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形误字通例*
2022-10-08杨琳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
提 要 《金瓶梅词话》中字句错讹多如牛毛,尽管前修时贤已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然而离扫清字词障碍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校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校者对《词话》粗制滥造的印制过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都在表面规范的楷书刻本内考虑问题,不足以应对《词话》本文的复杂性。二是《词话》的语言是方言口语,考校者欠缺方言俗语方面的知识储备。校释《词话》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若一味从规整的楷书字着眼,往往歧路亡羊,难得真相。本文将《词话》形误字归纳为三种类型:(1)误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2)误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3)误识异体字造成的形误。由于古籍无不经历手写阶段,这三类讹误对校释其他古籍也有借鉴意义。
《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自1933 年影印行世以来,风靡海内外。然《词话》字句错讹多如牛毛,套用《红楼梦》“满纸荒唐言”的作者自谦,谓之“满纸讹谬言”则名副其实,令人难以卒读。尽管前修时贤已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然而现已取得的成果离扫清《词话》字词障碍尚有很大差距。造成校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刻本《词话》的底本是字迹潦草的手写本,出自粗识文字的底层百姓之手,类似于所谓“蒸锅铺”本(周绍良,1980)。其最初文本可能是从说书人那里听录来的,匆促潦草,后又经过辗转传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积累了众多的舛错。刻版时直接据此类抄本转录写样,而写样者文化水平也不高,造成不少新的识别错误,由此导致刻本《词话》讹误满纸。后世考校者对《词话》粗制滥造的刻印过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都在表面规范的楷书刻本内考虑问题,不足以应对《词话》本文的复杂性。二是《词话》的语言是方言口语,尤其是人物对白,几近口语实录,考校者欠缺方言俗语方面的知识储备。校释《词话》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若一味从规整的楷书字着眼,往往歧路亡羊,难得真相。下面将全书字形讹误归纳为三种类型,加以举例解证。由于古籍无不经历手写阶段,这三类讹误对校释其他古籍也有借鉴意义。
1.误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
两个字在规范的楷书中区别很大,难以发生讹误,但在行书草书(下文统称为手书)中却很近似,容易致误。校释古籍须考虑到其最初底本都是写本的情况。
1.1 换
那妇人早令迎儿把前门上了闩,后门也关了,却换些煮酒菜蔬入房里来,摆在卓子上。(1①指《词话》回数。下同。)
桌子上原本什么也没有,刚拿来的煮酒(已加热的酒)菜蔬说“换”,不通。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作“却搬些按酒果品菜蔬入武松房里来”,“换”应为“搬”之形误,手书“搬”作(元陆居仁),“换”作(明文征明),二者形近。“搬”谓端拿。
1.2 行鬼头儿/多咱路
俺大丫头兰香,我正使他做活儿,他想伏实。只不(个)他爹使他行鬼头儿,听人的话儿,你看他的走的那快。(20)
“行鬼头儿”主要有两种解释。
A.王利器(1988:140):“行鬼头儿,谓干不正当的事。”《汉语大词典》:“行鬼头,做不光明正大的事。”
B.白维国(2005:148):“鬼头儿,机灵狡猾的人。多为昵称。”白氏将句子断为:“只不他爹使他行,鬼头儿,听人的话儿,你看他的走的那快。”
“行鬼头”的说法典籍中未见其他用例,A 解缺乏依据。B 解“使他行”的说法很不自然,如此断句不可取。
《词话》中有“行鬼路”的说法,比喻走路悄无声息,行动偷偷摸摸。第七十三回:“你在那里来?猛可说出句话,倒吓我一跳,单爱行鬼路儿。你从多咱路在我背后?怎的没看见你进来脚步儿响?”第七十五回:“他单为行鬼路儿,脚上只穿毡底鞋,你可知听不见他脚步儿响。”窃谓“行鬼头”之“头”为“路”之形误。手书“头”作(明归庄),“路”作(明文征明),二者形近,故易致误。
上引第七十三回例“多咱路”之“路”,崇祯本改作“走”,梅节(2004:358)认为是“站”之误,均非,应为“头”之形误。王锳(2005:295):“头,又可表‘时’义,多缀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举例有唐韩惺《惜春》:“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宋杨万里《圩丁词》:“六七月头无滴雨,试登高处望圩田。”《词话》第七十二回:“又相李瓶儿来头,教你哄了。”此谓又像李瓶儿来的时候。“多咱头”谓什么时候。
1.3 绿
花月仪容惜羽翰,平生良友凤和鸾。绿门财禄堪依倚,莫把凡禽一样看。(29)
“绿”崇祯本改作“朱”,臆改无理。此诗出自宋陈抟秘传、明袁忠彻订正《神相全编》卷十《人像禽名类·孔雀形》:“其形面小而身大,性慢多敬,爱华饰,贪好美名。诗曰:面小身肥惜羽翰,平生良友凤和鸾。侯门禄食堪依倚,莫把凡禽一样看。”《词话》作者将此诗用于对李瓶儿的相面,李瓶儿并不“身肥”,故作者将“面小身肥”改为“花月仪容”。“绿”则为“侯”之形误。手书纟、亻形近,如“绿”作(宋黄庭坚),与“侯”形近。
1.4 家
吴典恩道:“不瞒老兄说,我家活人家,一文钱也没有。”(31)
“我家活人家”无论切分为“我家/活人/家”还是切分为“我/家活/人家”,均文意难通。魏子云(1984:299):“我家活人家,意为我家可以养活人的财物等。”毛德彪、朱俊亭(1990:275):“我家活人家,意为我家是刚刚能够存活的人家。”两种解释都跟原文难以对应。
1.5 空
自这条犀角带并鹤顶红,就是满京城拿着银子也寻不出来。不是面奖,说(就)是东京卫主老爷玉带金带空有,也没这条犀角带。(31)
“空有”文意未安,未见前人校释。“空”当是简体“尽”之形误。手书“尽”作(明文征明),与“空”形近。清烟水散人《后七国乐田演义》第四回:“惟有燕国的地土尚伐不尽。”“尽”清经国堂刻本作,很像“空”字。“玉带金带尽有”谓玉带金带应有尽有。
1.6 书
新近收拾大厅西厢房一间做书房,内安床几卓椅,屏帏笔砚琴书之类。书童儿晚夕只在床脚踏板书搭着铺睡。(31)
“床脚踏板书”不通。梅节(2004:148):“‘书’崇本作‘上’,与書(书)简体形近致误。”踏板窄小,其上不可搭铺睡觉,且此处搭铺妨碍床上人出入。王夕河(2012:172):“‘书’与‘处’同韵且音近,或可作‘处’的借音字,如此文意可通。”王说虽文意可通,但音借说仍有未安。今谓“书”当为简体“边”之形误。“书”手书作(晋王羲之)、(唐怀素),与“边”近似。
1.7 饮
狎客盗名求势利,狂奴乘饮弄奸欺。(34)
“乘饮”不通。白维国、卜键(1995:927):“‘饮’疑应作‘坎’。《周易·序卦》:‘坎者,陷也。’”“乘坎”未闻。“饮”应为“信”之形误,“乘信”谓凭借主子的信任。手书“信”作(晋王羲之)、(晋羊欣),“饮”作(明文征明)、(明祝允明),字形近似。《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所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1.8 的
于是作辞了何两峰,与道国先同到的,问了端的。(34)
“到的”之“的”崇祯本改作“家”,今人多从,臆改无理。“的”是否“邸”之音借?不大可能。邸一般指大户人家的豪华住宅,贫寒小民韩道国的家不可能称为邸。“的”当为“府”之形误。手书“府”作(明文征明),与“的”形近。府可指贫寒人家。第六十一回:“咱每人随意出些分资,休要费烦他丝毫,我这里整治停当,教小厮抬了他府上,我还助两个妓者,咱耍一日何如?”这里的“府”指西门庆的穷帮闲常时节的家。
1.9 相/边
只教他相房屋边连夜拆了。(34)
梅节(2004:162):“‘相’崇本作‘将’。‘边’字崇本无。词话原‘连’误‘边’,今本‘连’字疑据崇本校入。”王夕河(2012:192):“此‘相’字与‘厢’同音,此处当是‘厢’的借音字。‘厢房屋边’实指整座房屋。”二说均未切实。这里说的是刘百户因为私自用皇木盖房而被人告发,只拆除厢房屋边是不能免除刑责的,屋边为墙体,非砖即土坯,与皇木无涉。崇祯本改“相”为“将”可从。手书“将”作(晋王羲之)、(元赵孟),相作(宋赵构),二者形近易误。“边”异体作“”。明梅膺祚《字汇·辵部》:“,俗边字。”明张自烈《正字通·辵部》:“,俗边字。”“”与“通”形近,故为“通”之形误,义为全都。文意谓将房屋连夜都拆了。
1.10 与
留下金钗与表记。(35)
《汉语大词典》:“表记,信物,纪念品。”金钗即表记,“与”字不通。手书“与”作(晋王献之)、(敦研220),“为”作(晋王羲之),二者形近,故“与”为“为”之形误。文意谓留下金钗作为信物。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我把这香罗帕包着一只绣鞋儿,放在他怀中,以为表记。”
2.误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
手书在上下连书的情况下,转抄者有可能将一字误分为两半,从而造成讹误。这有三种情况:(1)一字的两半各自独立(如“地里小鬼”条),(2)一字的上半或下半与前后字的组件混合(如“吏田”条),(3)一字的上半或下半成为衍文(如“一”条)。
2.1 地里小鬼/地裏鬼/地头鬼
媒人婆地里小鬼,两头来回抹油嘴。一日走勾千千步,只是苦了两只腿。(37)
“地里小鬼”无人作解,盖以为其义易晓,其实不然。孙逊(2005:342)总释此诗云:“说亲的男女双方都能给媒婆好处,只是来回递话,两条腿受不了。小鬼,喻虽有神通但听人使唤的人。”“抹油嘴”不是得好处,而是油嘴滑舌,两头哄骗,极力促成婚事。至于何以将媒婆喻为“地里小鬼”,不好理解。
古有“地裏鬼”之说。《汉语大词典》:“地裏鬼,指熟悉地方情况、善于查访内情的人。”凡引三条书证。《西游记》第七十三回:“行者道:‘我是个地裏鬼,不管那里,自家都会访着。’”《西游记》第七十七回:“老魔慌了手脚,叫道:‘兄弟,不好了!那猴子真是个地裏鬼!那里请得个主人公来也!’”清佚名《天雨花》第十回:“原来你是个地裏鬼,从何处打听得这些详细。”媒婆“一日走勾千千步”,自然熟悉地方情况,喻为“地裏鬼”名副其实。因此,“地里小鬼”当为“地裏鬼”之误。“裏”俗字作“”(清佚名《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第六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邓散木),故误分为“里小”二字。“媒人婆地里小鬼”作为诗句,韵律不谐,“媒人婆,地裏鬼”则和谐上口。
然至此并未完全解惑。“地裏鬼”字面上是地中之鬼,地下之鬼。根据古人的宗教观念,神灵都住在天上,鬼怪都住在地下,如此,则“地里鬼”就是鬼,难道只要是鬼就一定熟悉地方情况吗?鬼跟人一样,也是各有职守。《汉语大词典》所引《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例,明世德堂刻本、明杨闽斋刻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李卓吾评本明刻本均作“地理鬼”,“地理鬼”是负责地理的鬼,所以熟悉地方情况。“地理鬼”的说法也见于后世方言。清金吴澜等《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一(光绪七年刻本):“熟悉道路曰地理鬼。《元曲选》马致远《青衫泪》曲有地头鬼语。”孙锦标《南通方言疏证》卷一《释地》(南通翰墨林书局,1913):“今俗以熟悉道路及地方之事者谓之地理鬼。”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1621):“地理鬼,熟悉道路及本地内情的人。”见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等方言。山西曲沃话中称熟悉地方情况的人为“地理仙”,与“地理鬼”类同。由此可知,该词的本字是“地理鬼”,写成“里、裏”等字属于音借。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是小子新娶的个小娘子,不知逃走到那里去了。一定有个地头鬼拐着他去,你们与我拿一拿!”《汉语大词典》:“地头鬼,当地的坏人。”这是随文释义。“地头”义为本地、当地(如“地头蛇”)。“地头鬼”即“地理鬼”,比喻熟悉内情的人。
崇祯本也作“地里小鬼”,表明崇祯本的底本就是传世的刻本《词话》。
2.2 吏田
原来知县县丞主簿吏田上下,多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9)
“吏田”不通,崇祯本改作“典史”。介休本校田为典,可从。手书“上”作(元鲜于枢)、(明祝允明),故“典上”连书时误认作“田上”。古有“吏典”一词。《汉语大词典》:“吏典,元、明、清府县的吏员。”王利器(1988:121):“吏典,即吏目、胥吏,掌管刑案的。”白维国(2005:235):“吏典,衙门中吏员的通称。”这些解释均欠准确。“吏典”一词早见于唐代。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七:“仙客本河湟一吏典耳,拔升清流,齿班常伯,此官邪也。”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一《洁己》:“役工匠造器用则不给衣食,勒吏轮具,以至灯烛樵薪责之吏典,似此者不一而足。”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小的做个吏典,是衙门里人,岂不知法度!”“吏典”是具体办事的官吏。典有主持、从事之义,故称具体办事的官吏为吏典。《词话》中“吏典”多次出现,都指下层办事的官吏。如第九回:“当该吏典在旁便道:‘都头,你在衙门里也晓得法律。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俱完,方可推问。你那哥哥尸首又没了,怎生问理!’”第十回:“只得朦胧取了供招,唤当该吏典并忤作甲、邻人等,押到狮子街。”第十回:“西门庆一面差心腹家人来旺儿馈送了知县一副金银酒器,五十两雪花银,上下吏典也使了许多钱,只要休轻勘了武二。”“当该吏典”指值班的官吏,亦即具体办事的官吏。“典史”则为官名。徐连达(2010:351):“典史,官名。元代设置,与县尉同是知县的属官,掌管收发公文。明清沿置。明代废除县尉,由主簿掌管缉捕;主簿出缺时,由典史兼管。”《词话》中的“吏典”泛指办事人员,并非官职,故改作“典史”文意不通。
2.3 庒
姐姐你好似古碌钱,身子小,眼儿大,无庒儿可取。(33)
“庒”即“庄”的俗字。第三十五回:“西门庆因问他庒子上收拾怎的样了。”“无庒儿可取”不知所云,而无人作解。疑庒为屑之讹误。《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鋊。”唐颜师古注:“如淳曰:‘钱一面有文,一面幕,幕为质。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臣瓒曰:‘许慎云:鋊,铜屑也。摩钱漫面以取其屑,更以铸钱。《西京黄图叙》曰民摩钱取屑是也。’”“屑”俗字作。《龙龛手镜·尸部》①“《龙弇手镜》”简称“《龙弇》”。下同。:“(俗)屑(正)。”明章黼撰、吴道长重订《重订直音篇·尸部》:“屑,先结切,碎也,洁也。,同上。”“儿”异体作“”。“”连书,下之“月”易与头混合,而则被误认作庒。因古碌钱“身子小,眼儿大”,很难从上面刮磨出铜屑,故云“无屑儿可取”。又“无屑儿可取”谐音“无些儿可取”,谓姐姐的人品一无可取。
2.4 律爷
西门庆道:“就订在初九爷旦日那个日子罢。”徒弟道:“此日又是天诞。《玉匣记》上我请‘律爷交庆,五福骈臻’,修斋建醮甚好。”(39)
霍松林(1988:269):“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尊称。《唐六典》:‘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故小道士尊称师父为‘律爷’。”毛德彪、朱俊亭(1990:339):“律爷,佛、道教徒弟对师父的尊称。律,法度,戒律。”白维国、卜键(1995:1063):“律爷交庆,当指建醮日和天诞日在同一天,是双重吉庆。律:律令,以令役使鬼神。此指建醮。爷:犹老天爷,指上文说的爷诞日。”
“《玉匣记》上我请‘律爷交庆,五福骈臻’”文意不通。梅节(2004:181):“《玉匣记》为民间择日宜忌书,相传为许真君授。‘我请’崇本以下各本同。‘我请’应为‘就讲’之形误。‘我’‘就’形近常混。”此说可从。“律爷交庆,五福骈臻”应该是《玉匣记》中的话,“律爷”不可能指小道士的师父,释为师父也无依据。白、卜之解也很牵强。
2.5 一
(1)不知怎的一脚滑下来,还亏了孟三姐一手扶住我,不然一吊下来了。(40)
(2)众人乘热一抢着吃了一顿。(61)
(3)抵当不过一会儿,把袈裟也当了,钟儿磬儿多典了,殿上一椽儿卖了。(57)
(4)八众尼僧直乱到一更一时分方才道场圆满,焚烧箱库散了。(68)
例(1)“一吊下来”难通。梅节(2004:189):“白卜‘了’上增‘怎’字。‘一’下脱‘直’字。”增补怎、直均未切实。手书中“灬”常简化作“一”,“鱼、鸟”就来自“魚、鳥”的手写简体。手书“然”作(晋王羲之),故“一”为之误分。吊,通“掉”。
例(2)“一抢”难通。王夕河(2012:375):“前一个‘一’字戴鸿森本、陶慕宁本、梅节本等皆径删去,恐非。此‘一’字并不误,‘一’也释作‘同’,见《广韵》。故‘一抢着’也即‘同抢着’的意思。”王说牵强。手书“热”作(晋王献之),“一”为之误分。
例(3)“一椽儿”之“一”崇祯本删除,后世多从。“一”为“上”字末笔的误分。
例(4)“一更一时分”难通。王夕河(2012:422):“第二个‘一’字故宫本墨改作‘天’,陶慕宁本也作‘天’,非;崇本径改为‘多’,戴鸿森本、梅节本从崇本改,恐也非。……‘一’字与‘有’同声且音近,此处当是‘有’的借音字。”诸校均无理可说。手书“时”作(晋王羲之)、(明文征明),“一”应为手书“时”字之误分。第一回:“何况为人终日在情色中做活计一节?”“一节”为手书(耶)字之误分,与此类似。
3.误识异体字造成的形误
甲乙两字若从常见的形体来看,区别明显,但因甲字或乙字另有异体,异体与另一字近似,因此造成讹误。若不知异体俗字,则不能校正讹误,或虽校正而令人无从取信。
“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的试验基地设在裕农公司沽源生产基地,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京津冀地区合作共建的首批专家工作站之一。该工作站旨在结合张家口坝上地区农业生产现状,以生菜等叶类蔬菜为重点,以规模化绿色生产为主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行水肥高效管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土壤修复等方面亟需的相关科技支撑,提升沽源蔬菜产业的竞争力,保障环京地区集约化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授牌仪式后,鲁西集团特种肥北方公司毕景龙总监做了关于液体肥使用及发展的相关学术报告,与参会人员就相关技术、资源在沽源地区规模化叶菜绿色生产的应用开展了深入地交流和讨论。
3.1 腿
你是人也,神也?端的吃了总律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了身躯?不然如何独自一个,天色渐晚,又没器械,打死这个伤人大虫?(1)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也作“狮子腿”,《词话》无疑抄自《水浒》。腿与胆子大小无关,文献中未见用吃了猛兽腿形容胆大的说法。文献中有吃了“狮子髓”表示大胆的说法。明陆采《明珠记》第十九出“:你吃了大虫心,白象胆,狮子髓,见俺托大,万福不道一声。”“腿”应为“髓”之讹误。“髓”异体作膸、。《玉篇·肉部》“:膸,相觜切。骨膸。本从骨。”《龙龛·肉部》“:膸(三俗),音髄。骨髓也。正从骨作。”明张自烈《正字通·肉部》“:膸,俗髓字。”膸与腿形体近似,尤其是,不识者容易误认作腿。《词话》第八十四回“:既做英雄,犯了溜骨腿三字不为好汉。”腿也是之形误,《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作“溜骨髓”。“溜骨髓”义为流失骨髓,指好色。
“胆倒包了身躯”谓胆反倒包裹了身躯,极言胆大。元佚名《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刘封好本事,上阵胆包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猢狲啊,别人胆大还是身包胆,你的胆大就是胆包身。”
3.2 时
因此张宅家下人个个都欢喜,在大户面时一力与他说方便。(1)
“时”崇祯本改作“前”,可从,然其理未明。“时”异体作“旹”。《大广益会玉篇·日部》:“旹,古文时。”明张自烈《正字通·日部》:“旹,古文时。”“前”异体作歬(《四声篇海·山部》)。旹形近,故致误。
3.3 什/任
那王婆老狗,什么利害怕人,你如何出得他手?(5)
捏出水儿来的一个小后生,任事儿不知道。(72)
“什么利害怕人”文义难通。崇祯本作“什么利害怕人的人”,盖因不解其意而做了修改,也难讲通。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与《词话》相同,未见校释。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作“恁么利害怕人”。“恁么”是那么、如此的意思。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把三岁孩童小觑我,便这等,敢恁么,难道他不寻思到此怎收罗?”“利害”犹言厉害,义为凶狠,“怕人”谓让人害怕。“恁么利害怕人”是说那么凶狠吓人,放进原文,十分通顺。“恁”异体作“”。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十六《寝韵》:“恁,《集韵》或书作。”明张自烈《正字通·心部》:“,同恁,省。”盖《水浒》有抄本作,传抄中讹误为什。《词话》作“什”因袭自《水浒传》。
“任事儿不知道”,张鸿魁(1999:38):“任,无论。”此解不通。白维国(2005:324):“任,无论什么。”“任”似无此义,“任何”才有此义。“恁”有“什么”义,可表虚指。第五十三回:“不知他有恁祸福纸(祇)脉,与他完一完再处。”第五十五回:“孩儿没恁孝顺爷爷,今日华诞,家里备的几件菲仪,聊表千里鹅毛之意。”“任”为“”之形误,“事”即什么事。
3.4 翫着
“翫着”各排印本皆无校释。“定睛看”是聚精会神认真察看,“翫着”则是漫不经心,二者表意矛盾。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作:“用五轮八宝萬着两点唇水眼定睛看时,何九叔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词话》转录自《水浒传》,因《水浒传》“萬着”不知所云,《词话》作者便改成了与“萬”同音的“翫”,可见“翫”是臆改的结果。贯华堂本《水浒传》改“萬”作“犯”,容与堂本《水浒传》今世排印本皆据此校改作“犯”,然而“犯”也难以讲通。
我们认为“萬着”是“左右”之误。“萬”古常作“万”,手书易与“左”相混。“左”误作“万”,“万”又被易为“萬”。梅节(2004:148):“当时俗书‘着’作‘’,如元至治全相三国志平话,‘着’均作‘’。”“”与“右”相似,故“右”被误认作“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九:“衙内用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则看了一看,喝声采。”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三:“两个媒人用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打一看时,只见屋山头堆垛着一便价十万贯小钱儿。”都说“左右两点”,可为明证。“神水”指眼睛,或作“瞳人”。《水浒传》作“唇水”,“唇”为“蜃”之形误,“蜃”则为“神”之音借。
《词话》第六十三回:“这韩先生用手揭起千秋旛,用五轮宝翫着两点神水打一观看,见李瓶儿勒着鸦青手帕,虽故久病,其颜色如生。”这是套用第六回的说法,“宝”前脱“八”。
3.5 着
那孟玉楼低着纳鞋没看见。(13)
崇祯本“着”下补“头”,后世排印本皆从之,未为切当。“着”应为“首”之形误。《元刊杂剧三十种》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三折“摆列一着园圈”,“着”作“”(“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误录作“自”);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玉揉着眼睛”,“着”作“”。它们均与“首”近似。《词话》中有“低首”的说法。第六十二回:“那西门庆听了,低首无语,满眼落泪。”
“着”的这种写法更像“自”字,所以“自”也讹误为“着”。第七十一回:“已有殿头官自(身)穿紫窄衫,腰系金厢带,步着金阶,口传圣敕。”“步着金阶”文意未安,应为“步自金阶”,谓从宫殿台阶走下来。
“着”“咱”也互误。第九十四回《四块金》曲:“前生想着,少欠下他相思债。”明张禄《词林摘艳》卷一“着”作“咱”,作“咱”是。第四十四回:“(小玉道)谁知他三不知就偷了他这定金子在手里。头里听见娘说爹使小厮买狼筋去了,吓的他要不的。在厨房问我狼筋是甚么,教俺每众人笑道:‘狼筋敢是狼身上的筋,若是那个偷了东西,不拿出来,把狼筋抽将起来,就缠在那人身上,抽攒的手脚儿都在一处。’他见咱想必慌了,到晚夕赶唱的出去,就要走的情。”梅节(2004:209):“‘咱’下崇本有‘说’字,非。上下文均作‘俺’,此不当作‘咱’。‘咱’应为‘听’简体之形讹。‘听’误‘咱’,以不通乙作‘见咱’。”王夕河(2012:250):“‘咱’字当是‘着’的借音字,……‘见着’当是‘见我说了这话’的省称。”二解未得。“咱”应为“着”之形误。“见”有听闻义。《汉语大词典》:“见,听说;听见;听到。”前蜀韦庄《村笛》:“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元王晔《桃花女》楔子:“我常常见彭大公说,他主人周介开着座卦铺。”《词话》第七十四回:“黄氏见说心慈愍,举口便诵金刚经。”《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见着”义为听了。
3.6 彩
围屏画石崇之锦帐,珠帘彩梅月之双清。(15)
“彩”崇祯本改作“繪”,未明其理。“繪”俗字作“絵”(见《宋元以来俗字谱·糸部》),“彩”异体作“綵”,“絵”“綵”形近,故误作“綵”,“綵”又改换为“彩”。
3.7 可
当初在蔡通判家房里和大婆作弊养汉,坏了事才打发出来,嫁了厨子满聪。见过一个汉子,他怎的不可舞手?有一拿小米数儿,甚么事儿不知道?(25)
后面几句话一般标点为:“见过一个汉子他(也)怎的?不可舞手,有一拿小米数儿,甚么事儿不知道?”解释则各呈胸臆。傅憎享(1993:292):“‘不可舞手’有可能:一是‘不可拳手’,舞、拳草书形近致误;词云:‘那堪屈指,试把花期数’;不可拳手之‘不可’即‘不堪’,‘拳手’即‘屈指’。二是舞与握音近,或是‘不可握手’,即虽说不够满把握之‘一把’,少说也有‘一拿’之多。仅为推断,不敢贸然指实。可见校书之艰难,由此又对崇祯本的删定者油然生出同情之心。”梅节(2004:121):“‘手’应为‘数(动词)’之音误。‘舞’应为‘计’。‘舞’俗简书与‘计’行书形近。”孙逊(2005:329):“舞手,拿手指示意数目。两手最多指示十个,而‘不可舞手’则超过十个,故‘有一拿小米数儿’。”王夕河(2012:141):“‘不可舞手’确,意谓不可抬起手来用手指数,也谓多之意,故有后面的‘有一拿小米数儿’一语。”如此解读,文意难通。“见过一个汉子他(也)怎的?”是反问句,意为没见过一个汉子,但下文说交往过的汉子有一把小米多,自相矛盾。各家对“不可舞手”的解释都很牵强。
窃谓句子当标点为如前所列。“可”当为“肎”(“肯”的异体)之形误。《词话》中使用“肎”字。第三十二回:“那日二爹怎的不肎深坐坐,老早就去了?”《汉语大词典》:“舞手,耍弄手段。”宋王安石《信州兴造记》:“施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续槁七·鄞县义役记》:“奸胥悍卒不得舞手其间,而民益忘为役之勤,其效可睹矣。”明王锡爵《王文肃公文集》卷十三《赫卫阳节推》:“仰惟莅政经年,生剽闻颇悉。然大要在用法不阿,则吏无敢舞手为奸者,此理官第一义。”“见过一个汉子,他怎的不肎舞手?”是说宋慧莲看见一个汉子,怎肯不使手段勾搭?正因见一个勾搭一个,故汉子“有一拿(把)小米数儿”。
鲁歌、马征(1992:197):“此处含意费解……是必有误,待查考。”
“有幾”崇祯本改为“齐眉”,梅节谓“有”为“唇”之讹损,“幾”为“朱”之音误,均不可取。窃谓“有”当是简体“启”之形误,“幾”原本当作“口”,误作“几”,“几”又替换为“幾”。“启口点汉署之香”谓开口散发着鸡舌香的芳香,“点”是含有一小点的意思。“朱唇点汉署之香”大意相同,“朱唇”指代嘴,不能理解为嘴唇,因为汉署之香不可能放在嘴唇上。
3.9 脸
没廉耻的货儿,你脸做个主了。(26)
后句不通,鲜见校释。唯梅节(2004:127)云:“你脸作个主了,崇本无‘个’字。古本改‘脸’为‘枉’:‘你枉做主子’。第三十五回:‘亦发脸作了主了。’揣文意,‘脸’疑误字,或有脱文。……‘脸’或为‘配’之误。今‘脸’上增‘有’字,‘了’改‘子’,意亦近是。”改“脸”为“枉、配”,均无理可说。“脸”上增“有”,亦不可取。此语又见于第三十五回:“贼没廉耻的货,亦发脸做了主了,想有些廉耻儿也怎的?”“脸”上也无“有”字。窃谓“脸”当是“”之形误。“脸”手书作(明解缙)、(清郑板桥),与“”形近,“”即“羞”之异体。《玉篇·肉部》:“,思流切。或羞字。”《集韵·尤韵》:“羞馐䐰,《说文》:‘进献也。一曰致滋味为羞。’或从肉从食。亦作䐰。羞,一曰耻也。”“羞做个主了”谓羞做个主子了。第三十五回“脸做了”之“了”为“个”之形误。
3.10 整
起来携素手,整云偏,月照纱厨人未眠。(27)
“偏”崇祯本作“鬟”,臆改,“偏”本字可通。问题在“整”字,惜无人校释。疑“整”为“鬓”之形误。“鬓”异体作“髩”。此曲本自元高明《琵琶记》第二十二出(明毛晋《六十种曲》):“起来携素手,鬂云乱,月照纱㡡人未眠。”明凌濛初《南音三籁》卷上录此曲作“髩”。“髩”“整”形近易误。“鬓云偏”为古代诗词中描写女子容貌的常用语。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二宋王镃《采莲曲》:“罗裙溅湿鬓云偏,揺落香风满画船。”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引宋俞国宝《风入松》词:“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鬂云偏。”元钟嗣成《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月殿婵娟,洛浦神仙,脸霞鲜,眉月偃,鬂云偏。”明田艺蘅《诗女史》卷十二元吴氏女诗:“青衣扶起鬂云偏,病里情怀最可怜。”
3.11 吓了影
往后吓了,影再不敢上妇人门缠提(扰)了。(38)
一般断句如上。梅节(2004:178):“‘再’上崇本有‘也’字,意补。‘影’上脱‘连’字。”学人大都“影”下补“也”。如此校改,语句生硬牵强,恐非是。古有“吓了魂”的说法,相当于说“吓掉了魂”。明郭勋《雍煕乐府》卷九明佚名《一枝花·子弟收心》:“鹌鹑粪,气球泥,吓了魂,如今怕染。”明佚名《月夜淫奔记》:“我这里胆颤心惊吓了魂,舌头儿偏觉钝。”句子应“往后吓了影”连读,“影”为“魂”之形误。“影”异体作“”。《集韵·梗韵》:“景影,于境切。物之阴影也。葛洪始作影。或书作。”明章黼撰、吴道长重订《重订直音篇·彡部》:“影,於丙切。形影。,同上。”“魂”手书作(明王守仁),与“”形近,故致误。
3.12 蹗
这马甚是会行,只好长(官)骑着每日蹗街道儿罢了,不可走远了他。(38)
梅节(2004:179):“‘蹗’张本改‘躧’。”认为“蹗”是“躧”的形误。二字尚有差距,此说未尽合理。
张鸿魁(1999:874):“蹗,溜,随意慢走。”此解不知所据,无从采信。
《汉语大词典》:“蹗,行走;奔跑。”《汉语大字典》:“蹗,行,行貌。”两部辞书都举《词话》上例,而且是唯一的书证。其依据是《集韵·屋韵》:“蹗,行貌。”“行貌”不是形容词就是副词,不可能是动词。“蹗”字典籍罕用。其异体作“䟿”。《玉篇·足部》:“蹗䟿,二同,力谷切。又力玉切。行貌。”典籍中奔忙义作“碌碌”。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拜辞了宋江哥哥,不辞惮碌碌波波,为兄弟忘生舍死,早救出地网天罗。”《词话》第五十七回:“百年若不千场醉,碌碌营营总是空。”《汉语大词典》:“碌碌波波,奔波忙碌。”“碌碌营营,辛苦烦忙。”成语有“碌碌无为”。“碌”的本字当为“䟿”。《淮南子·缪称》:“圣人为善,非以求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故人之忧喜,非为蹗蹗焉往生也。”《汉语大字典》:“蹗蹗,冀幸。”《汉语大词典》:“蹗蹗,奔忙貌。”应以《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是。所谓“行貌”即指奔忙貌。蹗既非动词,则“蹗街道”按本字理解行不通。
3.13 伤
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伤丧身。(48)
“伤丧身”未谐。梅节(2004:229):“‘伤’崇本作‘名’。《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此改未明其理。王夕河(2012:282):“此‘伤’字当是‘常’的借音字。”此说也未妥帖。根据对仗的特点及异文,崇本所改当是。手书“名”作(元鲜于枢)、(明饶介),与“衣”形近,故误作“衣”。转抄者因“衣”字不通,改为同音的“易”。“易”异体作“㑥”。《广雅·释诂三》:“㑥,轻也。”王念孙疏证:“㑥经传通作易。”明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小篆茂密而大篆简㑥。”“伤(傷)”即“㑥”之形误。《大戴礼记》卷十《文王官人》:“其貌直而不伤,其言正而不私。”王引之《经义述闻》第十三《大戴礼记·不伤》:“刘本改伤为侮,而孔从之。家大人曰:伤当为㑥,言其貌正直而不慢易也。……㑥与伤字形极相似,故知伤为㑥之讹,非侮之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侮,㑥也。㑥各本作伤,误。今正。锴曰:‘㑥,慢易字也。’锴作注时未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