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主播在新闻类Vlog中的创新表达方式研究

2022-10-09周凌梓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主播受众

◎周凌梓

(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宿迁 223800)

在“小屏”的表达中,Vlog(视频博客)在新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以其经济、快捷、年轻化等多重特点在主流媒体成为新闻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据短视频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用户规模为2.49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上升至3.68亿人,2021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预测达4.88亿人[1]。这种表达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Vlog的主角是Vlogger(微录主),在新闻类Vlog中这个角色一般由新闻主播或记者担任,一边是“大屏”传统新闻节目的守正,一边是“小屏”新媒体产品的创新,Vlog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

新闻类Vlog往往是第一人称、第一视角的新闻纪实,记录工作中的花絮、片段,使之成为新闻信息的“砖”,引受众来关注新闻信息本身这块“玉”,作为新闻事件的氛围感或补充剂,成为传统新闻的“周边”,为整体宣传锦上添花。

一、新闻类Vlog与传统新闻的差异化表达

(一)创作主体品牌化

对于传统新闻节目来说,品牌化往往指的是新闻栏目品牌,如《新闻联播》《第一时间》,而在Vlog中,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播者搭配,例如,央视的《康辉Vlog》、新华社的《张扬Vlog》、中国日报《小彭的Vlog》等。正式的新闻报道中很少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而在新闻类Vlog中,通常以“我”为中心进行叙事,这个“我”就是Vlog的品牌。《凌子Vlog》是宿迁市广电总台一档新媒体栏目,身为时政新闻主播的凌子具备“采、编、播”基本技能,通过个性化的记录方式,以阳光清新的形象、活泼幽默的表达将受众带入一个个新闻现场,从“试水”到成为日常的新闻宣传,涉及到主题报道、政策解读、重大会议活动、重要节点等,在防疫抗疫、复工复产期间打造了一批“有创意、有高度、有温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

这档新媒体产品在两年内生产了近50篇创意短视频,形成规模、造出声势。同时,在宿迁市广电总台新媒体客户端宿迁手机台的首页滚播区、新闻的贴片广告区进行投放,密集的宣传,使得原本在当地就有一定关注度的新闻主播知晓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也产生了品牌效应,一年内,已经获得市场关注,拥有了独家冠名品牌。而根据新闻事件命名的《进博Vlog》等产品,昙花一现,随着新闻事件的结束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创作语言日常化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播音员起到的是串场和衔接的作用。节目中的播报严肃、严谨、平实,神情不苟言笑,肢体语言单调,塑造理性、冷静、端庄的主播形象。在Vlog中,主播“放飞”自我,语言风格轻松生动,“网感”十足,摒弃套话,硬话软说,可适当带入方言,或根据主题需要模仿特定人群语言,用百姓熟悉的语言讲受众愿意听的话。

例如,宿迁当地的一条重大新闻:宿连航道正式开工建设,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新闻报道常规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及宏观层面的意义。凌子Vlog发布了一篇作品《凌子Vlog|体育老师不在,这节课讲的是宿迁的通江达海梦》,凌子模仿了数学老师的形象,模拟课堂讲解,进行板书、授课,例如,工程建成后所节约时间和里程,将之化解为数学中的应用题进行展示,同时穿插了被教师点名、学生举手表现等“经典桥段”,在诙谐幽默的轻松氛围中,将这项工程的细节信息进行传达。

受众对短视频类型的偏好。纵观“出圈”的Vlog作品不难看出,去掉仪式感、解构严肃化,日常化的人赋予了Vlog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创作定位平视角

“仰视角”或“俯视角”都是日常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受众大多认为,新闻主播高高在上,端坐演播室或是隐藏于话筒后,感情传递偏含蓄,如果主播的态度、情感无法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或是演播室设计、机位、收声不恰当,很容易让受众感受到被“俯视”,就会有拒人千里之外的观感。“在叙事学中,叙事情景指的就是叙事角度,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不同关系构成,相当于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2]叙事是新闻的本质和属性,这里的叙事角度就是受众所能感受到的与播者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决定了播者与受众双方处于什么样的叙事情景。

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Vlog主播身处的情景各异,展现的内容更丰富,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Vlog产品将幕后搬到台前,新华社记者张扬在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推出了《新华社小姐姐的Vlog|全国两会,我们第一次相约初夏》,短短三分钟,自拍的视角,展示了新华社两会采访中心和采访所用的设备以及她关注的相关问题,迅速出圈。虽然镜头没有像常规报道一样直接对准会场,而是通过朋友间分享才能看到的驻地的背景、记者的工作场景,向受众传递“最非同寻常的两会来了”这个信息。屏幕里的是一个鲜活的人,个性化极强的表达方式,造型日常、语势轻盈、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这就是平视角,与受众做朋友,有初次见面的青涩感,也有朋友间敞开心扉“分享”。

二、新闻主播在新闻类Vlog中的表达策略

Vlog产品的表达是否精彩,新闻主播转型成功与否,与正式新闻报道差异化能否达到?往往与主播践行“四力”的程度有关。脚力需要主播走出演播室,沉浸在各个新闻现场;眼力考验的是主播在场景中发掘交互机遇,制造立体的“多维感”;脑力考验主播在创作时对线性叙事的完整把控;笔力主张主播把新闻事件、所处场景进行充分联系,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文案。

(一)脚力带来“沉浸式”

在今年热搜的一波短视频产品当中,“沉浸式”拍摄掀起了一阵风潮,视频的主角通过对物体拍打、敲击、品尝,发出的声响与视觉呈现的效果来体现沉浸式。“沉浸式”的Vlog,顾名思义,人要在新闻现场,新闻主播不在现场的短视频不能称之为Vlog。以凌子Vlog为例,在一次宿迁为期两天的工业项目观摩当中,连发六条Vlog,从这六条的发布时间和内容变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凌子在现场对观摩全程的跟踪报道和近距离观察,通过表1可以看到发布的时间节点和主播足迹。

表1 凌子Vlog 在一次工业观摩中所推送的产品统计

按照既定的观摩顺序,以县区为单位划分,每个视频3—5分钟,将全市某一阶段工业项目的亮点和成绩通过主持人体验、问询、介绍的方式展现出来,凌子现场组腹稿、直接拍摄,在观摩行进途中,制作收集并剪辑,后方编辑准备图文,确保一个观摩县区结束,图文视频实时推出。既要实现有,又能达到好和快,这对新闻主播的现场组稿能力、对设备的掌握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今,一批批走进现场的主播,通过“铁脚板”走出越来越多生动的新闻产品。

(二)眼力寻找“多维感”

靠“脚力”迈出“沉浸式”的前提,用“眼力”去寻找可以交互的场景并加以设计,令受众的感知更加多元,“多维感”会带来更有深度的沉浸式观感。Vlog为什么好看?Vlog的主播为什么更受欢迎?在Vlog中,主播通常会展现自己在工作中最真实的状态,最自然的语态以及待人接物的模式,受众随着主播的情绪同伤感、同欢乐。而一些冠上Vlog名称,依然是常规出镜形式的短视频,主播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

在Vlog创作中,遵循一个原则:“能动的不静,能摸的不看,能尝的不闻。”进入拍摄场景,去发现身边一切可以与之交互的元素,可以是人、美食、标牌、天气等等。例如,与人相遇可以展现多维的个性,同事互相问候,对老人关怀备至,小朋友天真浪漫,与老朋友是相逢的喜悦;品尝美食,甜食让人快乐,辣食让人流连,美酒令人陶醉……“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3]与周边的环境充分交互,展现多元立体的场景,受众就会有更加多维的感知。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互动都必须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否则会成为无意义的“个人秀”,使得整个产品拖沓、冗长、失去兴奋点。

图1 凌子在观摩现场的体验式自拍记录

(三)脑力塑造“完整性”

“优秀的Vlog 作品往往主题明确,故事性强,有一定的叙事逻辑和线索,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表现力上也更自然随性。”[4]好的Vlog文案、拍摄与剪辑最好由主播个人来实现,这样创作者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更容易拍出个人属性极强的短视频。纵观不成熟的Vlog,会出现主播不知所云的表达,重点繁多就没有重点,语言拖沓就留不住受众。所以在拍摄时,主播的脑海中要有一根清晰的叙事逻辑线,上一个出镜与下一个出镜之间如何关联,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每一句话都只为内容服务。

叙事逻辑严密,情节设置环环相扣,用生活化的语言、朋友间热络的交谈,将严肃的公共性议题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了信息的传递。这样完整的叙事、不经意的表达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主播深厚的功力与深度的思考。

(四)笔力主张“创新性”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设计与包装才能吸引受众,对于主播而言,“笔力”并非特指写作,更多的指向备题及文案。Vlog可以是即兴的记录,但想留住受众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

1.了然于心,发掘细节

细节是对内容了然于心后发掘的差异,只有全面掌握情况,才能在众多的信息点中筛出亮点和细节。对所拍摄内容不了解,会出现处处都是重点,容易暴露无知一面;或是人云亦云,全程毫无兴奋点。2020年12月11日连镇高铁全线通车,凌子Vlog进行了体验式拍摄,《今天!凌子“翘班”去上海!有偶遇的没?》,介绍高铁开通的速度与便捷,提前做功课了解途经创多个“世界第一”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同步建成通车,在高铁车厢里带大家感受五峰山,在此阶段设计了情感的高潮桥段,激发受众的热情。

2.联系热点,设计桥段

一些Vlog选题因热点而生,尤其是区域性新闻媒体创作的产品,新闻事件不是每天发生,新闻热点本地化也是一种选题方向。如2021年网络热门“神马是快乐星球”等,都是本地化再创作的好题材。例如,宿迁市一座公园开园,《快乐星球》是当时抖音最热门的Bgm,凌子将歌曲改编作为开场推出了《凌子Vlog|“神马是酒都公园”?快来研究!》,Vlog可以大胆的尝试Rap、连麦、搞笑段子等方式。

3.围绕兴趣,设计文案

Vlog的文案与标题是区别于常规报道的,创意往往来自于主播在现场的感受,拍摄了全程的主播可拎出自己的兴趣点和心理感受,提取了其中的记忆点进行“互联网化”的创作。《凌子Vlog|“QQ弹弹 但不拉丝”这样的海绵城市你爱了吗?》《 凌子Vlog|上新啦~宿迁广电新入了一个“大宝贝儿”……》《凌子Vlog|已有上亿人参与的大项目,怎么能少了你!》,在凌子Vlog中,每一期的标题都极具网感,运用时下网络热门语言进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

三、新闻主播在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避免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用户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看到了各台新闻主播的另一面,并不适用于新闻类Vlog的创作中,无论多“软”的选题都不能撇开“新闻”属性,新闻主播应拥有底线思维,代表主流声音,展现“真、善、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应避免同质化带来的千篇一律,Vlog的拍摄如果落入俗套,没有创新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不进则退,不变不通。品牌化的Vlog也逃不开这个规律,一是保持频繁的更新频次;二是回应网友的关切,可以在留言区或是下一期选题中与受众保持互动;三是设计固定的开场或口头禅形成记忆点,不断地创新主体表达方式,增强品牌或个人与用户的黏性。

应避免过度关注主播而形成“个人秀”,这是新闻类Vlog产品与早期的Vlog产品的差异,它是“以人为媒”的媒介接触方式,人赋予作品生命力,但在新闻中,过度关注自身的形象或消费无聊日常,本末倒置淡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使之成为一场“个人秀”,就使得宣传成为无用功,极大地削弱了宣传效果。

四、结语

Vlog发挥着新闻的宣传作用,新闻主播就是这支队伍的“排头兵”,凭借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控场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还有群众基础等先天优势,摸索一条新的传播途径,让主流新闻“软着陆”,激活新闻报道“一池春水”。

猜你喜欢

主播受众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中国蓝主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