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制社区老年文化研究
——以甘肃平凉红峰社区为例

2022-10-09乔乙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养老居民老年人

乔乙洲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加速度增长趋势。而单位制社区居民构成大多是本单位职工,这其中很多是退休老职工,单位制社区从而普遍存在老年人口居多的现象。 21 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重视老年文化发展问题,积极参与主导老年文化事业的发展,以保证老年人良好的生活质量。

1 中国单位制社区研究背景及现状

单位制社区作为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单元,秉承于20 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建设。 高度集中的城市单位体制、过于急促的城市发展,导致以玉门油田、 红峰机械厂等大型工厂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单位制社区遍布中国各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位制社区也慢慢发生了变化,社区自身不断优化,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单位制社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单位制社区作为中国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发挥着基本单元的功能,也发挥着城市管理的功能,社区具有集中性的特点,而单位制社区更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虽然单位制社区的时代已经慢慢陨落, 但单位制社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难发现,它的“影子”仍然在我国城市社区中, 社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并没有被快速发展的大众文化所代替。

2 红峰社区背景

红峰社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西路229 号。 社区隶属平凉市西郊街道管辖,占地123.8亩,折合面积82453.4 m2,住宅楼32 幢,其中7 层以下住宅楼29 幢,10 层以上住宅楼3 幢,社区配套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

2.1 自然地理背景

红峰社区位于平凉城西, 气候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四季分明,宜居,适合老年人居住。

2.2 历史文化背景

1956年,红峰厂(原国营九二O 厂)成立,作为国家定点建设的大型二类军工企业, 因为职工人数较多,为满足厂内职工的生活需要,家属院以工厂为依托,成为厂内职工的生活居住场所。20 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家属院随着1986年的企业转型升级(半军工半民用),渐渐向现代化社区转变;2006年国营甘肃红峰机械厂正式破产,红峰家属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红峰社区,至此,社区逐渐脱离传统单位制社区的轨道, 向真正的现代化社区方向发展[1]。

3 红峰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3.1 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社区物质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社区的艺术雕像、标志性建筑、绿化环境等[4]。 红峰社区整合社区的场地资源,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除建设老年健身器材场地、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外,设立专门的门球场,供社区老年爱好者使用;建设流动图书阅览室, 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阅读场所;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主动与当地邮政部门联系,统一订购,为有需求的老年人订阅《健康报》《家庭医生》等报刊;社区老年居民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介将得到的养生小技巧、 生活小妙招等信息传递给身边的老年同伴,实现了社区优质信息资源共享。

同时,红峰社区本着“社区同心,共同建设”的宗旨,广泛采纳社区老年居民的文化建议,通过三天门社区、市政府等单位积极进行外联,联系市基金会、福利彩票赞助中心为红峰社区提供各种健身娱乐设施供社区老年人使用; 社区将不常利用的土地整合出来,修建绿化带,引进令人赏心悦目的花卉树木进行种植, 并将每种植物的介绍牌放在显眼位置供社区居民了解, 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文化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1.1 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红峰社区内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被称为“退休职工之家”,主要服务群体为社区的老年职工。 20 世纪中后期,单位为满足职工需求,在家属院南区建设集舞台与影院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馆供厂内职工使用。

随着单位制社区的没落,进入21 世纪后,为满足广大老年职工生活娱乐需求, 该场所进行了重新改造,将原有舞台改造成为羽毛球场,并将影院桌椅全部清理,社区统一购置了乒乓球台、桌球台、棋牌桌等供老年人使用。 改造后的活动中心建筑面积994.4 m2,一层内设置标准羽毛球场地2 块,乒乓球台4 张,扑克室、象棋室、麻将室、阅读室各一间,老年活动中心演变成为社区内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福利场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2 社区文化广场

社区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器材区域和广场舞专用区域,是老年人休闲文化的重要场所。红峰社区居民人数较多,退休老职工多,且不同程度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为方便社区居民尤其老年人锻炼身体,社区购买安装二联漫步机、双位大转轮、膝关节康复器等健身器材56 台,供社区居民使用。 社区管委会对健身广场区域严格管理,严格规定广场舞区域和时间,在方便广大老年群体的同时, 确保社区其他居民生活正常开展。

3.2 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建设

社区的文化建设离不开社区的人口、 家庭和组织关系。一方面,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因为时代、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杂糅”,以家庭为组成单元的单位制社区家庭人口数较多, 而现有的单位制社区已经“小型化”;另一方面,社区的平房被楼房代替,这进一步淡化了居民之间的关系, 社区的文化形式也由“集体性文化”向服务个体化方向发展,单位制社区文化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

红峰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建设是通过举办文娱活动展开的,社区居委会为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每年定时举办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活动,这其中,象棋比赛、乒乓球赛、太极拳健身活动更倾向于社区老年群体, 老年人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 这些活动反映出的是社区的一种精神面貌,这其中的老年人就像社区的“手”,更能表现出社区的“文化精神”、理念和文化追求,红峰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建设基本适应社区的老年人文化需求, 但缺少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动员,很多做得较好的城市社区引进专业的社工组织进驻,组织“社区老年人联谊会”,借助冬至、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组织进行包饺子、 猜灯谜等社区文化活动, 体现出的是“老有所乐”精神文化追求,以红峰社区为例的传统单位制社区缺乏的是活动形式的更新,而注入“新活力”的关键在于更新社区的文化形式,创新行为文化氛围和引进专业的、适合的文化组织者[3]。

3.3 社区养老模式建设

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6%, 中国正在以每年800 万老龄人口的数量迅速增长, 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不得不面临摆在眼前的各种问题,而因为老龄人口增多,养老模式也在发生“跳跃式”的转变,很多城市的老年人不止单单追求于居家养老, 他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传统的养老模式,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寻求更加合理的养老方式,衍生出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乡村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售房入院养老等21 种养老方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医养结合养老3 种方式[5]。

红峰社区属于单位制社区,地处西部地区,在养老模式上比较单一, 在养老发展方式上社区缺乏宣传教育,没有社工组织的进驻,加之受传统的养老文化思想影响, 社区大部分人的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红峰社区里身体较好的老年居民多数会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中来安度晚年,他们多数会依靠老伴儿和家属的照顾。

相比之下,红峰社区内身体不好的,因为缺乏合适的养老资源,加之思想上受到传统养老文化思想的影响,担心街坊邻居在背后说三道四,只能依靠儿女给予自己生活上的支持。而那些没儿没女的老人,很多还是死活不愿意到养老院和养老机构安度晚年,这更多地反映出了传统的养老文化思想带来的弊端。

新型的社区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可以消除传统居家养老方式的弊端, 笔者在上大学期间,有探访过兰州市西固区某社区,该社区有专门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且有社会工作机构长期驻扎,他们主要靠政府给予的项目资金开展工作; 作为社工,他们保持着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免费为社区的残障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采取的是公益维持性收费形式和无偿性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形式,社区的养老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因为红峰社区年代久、老年人思想根深蒂固、缺乏政府和社区“推陈出新”的支持,仍然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中故步自封, 很多老年人因为从思想上迈不过“机构养老”这道坎,并没有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从红峰社区发展现状上可以发现, 根深蒂固的养老思想文化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社区缺乏互动关系。 而丰富多彩的社区养老模式既是一种提高老年社区凝聚力的方法, 也是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安慰。 新式的养老文化宣传不到位、 缺乏组织者、 老年居民参与度较低导致了红峰社区养老方式严重滞后,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国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文化追求,弊端凸显。

4 单位制背景下红峰社区老年文化的特点

4.1 社区老年文化同质性强

单位制社区老年居民与单位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区老年人彼此共同话题较多,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同质性强,他们之间互相认识,资源共享。 在社区文化革新上, 可根据社区同类老人的共同特点策划符合社区老年居民的文化活动, 包括老年人娱乐活动、文化素养的培养等,便于社区的发展。

4.2 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滞后,急需创新发展

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思想上缺乏创新,社区老年人缺乏“幸福感”。根据红峰社区现状,可根据同类老人的文化需求有选择地配置适合本社区的文化配套设施与服务, 社区的文化建设将更加人性化。社区可以整合养老文化资源,根据本社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例如,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做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达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的目的;而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上,社区可以根据社区的现状向政府或基金会申请, 根据社区老年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提供合理的老年文化活动设施供社区老年居民使用,从而加快推进老年社区的文化建设。

5 单位制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展望

5.1 多种形式推进文化建设

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必须要与人口、 社区的大小相适应,能够满足各类群体基本生活需求[6]。 单位制社区老年文化的配套建设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未来发展中,单位制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必然会以“人性化”“智能化”为出发点,以现有的老年文化设施为基础,根据老年社区的特点,发展多种型文化娱乐,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体育健康3 个方面进行推进。

红峰社区的老年社区, 在未来通过推广普及日间托老所来推进社区文化发展是非常适合的, 因为单位制社区老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方式, 他们主要需求在于餐食、娱乐和精神文化上,设立在社区的日间托老所可为老人提供饭后棋牌、表演等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一方面,这有利于社区老年人的互动交流, 形成符合社区的老年文化;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足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娱乐文化服务,为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

日间托老所在单位制社区得到普及后, 可以逐渐升级转化为进驻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它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还可以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技能培养、应急救援、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医疗保健、体育康复、行为矫正、矛盾调解等其他服务, 不仅能让社区老年群体享受到物质服务, 还能享受到由专业社工带来的精神文化服务,真正让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乐”,在此时,老年社区的文化建设将处于成熟阶段。

单位制老年社区缺乏活力,带动老年居民文化生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必将带动养老文化产业的蓬勃向上发展,形成群体性效益,这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单位制社区的文化建设可以在其他商住小区发展模式中汲取“营养”,交流互鉴, 发展适合单位制社区的养老文化服务模式,必将会带动单位制社区养老事业的创新、进步。

5.2 形成“群体文化”,组建“共治”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互享

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同质性强的特点, 可以通过组建微信群等信息平台, 实现领导者、 社区管理团队、 居民委员会、 社区居民之间的实时互动(见图1),老年居民如有好的建议和需求,可随时进行沟通反映,逐步形成社区所特有的“群体性文化”,这将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人幸福感。

图1 共治平台组织关系图

6 结语

单位制社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笔者在查看相关文献时发现,很多的老单位制社区从单位制社区向现代化社区转型过程中都遇到了文化建设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效,而另一部分始终缺乏资源的链接配置,处于原地踏步阶段,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这一部分老旧社区的文化探索, 根据社区实质性的问题提供正确的引导与支持, 帮助社区改变的同时也进一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红峰社区作为老单位制社区, 是中国单位制社区改革大潮中具有共同性与独特性的社区, 存在老年文化建设与社区老年人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本文针对红峰社区的背景、红峰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单位制背景下红峰老年社区文化的特点、单位制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展望4 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剖析红峰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红峰社区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猜你喜欢

养老居民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石器时代的居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