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天诱其衷”新释*

2022-10-08马晓玥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吴语天心心意

马晓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提 要 《左传》中出现的“天诱其衷”一语中,“诱”有“致”义,“其”指代天,“衷”在古本中当作“中”,指“心”。“天诱其衷”即“天送诣天心”,可意译为“天降心意”。“以诱天衷”指的是“以招致天心”。“天诱其衷”与《国语·吴语》中“天舍其衷”“降天衷”的含义完全一致。

“天诱其衷”一语于《左传》中五见,其首见于僖公二十八年:

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

对于“天诱其衷”一语,杜预(1980:1826)所注语焉不详,仅注曰:“衷,中也。”又,《国语·吴语》中有“天舍其衷”,韦昭(1978:616)却注作:“衷,善也。”后世注家或本杜预,或从韦昭,又或基于两说而别有他解。“天诱其衷”的释义成为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各家观点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衷”表“善”义,“天诱其衷”指“天舍善,即上天发了善心”。刘文淇(1959:430):“《左传》云:‘天诱其衷’,说者皆以衷为善,书《疏》称旧说,当是左氏旧注。”祝中熹(1991)亦认为:“‘天诱其衷’的衷,可引申为善心或善意……‘天诱其衷’意为上天发了善心。”

第二,“衷”表“正”义,“天诱其衷”指“天为人导引正道,使得人事得中”。竹添光鸿(2008:1431):“善者荣,恶者辱,直者伸,曲者屈,人事之得中也。今天诱迪人,使得善恶曲直之中。”高本汉(1972:141):“‘天诱其衷’就是说:‘(对那些不忠贞的大臣们)天(现在)已经(引出=)揭示了他们的(天良=)正直之心(使他们知道忏悔)。’”马固钢(2001)亦有相似说法。

第三,“衷”指“心”。具体来说,一些学者认为“其衷”指“人心”。竹添光鸿(2008:616):“天开诱卫人之中心,卫人今同心盟神。”①竹添光鸿对“天诱其衷”里“衷”字的解释前后不尽相同,皆是随文释义。其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解“衷”为“心”,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则将“衷”意译为“人事之得中”“善恶曲直之中”“不偏指一国”等。鲁毅(1997):“故‘天诱其衷’乃言:上天开导了卫国人的心意。”顾伟、理雅各、林尧叟亦有类似观点(参高本汉,1972:139-141)。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其衷”指“天心”。杨伯峻(2016:512):“天诱其衷,当时习语……《吴语》云:‘天舍其衷,楚师败绩。’‘天舍其衷’即‘天诱其衷’,皆天心在我之意。”郑丹伦(2018):“‘诱’应解作‘引导、开导’……整体语义为‘天引发出天心’。”黄圣松(2019):“‘天诱其衷’之‘诱’本义为引导、开导,引申为彰显、显示,可解为上天彰显其心意。”

要言之,前人对“天诱其衷”的解释大多随文释义,所论虽丰,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具体到文字上,“衷”字的训诂是各家争论的焦点,诸说差异显著;对“诱”字的解释虽争议较小,但诸家将之释为“引诱、诱导”,于句意上不甚圆融。探其本源,愚以为“天诱其衷”在《左传》古本中应当写作“天诱其中”,不应从“衷”字的训诂出发去解释“天诱其衷”的本义。

首先,除了“天诱其衷”以外,《左传》《国语》里与天有关系的“衷”字,在出土文献里皆写为“中”。如《国语·吴语》有“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而清华简《越公其事》(李学勤主编,2017:119)中有:“天赐中于吴,右我先王。”此两处行文与表意几乎完全一致,传世文献里面的“衷”在清华简中却被写为“中”。《左传·哀公十一年》有“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上博简《吴命》(马承源主编,2008:309)中有“昔上天不中,降祸于我”。此又一“衷”在古本中被写为“中”的例证。此外,《吴命》(马承源主编,2008:314)中还有“天不其中”②《吴命》第五简中被整理者释读为“天不其中”的“不”字,在原图版中漫漶不清,原字下方有一横笔,与同版其他被隶定为“不”的字形有着明显不同。但根据前后文义,怀疑“天□其中”就是“天诱其中”或其他含义类似的词语。一语,这与《左传》中“天诱其衷”的格式完全一致,由此推测,《左传》里的“天诱其衷”可能原本写为“天诱其中”。

其次,通行本的《左传》经由汉人抄录,存在将“中”改写为“衷”的可能。“衷”字首次见于出土文献时,即与“中”字混杂使用。睡虎地四号墓出土的6号木牍(1976)云:“惊敢为问衷,母得毋恙也?”同墓的11 号木牍(1976)上则书:“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黄盛璋(1980)指出此两封家信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里面的“衷”“中”为一人,后世学者皆信从。这说明“衷”字的出现时间,应与战国末期相差不远。而在《左传》成书的战国中期前后,“衷”字可能还尚未出现。“衷”字在西汉简牍中,方逐渐多见,如在马王堆汉墓之《五十二病方》、张家山汉简之《脉书》等出土文献中皆有所出。如今通行的《左传》,是经汉人手笔转抄誊录得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受汉代文字使用习惯的影响,先秦古字亦会遭到改写。可能在誊写过程中,将“天诱其中”逐渐改写或统一整理为“天诱其衷”了。

(2)使用地质雷达技术,在测区物理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异常;但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测试效果不理想时,需要配合其他物探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传世文献里“中”与“衷”相通之例多见,说明后人以“衷”代“中”的可能性极大。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服之不衷”,《后汉书·光武纪》李注引“衷”作“中”;《左传·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两牡”,《说文·人部》引“衷”作“中”;《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周礼·家宗人》郑注引“衷”作“中”。又如,《书·吕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后汉书·梁统传》引“中”作“衷”。这些“中”与“衷”通行的语例皆说明在传抄过程中,人们常将“中”“衷”互相改写。综上,“天诱其衷”的最初样貌应是“天诱其中”。

汉人将“中”改写为“衷”为我们理解“天诱其衷”的本义提供了思路。

一方面,由“衷”字的训诂出发以解释“天诱其衷”的传统做法并不可取。无论是引用《广雅·释诂一》“衷,善也”、《广雅·东韵》“衷,正也”一类的字书论证“衷”的含义,还是找到“衷”与其他字的通假关系再进行训诂,“衷”与“中”并不能完全等同,对“天诱其中”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前人所释“天诱其衷”指“上天发了善心”或是“上天引导正道”,还需深入讨论。另一方面,汉人可能认为后出的“衷”字与“中”的含义相同,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方用“衷”字对“天诱其中”的“中”字进行了替换。《说文·丨部》:“中,内也。”《说文·衣部》:“衷,里䙝衣。”“中”与“衷”皆有“内”“里”义。显然,对于“天诱其衷”的解释,应从“中”字入手,从其本义“内”出发,其原始含义也就较为清晰了。

“天诱其中”里的“中”应指“心”,在文献中多有例证。《左传·隐公三年》中记载有“信不由中”,指诚信不是发自内心。清华简《芮良夫毖》(李学勤主编,2012:146)中有芮良夫说“吾中心念絓”,指的是芮良夫心中挂念。上博简《性情论》(马承源主编,2001:235)“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中”亦指内心,即德行由内心而发出。《史记·乐书》:“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张守节正义作“中犹心也”,即感情由内心而生出。清华简《心是谓中》(李学勤主编,2018:149)一篇更是清晰指明先秦时期“中”与“心”的关系,其开篇即言:“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也就是说,“心”就是“中”,“心”乃人之中心,“中”自然也可指代“心”,“中”与“心”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由此,“人中”可指“人心”,“天中”可指“天心”,情感与品德皆是由心而感、由心而发。“天诱其中”,指的就是“天诱其心”。

“天诱其中”的“诱”是“致”义,“其”是己称代词。诱,《说文》:“㕗,相訹呼也。从厶从羑。”段玉裁(1981:436)注:“今则诱行而㕗废矣。”《广雅·释诂》:“㕗,致也。”王念孙(1983:135)疏证:“㕗与诱同。”即古人认为诱、㕗乃异字,其含义相同,“诱(㕗)”有“致”义。《说文·夊部》:“致,送诣也。”“天诱其中”即“天致其中”,也就是“天送诣其心”。“致”与“至”通,“至”在甲骨、金文、简帛中基本都写为“”,如同箭头坠落地面之形。“天诱其中”即“天”将“天心”从天上送至人世,这一行为亦如同“天意”坠落、降下。因此,“天诱其衷”指的就是“天降下了天意”。

天会降下灾祸、洪福、命运,类似说法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极为多见。清华简《芮良夫毖》(李学勤主编,2012:145):“畏天之降灾。”上博简《性情论》(马承源主编,2001:222):“命自天降。”《左传·庄公十一年》:“孤实不敬,天降之灾。”《逸周书·克殷》:“上天降休。”这些都可以看作上天降下的心意、心愿。

将“天诱其衷”理解为“天致其中”,并据此以释《左传》相关文句,皆文通义顺:

(2)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3)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天诱其衷,致罚于楚。(《左传·定公四年》)

(5)天诱其衷,获嗣守封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在例(1)中,卫国大夫宁武子与卫人盟约时说,现在天降下了心意,让大家都放下成见而互相听从。例(2)中,晋侯遣吕相绝秦,谴责秦穆公曾与楚谋晋,但上天降下心意,让楚成王丧命,秦穆公无法称心如意。例(3)中,子产为郑国攻打陈国一事向晋国解释,称是天降下的心意,启发了郑国攻打陈国之心。例(4)中,吴国劝导随国不要隐匿楚王,言明是上天降下心意,使楚国受到惩罚。例(5)中,晋国报告周王说,正是天降下了心意,才使得蒯聩得以继承封地。由此验之,将“天诱其衷”解释为“天降下它的心意”可使各处上下文圆融。

此外,前文对“诱”及“衷”的解释也适用于《左传》中“以诱天衷”“以奖天衷”等与“天诱其衷”用法相近的词句:

(6)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7)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也。(《左传·定公四年》)

例(6)中的“以诱天衷”即“以致天中”,《说文》解“致”字为“送诣也”,段玉裁(1983:232)注作“引伸为召致之致”,正与此处相同。“以诱天衷”即“以招致天心”。这是卫国因君臣不和谐,而在神前宣誓,希望能够招引得到天心,即得到上天的帮助。例(7)中的“以奖天衷”,杜预注:“奖,成也。”“以奖天衷”即成全天心,顺应天意。

《国语·吴语》中亦有“以诱天衷”“以奖天衷”“天降衷于吴”“天舍其衷”“徼天之衷”等与“天诱其衷”相类的词例:

(8)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

(9)天舍其衷,楚师败绩……天舍其衷,齐师还。

(10)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例(8)中“天降衷”即“天降心”,指的是“天降下心意”。例(9)中的“天舍其衷”即“天予其心”,也指“天降下心意”。“舍”,予也。上博简《从政》(2002:216)“王舍人邦家土地”,清华简《尹诰》(2010:133)“舍之吉言”,其中的“舍”皆作“予”义。“天舍其衷”即“天予心意”,可意译为“天降心意”。例(10)中的“徼天之衷”,韦昭注曰:“徼,要也。”“徼天之衷”即向上天求取天心,即渴望得到天神的佑祝。这与《左传》中“以诱天衷”的含义一致。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天诱其衷”在古本里应作“天诱其中”,后世通行的“天诱其衷”乃传抄所致。“诱”有“致”义,“中”指“心”,“天诱其衷”指的是“天送至天心”。《左传》和《国语》中出现的“天诱其衷”“天舍其衷”“天降衷”等词句含义相同,皆可译为“天降心意”。“以诱天衷”与“徼天之衷”语义近似,皆指“求取天心”。“以奖天衷”则指“顺成天意”。“天诱其衷”及其相关语例,集中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天人关系”,即天会降下天意来左右人的命运,而人不仅要顺应天意,必要时也会主动求取天心,以此来保佑个人、家国事事昌顺。

猜你喜欢

吴语天心心意
季节的故事
华枝春满 天心月明——漫说梁志宏其人其诗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我的心意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