仅要建设一流的双创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更要打造以“一流学科+”为特色的双创育人学科体系。

1.加强对“双师型”双创教师的培育。雄厚的双创师资力量是决定民族地区高校双创育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点,加强“双师型”双创教师的培育,是短时间内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培育计划。民族地区高校应当积极推行“分层次、分批次”的校企培训制度、挂职锻炼制度、上岗实践制度等,选派部分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好的高校或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并且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教师进行双创能力的培养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教师双创的知识素养。其次,重视教师双创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深度合作并积极倡议教师参与到企业一线创新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做到双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最后,积极利用外部力量,从高校中引进高素质理论人才、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双创实干家,共同组建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形成开放式教育生态。在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创设开放式双创教育生态环境也同样对双创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以学生为本打破引企入校限制和门槛,调整资源整合配置制度,鼓励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能人不受学历、资历等限制走进高校课堂,和高校专业双创教师共同组建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创师资队伍。(12)孙永军、常树春、靳利军:《综合性大学专产协同育人机制问题研究》,《林区教学》2022年第5期,第38-41页。其次,打破工科、文科、商科等体系化建设障碍,建立多维度、多平台的“链型”培育模式,统筹校内外资源配置,拓展校企协作领域,解决双创育人供需两端适配问题,增强引企入校品牌效益为高校注入新的活力。

(二)以“一流学科”为导向,发展专产协同育人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层次不尽相同、区位和地理要素存在差异、所处的区域经济大环境各有差别,不考虑各高校的现实而盲目套用现成模式和机制必然会出现“排异反应”。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对自身发展境况进行综合分析,即在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以“一流学科”为导向,建设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双创学科体系,打造专产协同育人机制。

1.围绕国家战略决策,构建“一流学科+”双创学科体系。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抓好民族地区高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一流学科+”双创教育学科体系构建。首先,民族地区高校享有国家政策扶持,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3)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9df07167324c4a34bf6c44700fafa753.shtml。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设置要以政策优势为基础,推进双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计划。其次,明确“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双创育人目标,围绕“一流学科”优势和特色,大力扶持双创教育走出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之路,丰富大学生双创知识体系架构,通过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方法和研究视角的相互碰撞,加强大学生双创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一流学科+”为基础的双创学科体系构建。

2.依靠民族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发展专产协同育人机制。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可以成为双创教育发展的基石,在其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最优质资源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强创业园、孵化园、科技产业园、实验室、双创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保障科研成果、研究专利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成机制、产业开放机制、品牌建设和保护机制等,健全高校与企业之间专产协同育人相关的后续管理、评估、保障制度。除此之外,民族地区高校还需创新办学理念,及时调整双创人才培养方向,统筹学科建设规划,增强产业供给能力,促进专产协同机制特色化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协同教育生态环境的升级,使其更加适配信息化时代产业升级和需求。民族地区高校需以开放态度推进专产多元化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建设,适度调整专业与产业融合主干课程体系和协同机制落脚点,重点建设专产协同的主导学科以及课程体系。民族地区高校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等为切入点,积极调研和参考企业发展内在需求和市场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自身优势,强化供给对接能力,加强校企交流和合作。

(三)深入实施多元主体双创协同育人机制

实现双创教育更好发展需要双创教育的利益相关主体深层次的协调配合,即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高效协同、互动,高校要“打开校门”,民族地区高效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1.政府:领航、服务、监督。政府是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政府作为领航者,要对我国双创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进行谋划、布局,通过政策、法律对双创的目标方向、实施路径进行宏观布局,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政府作为服务者,要给予政策优惠、财政资金的支持,加强正向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作为监督者,要对双创教育成效进行评价监督,对不合法的创业行为予以制止,打造良好创业风气。

2.企业:合作、实践。企业对学生的双创教育起着直接企业融入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全程,对企业自身发展及高校双创教育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首先,为企业招揽人才,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创业的复杂性,也能够体验到创有所成的满足感。企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考虑毕业后投身企业建设,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生力量。其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场地,强化学生双创水平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依靠理论灌输就能够实现的,它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双创经验、提升双创素质。因此,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协同育人责任,“与高校、政府等形成中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技能培训、项目实践等资源,促进沟通交流”。(14)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第9-15页。

3.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近几年,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为双创教育发展带来机遇。推进双创育人平台建设是实现双创知识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以“互联网+”推动远程互动课堂可见,可以实现教师授课与远程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的高效互动,提升学生双创教育的感知力与体验性。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核心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平台,需要政府、企业及民族地区高校的各个部门从自身的能力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注意部门之间的统筹,形成合力。

四、结语

因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但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及各高校主动革新、积极求变,民族地区高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加速推进都对民族地区双创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通过提高双创师生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双创协同育人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不断培育高质量双创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人才。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一流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