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分析

2022-10-04朱志勇韩东时李瑾皓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构词躺平语义

朱志勇,韩东时,李瑾皓

(云南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躺平”一词作为“泛亚青年群体”表达心理情感的心理符号,被人们在网络中广泛使用。在2021年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中心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中,“躺平”一词名列在目。通过搜索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新闻报纸等网络媒体发现,“躺平”的语义内涵和语义特征均已发生了改变,例如:

(1)看这进度是赶不上了,不赶了,躺平吧,躺平就是最好的。(微博.靑阳下.2022.01)

(2)被放大的“躺平”,不变的仍是奋斗!(光明网,2021.07.04)

(3)“躺平”,看着着实痛苦——无论生活风卷浪涌,我自躺倒不动,用一种“拒绝裹挟”的姿势进行对抗。(新京报,2021.05.24)

从上述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躺平”与其本义“使身体呈平倒状态”不同,已与“丧”“佛系”等网络热词的语义内涵相近,都表现出“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呈现出说话人、做事者的一种顺从心理。那么,“躺平”一词的语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拟从隐喻机制角度出发,对“躺平”的语义泛化途径和成因进行探析。

二、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构成人类思维和语言基础性机制,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谈吐。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研究阶段、语义研究阶段和认知角度或多学科交叉阶段[1](P2)。由此可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修辞格到认知范式的演变过程。

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 & Johnson,1980)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和语义转向了认知。该书基于体验哲学的观点,提出了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A类事物的特征来理解、感知、体验、投射B类事物,即用相对熟悉的A类事物来理解相对陌生或新出现的B类事物的语言心理行为。

隐喻不仅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用语,也丰富了网络语言系统。薛筌月(2020)以网络热词“黑”和“白”为例,论证了颜色词汇进行隐喻性表达后能让语言色彩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2]。章佳文(2020)认为“X在路上”结构新语义的产生是人们运用隐喻机制认识世界的结果[3]。此外,还有学者基于认知隐喻视角对“晒”“XX君”“吃瓜群众”“店小二”、网络称谓词“爸爸”等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发现隐喻不仅能为网络词汇增添新的义项,还能增强网络新词的搭配能力和汉语表现力。“躺平”一词隐喻性表达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语言学规律,但目前对其语义泛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尚不足深,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隐喻视角分析和讨论2021年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三、“躺平”的语义泛化过程

(一)“躺平”的原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躺”字被解释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平”字则被解释为“不倾斜、无起伏”。而“躺平”在汉语中则作为动补式的词组,以“平”来补充说明“躺”的状态,因此,“躺平”可从其字面义理解为“平躺着的状态”。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搜寻包含“躺平”这一词组的语料,共出现21条结果。在所有结果中,“躺平”均为词组并作为谓语被使用,如:

(4)父亲躺平了身子,想睡一会儿。(杨志军.《藏獒》)

(5)但是,那根腰带在我躺平以前便下了警告,它不允许我躺平……(老舍《猫城记》)

而自从2021年一篇引起社会热议的帖子《“躺平”即是正义》的出现,“躺平”的形式和意义逐渐发生改变。“躺平”作为“内卷”文化的解构,使得不少网友十分认同“躺平”所代表的“不再奋斗、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于是“躺平”一词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随着“躺平”这一词组在特定语境中愈发频繁的使用,人们逐渐缩短“躺”和“平”两个语素间的语法距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躺平”从词组固化为词,从之前表示“平躺着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转变使“躺平”一词的意义扩大,表示动作的语义特征减弱,行为态度义增强。

(二)“躺平”隐喻性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

语言演变的发展离不开语义泛化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作为语言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也体现语义泛化的特征。语义泛化指的是在隐喻、类推等的作用下,词语的基本义保持着相对稳定,但是新的语义语用空间不断扩展,纳入了更多的义项,指称对象和范围有着动态的发展变化特征。现在,“躺平”一词的原义在现实作用力和语言内部的作用下发生了语义流变,新的语义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并且产生了语义泛化。“躺平”在隐喻作用下语义的泛化表现出三个阶段,即以语义隐喻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语义抽象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和以语义混合为特征的第三阶段[4]。

1.以语义隐喻为特征的第一阶段

“躺平”语义泛化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语义隐喻。隐喻包含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源域相当于隐喻的本体,往往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感觉或事物,而目标域相当于隐喻的喻体,人们往往对此相对陌生、不太熟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源域理解目标域。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躺平”的认知是一种平躺着的状态,在对“躺平”进行隐喻映射的过程中,人们的这种平躺着的状态成了源域,目标域是在人们在面对难题表现出来一种不作为的精神表征状态,如:

(6)让“躺平”的新型“老干部”起而行之(中国青年网 2021.12.29)

(7)美国累积确诊病例超6000万,美式抗疫“躺平”为社会分裂映照(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10)

例(6)是指一些年龄不大、心态却在变老的中青年干部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的状态。例(7)是指美国在防治新冠疫情中摆出消极响应的态度。以上诸例中的“躺平”均在相应语境下表达出了施事者的不作为状态。

2.以语义抽象为特征的第二阶段

《“躺平”即是正义》一文在网络上的发表使“躺平”一词风靡网络,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微博话题、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体都纷纷对该文进行了转发与讨论,并对“躺平”一词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如:

(8)就“躺平”最初表达的心情而言,它不过是映射了一些人厌恶恶性竞争的心理。他们宁愿主动选择避开高强度竞争,缓解生活、工作压力。(《浙江日报》2021.6.3)

(9)“躺平”是指,面对日益“内卷”的社会环境,人们放低追求,减少欲望,不再追求功成名就,而是选择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红网2021.6.1)

与此同时,蕴藏在其后面的“躺平文化”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躺平”也从一个表示可感知的行为状态或心理态度发展成为概括一个青年群体的亚文化符号。相雅芳(2021)指出“躺平文化”成为了青年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压力过大而产生的一种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以消极的方式抵抗主流文化的行为[5]。

由上可知,无论是社会媒体对“躺平”的解读还是学者对“躺平文化”的探析,“躺平”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逐渐由语义程度较重的“不作为”抽象成为“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用来表示一种当遇到生活压力或者困难时,主动放弃、随波逐流的心态特征,或用以自嘲来缓解外在压力,用以自我调适”[6],此语义随着认知主体的使用扩散,成为了“躺平”的新语义。如:

(10)虽然不能选择躺平,但是无论如何也很难羡慕工作狂。(微博.馒头2046.2022.01)

(11)每天挺累,一直想好好休息躺平一下。(微博.Oliviayueyueyue.2022.01)

例(10)是该博主面对繁忙工作时的无奈态度,不能不做又不想过于辛苦。例(11)表明在繁重的工作和学习压力下,希望能以一种较为佛系的、低欲望的方式进行休整。此时的“躺平”标志着认知主体面对外界压力时的消极抵抗,无欲无求心态的外显。

3.以语义混合为特征的第三阶段

流行语生命力进入最蓬勃的阶段后便会产生语义混合,当人们遇到与之意义相近的表达时,会毫不犹豫不分对象地选择使用这一词语,这样必然致使该词语的意义为了指称更多的对象或事物而变得含混不清[4]。

“躺平”自2021年在网络中流行并进入人们的言语生活后,其新喻义超越了原义,成为了新的基本义。现在只要人们遇到压力感到无所适从时,总喜欢用“躺平”来表达,以宣泄心中的愤懑或表以自嘲,这使得“躺平”一词的使用频率在网络中居高不下,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群。并且,由于使用群体不断增多,“躺平”对语境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词性色彩也处于变动状态,从而呈现出语义混合的特点。总体上看,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泛化后的“躺平”喻义包含“休息、停止劳动、放松”“不作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无欲无求、低欲望”“抵抗竞争、沉沦、堕落”等丰富多彩的语义内容。如:

(12)8913.6万人次出游!端午假期你出门浪还是躺平3天?(中国青年网 2021.6.15)

(13)北师大校长寄语毕业生:“没有躺平等来的辉煌,只有奋斗拼来的精彩”(中国青年网 2021.6.28)

例(12)“躺平”主要指在家休息、放松,与出门游玩作对比。例(13)是大学校长希望毕业生们不要放弃奋斗,要参与竞争,要敢于竞争。

综上所述,从语义隐喻到语义抽象再到语义混合,“躺平”的意义逐渐泛化,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当新喻义成为其基本义,“躺平”正将更广阔的内容纳入其指称范畴。

四、“躺平”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Lakoff和Johnson(1987)认为概念系统的实质大都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7](P3),并将源域向目标域的带方向性的互动称作“映射”。

(一)“躺平”隐喻的跨域映射

当喻体和本体的某一方面满足“同一性”(或称“相似性”,即相同、相似、相应或相关),才会在源域与目标域间成功建立联系,隐喻才可能实现。 “躺平”得以实现隐喻映射的原因就在于其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

表1 “躺平”隐喻映射过程中的源域和目标域

正是由于上述相似点,人们将表示平躺状态的“躺平”这一概念映射到诸多领域,从而增加了“躺平”的语义内容。“躺平”的本义是“平躺着的状态”,Lakoff的“方位隐喻”认为“严重的疾病强迫我们的身体躺下来。死的时候,身体就是完全躺倒的。”[7](P13)在汉语中,“站”“走”或“跑”往往代表着准备前进或正在前行,而“坐”与“躺”便代表着休息与停滞,“躺”作为休息的意味则更为明显。因而在内卷的狂潮中,频频被提及的“躺平”便从一种表示休息放松的“平躺着的状态”映射到网络热词“躺平”的含义。

(二)“躺平”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

颜红菊(2008)指出:复合词的隐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构词隐喻,即隐喻后的意义与复合词本身的结构及构词语素相关;其二是词义隐喻,即与复合词本身的结构和构词语素无关,而与整体词义有关。第一种属于构词法的范畴,第二种则属于词义演变[8]。张谊生(2000)指出“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9]当“躺平”通过隐喻使词义不断泛化后,产生的隐喻义逐渐成为其常用的含义,即基本义。而后通过与多种名词性成分的组合,又产生了新义,构成大量复合词。这便是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当表示“躺卧”的“躺”与表示“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的“平”组合成义,又经过隐喻后生成新义,形成了新的构词语素,其组词功能也愈强。

图1中,A代表“躺”的意义,B代表“平”的意义,C’代表“躺平”的原义,C代表“躺平”隐喻义。

图1 “躺平”词义隐喻流变示意图

图2中,A’代表“躺平”原义,A代表“躺平”隐喻义,B代表与其搭配的诸多语素义。A与B共同构成复合语义C,如“躺平学”“躺平主义”“躺平族”等。

图2 “躺平”构词隐喻流变示意图

在“躺平”隐喻泛化后,据其隐喻义组合成的多种构词形态也只有从隐喻的角度去理解,其意义组合才能成立。如“躺平学”用于代指一种放低欲望,无欲无求的生活哲学,旨在放下姿态、冷静思考并理性追求新事物,可以有效缓解压力,重新认识自己、省视自己。而随着“躺平主义”“躺平运动”“躺平族”“躺平式××”等一系列词语的出现,“躺平”也在新的构词形态中迎来基本义的进一步消解。正如前文所述,当“躺平”进入了以语义混合为特征的第三阶段,使用频率的增多会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忽略其语义已经过隐喻性泛化的实质。

(三)“躺平”语用功能的深化

在语用学的研究范畴中,语境是重要的一环,因为语境会对某一词语产生特定的影响。“躺平”一词在实现其交际功能的同时,感情色彩上多属中性或贬义,也因其出现在不同语境中,还具有描写与评价、自嘲与调侃等语用功能。

1.描写与评价

语言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词指称、表达事物或现象。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隐喻而来得到新义的“躺平”便是如此。用以表达“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心态,或是“抵抗竞争、沉沦、堕落”的选择,都在描写着某种客观现象。无论是“躺平即是正义”的主张,还是“无心工作,只想躺平”的内心叙事,对“躺平”这一现象与行为的描写在特定语境中都实现着自身的功能。而“认命可以,躺平不行”的评价,亦或是“‘躺平’可理解,但请一定站起来”的主流媒体对“躺平”的评价,都在指引着当代年轻人要正视“内卷”与“躺平”的社会现实,要积极奋斗,开创更好的未来。

2.自嘲与调侃

词义由概念意义和色彩意义构成。在使用词语时,其附着的色彩意义(情感色彩)也会得到相应表达。“躺平”隐喻着在充满“内卷”的竞争环境中作出“无欲无求、随遇而安”或“抵抗竞争、沉沦、堕落”的选择,因无力抗争或无法抗争而被迫屈服、不渴望成功,其背后蕴藏的是无力的向下的消极的情感色彩。虽取该层含义,但年轻人在日常交际中多用“躺平”表达无力改变现实的自嘲与调侃。这种无奈式“躺平”的情况是面对社会进步空间有限的口头抗争,而多数“想躺平”的人在自嘲与调侃后也会重新起来奋斗。

总体看来,“躺平”的语义经过隐喻性泛化后,从具体可感的行为状态转换为表示心理状态的含义。同时,在认知主体的多方影响下,“躺平”的构词功能日趋强大,用其表达叙述与描写、自嘲与调侃的语用功能也使该词在社会生活中高频使用。

五、结语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网络热词的出现也必然反映着某种社会现象。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青年一代摆脱了物质资料匮乏的困境,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也有了“躺平”的资本。同时,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中,更加严峻的“内卷”浪潮席卷而来,年轻一代由此产生的落差感、焦虑感与无助感催生了“躺平”这一生活态度。

从“平躺着的状态”变为“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躺平”在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作用下完成了隐喻的全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实现,“躺平”的语法单位及语用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或表示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下无欲无求的期许,或表达对自我无能为力的调侃。据此可知,认知隐喻学角度挖掘网络新词背后的形成机制,可以为我们探究其泛化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构词躺平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躺平 花香自来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