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消除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偏见的多视阈探析

2022-10-09朱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分值种群跨文化

朱静

(重庆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16)

地球气候变暖加剧,新冠病毒肆虐,世界经济低迷,种族、民族冲突不断,对全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同在一个地球, 世界各国必须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文明冲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相互尊重,消除偏见,实现不同文化种族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团结共建地球村的重要保障。 “如何消除文化偏见、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理应成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研究者的关注问题。

1 文化偏见

1.1 什么是文化偏见

文化偏见是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文化持有的不公正、狭隘、片面、消极的刻板印象。带有偏见的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文化具有或多或少的敌意, 主要表现为对异文化持消极负面看法, 减少或者拒绝接触外群体文化,质疑外群体文化的优秀面,严重的甚至发表歧视言论,采取敌对行动[1]。 文化偏见并非源于于外群体文化的自身缺点, 而是由于偏见持有者自己的错误判断。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内群体成员缺乏全面、准确的外群体文化信息来源,在某些选择性报道影响下,很容易对异文化做出偏驳负面的判断,产生文化偏见。 文化偏见影响限制内群体成员进一步正确感知外群体文化,无法对异文化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框架[2]。文化偏见是跨文化交流有效开展的重要障碍。

1.2 对偏见和文化偏见的研究综述

偏见是一种隐性的心理认知倾向, 是认知主体在未获得全面、 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客体对象的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3]。 20 世纪20年代,偏见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目标成为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对象。研究视域从最初的纯心理学范畴逐步扩展到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管理学、旅游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如今甚至开始进入了医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综合研究领域,如医学心理学中偏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偏见伦理问题[4]。 我国在近10年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作为一种心理认知倾向,偏见很少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 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考虑要素在各种学术文章中被研究者提及。 笔者在知网源中文、 外文资源库仅搜索到3 万多篇以其为主题的学术文章,和动辄百万篇的其他主题相比,偏见属于较冷门话题。

作为冷门话题的分支,文化偏见鲜有人涉及,目前明确以文化偏见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仍然稀少,笔者在知网中文和外文库仅能搜索到79 篇文献(国外48 篇,国内31 篇)。 在相关研究中,文化偏见常与其上位词“偏见”相提并论。纵观相关文献(包括明确的文化偏见主题和实质上的文化偏见主题),其研究内容一为探讨文化偏见的特性和起源。例如:理解误差导致文化偏见[5];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原始动机导致文化偏见[6];文化差异和竞争性是导致偏见产生的直接因素; 跨文化传播权力的不平衡性是文化偏见的根源。另一个是消除文化偏见的策略。例如减少理解误差,理性对话,了解和批评偏见,培养谦逊美德,强调文化地位平等,用音乐艺术的美学共性去消除文化偏见。 各文献研究对象侧重文化偏见现象本身,对偏见持有者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的研究角度主要从语言学、心理学和传播学视域展开,从微观言语视角着手,研究方法则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文本分析。

2 多角度探索减少甚至消除文化偏见的途径

在全球化的当代, 语言学和跨文化交流研究者除了关注文化偏见的表现和起源, 还应多方寻求消除这一交流障碍、实现有效交流的策略。了解内群成员接触外圈文化时的心理路径, 分析偏见产生的环节和过程,方能实现对症下药。

2.1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文化交流和偏见转化心理演变路径

2.1.1 认知失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 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个体接触到新信息时,如果新认知与旧认知冲突,个体会产生心理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个体会使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如果认知失调感适度,个体会主动寻求更多相关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用新认知取代旧认知。如果认知失调感过强, 个体会产生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个体拒绝改变旧认知,反而否认、回避甚至诋毁引起冲突的新认知。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如何改变态度和偏见,是一次伟大的心理学革命。

2.1.2 认知失调理论下文化交流和偏见转化演变路径与关键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和文化偏见形成原因, 笔者绘制了内群成员接触外群文化时的心理演变路径(见图1)。 如图所示:文化内群成员由于片面接触外群文化,对客体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即偏见。当接触到新的外群文化信息, 若新信息与已有偏见不符,发生认知冲突,内群成员会产生心理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作为诱因,认知失调会激发两种不同的心理反应。 (1)心理调试A:当失调的不悦感强度适中时, 内群成员主动寻找更多信息以全面了解外群文化,改变甚至消除偏见,实现有效文化交流。 心理调试A 是一种正向心理反应。 (2)心理调试B:内群成员因为不适感过于强烈, 产生抵触情绪(确认误偏),拒绝接触与原认知冲突的异文化信息,否认甚至诋毁相关积极信息,导致偏见不减反而强化,跨文化交流失败。 心理调试B 是一种负向心理演变。

图1 文化偏见影响下跨文化交流心理演变路径

路径图让消除文化偏见的关键环节一目了然。(1)推动力:认知失调感。 在跨文化交流中,诱因(认知失调感)是整个心理演变的推动力量。文化信息提供方要保证全面真实的新信息源源输入, 不停触发动力(认知失调感),推动新旧认知转换发生。 (2)关键点:认知失调感强度。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是控制新旧认知冲突强度, 减轻偏见影响下个体接触异文化时的不悦感。 适度的认知失调反应会带来有效文化交流,强烈的认知失调反应反而强化偏见,导致无效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普及, 信息传递已经在理论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限制, 文化信息提供方可以保证全面真实的新信息源源不断输出。 但如何确保信息接收者的心理不适感不至于过分强烈则需进一步探索。

2.1.3 相似性原则启发下的消除文化偏见策略:“求同存异”

相似性原则是提高人际吸引力的心理定势。 其实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人以群分”的现象。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才用实验证实了相似性心理原则: 人们更倾向于喜欢跟自己有相似点的人。在文化偏见影响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外群文化可以借助相似的文化元素输入, 增加内群文化成员的好感,柔化真相与偏见的冲击强度,防止负向心理调适反应出现。保持正向心理调适反应,需要新旧认知不一样,需要外群文化与内群文化的相异处,“存异”是消除文化偏见的力量。 防止负向心理调适反应出现,需要培养内群成员的好感度,柔化新旧认知冲击不悦感,“求同”是消除文化偏见的保障。

2.2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探索“求同存异,消除文化偏见”的实施点

通过心理学分析,“求同存异” 方能控制认知失调反应强度, 推动文化偏见转化, 实现有效文化交流。 如何在不同文化群体交流中实现“求同”和“存异”? 这需要从跨文化交流视域着手。

2.2.1 霍夫斯泰德文化6 个维度理论

荷兰心理学家盖尔特·霍夫斯泰德 (Gert Jan Hofstede)将文化价值观划分为6 个维度,用百分制评分方式标示不同文化种群在6 个维度的差异。 霍氏文化6 个维度分别为:(1)权力距离:区分不同文化对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分值越高,该种群文化越认可财富或权力引起的社会差距。(2)不确定性规避: 区分不同文化对不确定事件或非常规威胁采取的态度。 分值越高, 该种群文化越认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对超出常规预测的新异事物更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3)个人主义:区分不同文化对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重视程度。分值越高,该种群文化越倾向于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 (4)男性化倾向:分值越高说明该种群文化男性化气质越高, 群文化更倾向于推崇竞争、成功,则男性占主导地位;反之则说明该种群文化更具女化性柔和气质, 文化宣扬谦虚、关爱他人、和谐,以及男女平等。 (5)长期取向:区分不同文化对延迟物质、情感、社会需求满足的接受程度。分值高的种群文化更倾向长期规划、为未来布局;分值低的种群文化更注重当前成效。 (6)享受维度: 区分不同文化对人类基本需求和享受生活的态度。分值高的文化更倾向顺应本心享受生活;分值低的群文化更强调艰苦奋斗承担责任。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内、外群间同纬度元素分值相差越大,突出该维度内容的文化交流引起的冲突感越强烈, 交流效果越差;分数差距越小,文化冲突越柔和,交流更显成效。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维度美国分值91,种群文化更推崇个人主义;中国为20,更重视集体主义。 在对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度研究中, 学者发现: 由于调查中的大多中国企业文化依然凸显集体主义特色,其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力并不理想。

此外, 在运用霍氏理论研究互联网传播力的过程中,意大利萨勒诺大学Ginevra Gravili 教授发现:世界不同种群对女性维度和享受维度的文化元素接受度最高, 这两个维度的外群文化信息容易获得群内成员的共鸣和喜爱,不会引起文化冲突及不适感。

2.2.2 文化6 维度理论下“求同存异”实施方法的探讨

在霍氏文化6 维度理论下,“求同” 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巧用文化共同喜爱点。女性维度和享受维度文化信息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都具有吸引力。 这两个维度的信息既能引起内群成员喜爱和共鸣,缓和文化冲突,又能向内群成员展示文化输出方的真实面貌。 女性维度文化倡导合作、谦逊、关爱弱小、注重生活品质;享受维度文化注重人类基本需求和生活快乐。 娱乐﹑艺术﹑旅游﹑购物﹑美食﹑宠物﹑家庭﹑育儿﹑教育﹑环保﹑运动等文化信息应该成为消除偏见、维系交流的柔性载体。 另一方面,“求同”是指同化交流手段。差距大的文化元素,需要进行跨文化适应性调整, 用受众群体内部常用交流手段展示差异性大的外群文化内容。 依然以中企在美国文化交流为例。 研究发现: 同样是向美国人民展示企业面貌, 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凸显企业个体独特性、员工个人成功经历的中资企业获得的接受度就高于依然保持国内集体主义传统、 突出员工团结奋斗大公无私的同行。

“存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种群文化,差异性是跨文化交流的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保证。 交流的目的不是同化,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展示独特性,增进相互了解,实现多文化共荣共存。各民族种群都应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全面展示本民族的价值体系、社会传统、文化特色、政治体制、信仰差异,消除交流中的各种阻碍,帮助其他种群成员真正读懂本民族文化。

3 结语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不同种群之间空间距离不断缩短,文化交流范围更广泛,交流渠道更加多样, 如今世界已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空间距离缩短,文化交流广泛便捷,并不意味着文化冲突、种群矛盾就相应减少。旧的观点和偏见依然存在,制造着矛盾和冲突,地球村依然争斗不断。如何消除旧的文化观点和偏见, 真正实现多种族文化和平共存、和谐共生,而非部分文化独大,还需要全世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探索,继续推进深化。

猜你喜欢

分值种群跨文化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