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偏好视角下特大型项目极端争议决策的演化博弈研究
2022-10-04洪开荣
谭 任,洪开荣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引 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为适应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遵循党中央的相关政策指示,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从高速发展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决策主体的博弈背景与内在核心驱动机制都将发生改变。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成为现今经济发展社会中所有博弈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现实情境中,特大型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巨大、施工周期漫长、涉及决策主体众多,其决策问题既包含项目关联主体的多维决策标准,也体现关联主体的多种行为偏好集合特征。在此前提下,对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策略选择与均衡价值都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项目价值评估的全新视角。在项目决策过程中,需要结合分析多元化的项目价值评判与多维度的项目决策者的行为偏好影响,对项目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提出博弈思考框架和理论模型推演。
特大型项目的极端争议决策问题研究,意指项目发展过程中由项目决策主体的信念策略互动所形成的极端策略支付结构与均衡结果分析。其中“极端”意指描述项目争议的特征,是决策主体的个体收益与心理阈值变化而导致的争议极端化;“争议”是此事件的决策结果与摩擦状态,是一种决策各方互不妥协而导致的非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情境中,项目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都极可能出现争议情景。极端争议决策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指极端争议状态下决策主体所做出的决策选择;其二,指由极端支付结构和极端均衡结构造成的极端争议策略过程与决策结果。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极端争议化解的有效路径与科学依据不能单纯倚赖经济利益高低这类单一维度的价值标准。决策主体的个体行为偏好、对项目价值的认知差异,以及个体价值观取向的异质性都有可能左右争议的结果。
纵观已有相关研究,学术界在项目评价指标和项目质量评判标准的理论框架方面,经历了从单一经济价值标准转变到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再到现今社会民众、市场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维协调发展。在研究全新时代背景前提下的项目极端争议演化路径时,博弈论作为决策学科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决策主体行为偏好的多维分析与逻辑推演至关重要。 Herbert Alexander Simon认为,高效合理的决策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和心理约束,因为决策者的行为偏好、有限认知是现实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Kreps指出,通过应用展开型博弈模型可以分析模拟具有竞争互动性的动态问题,博弈论的均衡分析技术可以集中研究博弈主体交互演化的动态特征与专有偏好信息。Myerson则主张博弈论分析框架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它研究“怎样以数学模型模拟理性决策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在相关研究中,时茜茜等的研究认为,博弈论与决策理论的结合,可作为研究特大型项目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冲突化解的有效定期分析工具。李迁等就特大工程决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规范项目决策主体行为与提升项目决策主体认知能力是特大工程决策治理的重要任务。林陵娜等结合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模型,在冲突视角上构建学习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工程项目团队在冲突情境下的演化发展规律。
盛昭瀚等认为,决策主体个人的道德、知识和经验在中国重大工程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制度设计等有效机制来规范决策主体行为。Wanous等的研究认为,在面对不同规模的工程项目时,可以通过引入效用函数模型来构建能够反映项目承包商的不同决策偏好与风险态度的数理模型。Martin Barnes在第十六届世界项目管理会议中提出观点:项目主体的人为因素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得到重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主体的行为问题会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Cicmil等在研究中发现,大型工程项目的决策结果明显受到决策主体的复杂性影响,在其有限的认知能力与信息不对等的环境背景下,会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Camerer在其研究中对决策主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选择做了着重分析。Milch等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个体偏好与群体选择过程中,决策者具有框架效应与过程损失等决策行为。Bendoly和Thomas等提出,在项目群体决策中,决策个体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乃至个人自信与自控能力都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Franklin等的研究将决策主体的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纳入了风险决策过程中。Baliga和Sjöström构建了针对博弈主体为极端争议者(extremist)的冲突博弈模型等。
综观已有研究,在现实情景下项目决策对公平、效率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的追求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多数研究都是以项目决策主体完全理性的传统博弈假设为前提,忽略了决策主体行为具有多维性与复杂性等特点。第二,现有博弈研究绝大部分是两两多次重复博弈,但现实中多数情况都是多主体多阶段的动态演化博弈情况。在高质量发展现实背景下,作为决策参与方的政府方、项目建设方与社会民众方的策略选择在项目争议博弈情景下缺一不可。第三,未充分考虑博弈三方决策过程中的多维偏好集合、心理阈值变化以及策略演进过程,忽略了现实中多维偏好对均衡价值与均衡结果的作用与影响。
鉴此,本文依照行为演化博弈的均衡逻辑,运用动态博弈演化推演方法,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提出博弈假设与模拟推演,构建多维偏好集合的极端争议决策演化博弈模型。在特大型项目的管理者、建设者与利益关联者之间,对其由于极端差异性的偏好集合互动所产生的复杂博弈演化,导致的实际表现特征各异的极端争议决策问题做出推演与判断,得出极端争议决策的均衡特征与其稳定性条件,以期为极端争议的化解提供合乎均衡逻辑的、更有效的分析模型与决策依据。
二、项目极端争议决策的多维偏好分析框架
基于现实情景,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决策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增长拓展为对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公平机制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需求。对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决策目标从以往的项目成功落成,演进为对项目技术的更高科技要求,以及项目的发展循环可持续性等复杂性需求。缺乏对主体多维偏好的剖析会导致无法估算其博弈决策过程中的极端支付结构与极端均衡结果的出现,故在博弈假设中加入多维偏好集合影响,能够合理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争议现象。经典博弈论认为,影响博弈参与方的多维偏好中,损失规避偏好与公平偏好属于参考依赖偏好理论中的主要偏好。在项目极端争议决策博弈过程中,关联主体的多维偏好分析主要遵从三个维度:一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偏好维度,二是自身损失是否最小化的损失规避偏好维度,三是其他关联主体的利益分配公平与否的公平偏好维度。
(一)自利偏好
传统博弈研究建立在主体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博弈主体在信念策略互动过程中,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目标。自利偏好是不必自验的基础性偏好,其效用函数的构建只考虑经济价值收益与成本支出。自利动机是个体行动的基础性动机,但单一动机并不能完整解释博弈主体的决策行为,常常需要在自利与其他行为偏好的集合框架下,才能正确判定主体的策略选择动机。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存在对经济利益的高标准要求。在特大型项目极端争议决策问题的博弈过程中,决策各方必然也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方对项目综合价值的判断除了对经济发展的利益追求外,还需要考虑项目是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有经济利益诉求的项目建设方(企业),自利偏好在博弈过程中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偏好。社会民众方对项目综合价值的考虑则略不同于其他主体,民众需求往往更加复杂、微观。如果单纯以自利偏好解释,社会民众只考虑项目收益对自身的利益分配,不会考虑其他综合价值。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判断中,人民的需求结构已然发生重大改变。社会民众对工程项目的判断与诉求除了体现在项目建设初期对涉及区域内居民的物质补偿之外,同样需要考虑项目在变迁前后的预估价值差异、项目建成后带来的经济发展效益或者是项目运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生态影响价值等。
(二)损失规避偏好
Thaler等提出的损失规避偏好理论,核心假设是博弈主体的损失对于行为偏好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所得的正面影响,且损失规避偏好对经济行为有一般性影响。研究表明,损失规避偏好会使人们潜意识地提高收益的概率并降低损失的概率。关联主体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表现出寻求损失最小化的行为偏好,并且对损失的在意程度高于对收益的在意程度。根据Kahneman等提出的经典禀赋效应理论与行为博弈实验发现,关联主体会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财产产生过高的价值估计和心理效用价值,且人们的损失规避偏好相对于趋利偏好更明显。在面临项目极端争议决策时,关联主体在相同的利益诉求下,最小化自我的利益损失是博弈基本行为逻辑。
项目极端争议决策问题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与不可预测风险。特大型工程项目是存在生命期漫长并且兼具国家民生发展战略使命的长久性基础工程。抵制与反对项目发展的策略选择会给项目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与社会影响。社会群众的抵触情绪与行为会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等损失,且处理中极有可能形成极端争议决策结果。对政府方而言,决策过程中面对项目发展阻碍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对于项目建设方而言,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阻碍与反抗,会导致经济效益、企业声誉等方面的损失。所以,当抵抗这些反抗者所付出的成本价值低于自身遭受的损失时,项目建设方极可能对反抗者妥协。对社会民众而言,当对自身收益的预期值大于实际获得的收益值时,民众会产生负向心理效用值,并且有可能采取行动阻碍项目发展。若遇上争议中政府方与项目建设方对项目决策呈现强硬态度,由于先验信念与后验判断的转变,社会民众的损失规避偏好更容易被触发。因此,当面临工程项目中征收补偿、环境改变等争议时,充分顾虑到民众的损失规避偏好,会对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推动作用。
(三)公平偏好
根据Rabin提出的公平偏好理论,博弈主体不仅会在乎自身既得效益的多少,同时会参考与博弈关联主体收益之间的相对值大小差异,并对主体收益差异产生心理效用值的改变。公平均衡既有社会偏好的均衡特征,也有群体偏好的均衡特征,公平偏好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偏好类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维度的公平性问题,容易诱发尖锐的社会矛盾。Rabin的公平偏好理论认为,人们更趋向于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损害那些曾经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将基于结果公平理论的Fehr理论模型引入三方的动态博弈策略分析中发现,根据模型设定支付收益的巨大差异会使对方产生愧疚的负效用,损失方则产生感觉不公的负效用。当自身收益与其他博弈主体收益差别巨大时,博弈主体的公平偏好被触发。在考虑项目决策复杂不确定环境背景的前提下,博弈主体认知偏好受公平因素变化而影响策略均衡的极端支付结构和极端均衡结果。
面对项目极端争议,政府方作为决策主导者具有不同维度的价值观念与利益诉求,其公平偏好并不单纯指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法的评判,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大局观念,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监督层面,维稳国家社会治安,促进和谐发展。所以,促进政府方的公平偏好其内生含义远比其他博弈方更为多维化。项目建设方包含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设计方、施工方、承包商等各方主体,主体行为偏好更为复杂。以往项目决策管理体系中,将其设定为“传统经济人”,即完全逐利且完全信息背景下的博弈主体。但现实情境下,项目建设方具有复杂多维偏好,其公平偏好会催动先验信念的形成、行为策略的转变以及收益价值的增减。在面临争议决策时,项目建设方的公平偏好将对下一阶段主体博弈的策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对于社会民众而言,公共环境、生态文明都是群体共享的,项目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带来的增益损失由社会民众方直接承担后果。例如项目建设单位征收房地产并对其开发利用以获取高额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内社会群众所获利益产生的巨大反差,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公平公正。当面对不公待遇与非合法合理的项目处理方案时,各主体公平偏好被触发。博弈各方不光针对自我利益大小有心理阈值边界,更对项目综合价值中的社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等具有不同的价值判别。
三、项目极端争议的博弈模型构建
(一)模型基本假设
基于有限理性前提与现实情景,特大型工程项目的极端争议决策需要多次重复博弈才能达到理想均衡结果。假设反复在博弈各主体阵营中随机抽取博弈主体进行策略互动,给出如下假设与模型构建前提:(1)项目关联博弈主体包括政府方、项目建设方及社会民众方。(2)博弈主体认知皆为有限理性前提。(3)博弈先行方对社会民众的先验信息假设代表社会民众选择“沉默接受”的概率,(1-)代表社会民众选择“反抗拒绝”的概率;另外,设置政府选择“支持”的概率为,选择“不支持”的概率为(1-);项目建设方选择“合法合理”开发建设项目的概率为,选择“违规寻租”开发建设项目的概率为(1-)。(4)博弈三方具有多种行为偏好共同作用于博弈演化过程。由此在经典博弈理论基础上,构建多维偏好博弈视角下极端争议决策的行为博弈模型(参数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博弈各方的模型参数设置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特大型项目极端争议决策博弈中,主体的行为演化路径是具有行为偏好异质性的多维信念策略互动,通过构建包含有自利偏好、损失规避偏好及公平偏好的偏好集合博弈模型,用以抽象概括特大型工程项目背景下的争议决策演进博弈情景。
1.自利偏好下的模型构建。在完全遵循自利偏好时,效用函数表达中只需考虑项目收益与成本。此时,在单纯自利偏好情况下,政府方效用函数表述为:+++,则其收益的效用函数值则表达为:-(+++)。项目建设方的价值函数表述为:+-。社会民众在自利偏好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其效用价值函数表达为:。
2.公平偏好下的博弈模型构建。借鉴经典模型公式中的公平偏好效用函数理论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特大型工程项目决策中主体公平偏好下的博弈模型。基于决策主体逐利的个体违规行为,导致政府方失职或者项目建设方发生寻租或其他违规谋私行为,最终会使得社会民众只能得到(0<<1)倍的收益。那么,将有项目建设方额外获取收益(1-),设其为非公平基数。政府方的公平因子为,其中∈(0,10),政府方因分配利益不均而产生的心理效用损失表达为:=(1-)。基于我国国情,若项目建设方选择违规谋取私利,则从社会民众方攫取的额外利益(1-)计入项目建设方自身收益,不计入政府方的收益值中。但政府方会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公平偏好带来的负效用,政府方的心理效用函数值变为:-----。
设项目建设方的公平因子∈(0,10),由心理效用价值偏差导致的心理效用值表示为:=(1-)。受公平偏好影响,项目建设方则因为违规寻租行为多获取(1-)的额外非法收益,于是项目建设方包含有公平偏好的效用函数模型变为:+(1-)+---。
遵循前文设置,社会民众因深感不公产生的心理效用损失为:=(1-)。其中∈(0,10)。当社会民众的公平偏好被触发,收益效用函数模型表达为:-。
3.损失规避偏好下的博弈模型构建。借鉴Shalev模型中对损失规避效用函数的描述与解析,有(>0)、(>0)分别为当民众表现出反抗与拒绝时给政府方与项目建设方带来的额外损失。民众选择反抗与拒绝项目开发运营时,设为此付出的成本为(≥0)。那么,此时政府支付效用函数模型表述为:++++。当项目所带来的增值受益大于成本支出时,基于寻利的基本行为博弈逻辑,政府会选择承受部分损失并做出妥协的决策,此时收益变为:-(++++)。相反,当增值收益小于成本支出时,由于民众受禀赋效应影响,政府与项目建设方需要提高补偿额度或额外给予补偿方案,此时,则存在政府为选择反抗的社会民众设置提高的补偿额度为:=(++++-)。其中,λ∈(0,10),代表政府收益的效用函数值。具体见式(1),其中,为政府对项目持支持态度下的效用函数模型。
(1)
同样,对项目建设方来说,当损失(>0)与自身所获收益相比较小时,项目建设方也会选择妥协与退让的决策而承担一部分损失,此时,项目建设方的收益变为:+--。对于项目建设方而言,特殊设置损失规避系数为∈(0,10),在+-<,且拥有政府优待政策与支持的情况下,项目建设方的补偿增值的基数表述为:=(--+)。
参考依赖效用函数模型,构建项目建设方的效用函数值见式(2),即政府对项目持有强硬支持态度下的项目建设方心理效用函数模型。
(2)
相同博弈逻辑在博弈主体之社会民众的效用函数支付值中,当增值受益大于成本支出时,即≥++++,此时,社会民众的收益仍为;当增值收益小于成本支出时,即<++++,社会民众的损失规避偏好被触发,其收益值需加上政府与项目建设方的补偿增值基数之和,即++。此时,无论政府是否强硬支持项目,只要民众对项目有拒绝与反抗的决策态度,并触发了损失规避偏好,都构建有模型如式(3)所示。
(3)
另外一种均衡情况为社会民众选择沉默接受的博弈策略。根据禀赋效应理论,关联主体具有会高估自己已有财产的预期价值的心理偏好。关联主体普遍表现出的行为偏好中接受意愿往往高于支付意愿,且此种行为偏好在公共产品上的体现较之私人产品更为显著。在特大型工程项目的极端争议决策博弈过程中,加入参数(>0) 为社会民众对区域内项目建设带给自身的个人收益的心理效用价值。当社会民众的得益大于或等于项目建设方所能给予的支付时,效用函数值不变;而当社会民众对项目的心理效用高于项目建设方所能给予的收益时,社会民众的心理会产生=(-)的心理效用损失,其中,∈(0,10)。所以,当民众存在禀赋效应时,构建模型:
(4)
4.偏好集合下特大型项目的极端争议决策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博弈三方各自的策略选项为:政府方具有先发优势,针对项目开发建设中的争议决策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支持”“不支持”两种策略选择;项目开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即项目建设方有“合法合理”“违规寻租”策略;社会民众是演化博弈中的后发者,对之前的博弈方选择的策略做出回应,可选策略为“沉默接受”“反抗拒绝”。此时出现八种均衡组合。但结合现实情景,特大型项目决策过程中,当没有得到政府支持时,其他关联主体将无法继续博弈。所以,极端争议决策过程中,如果博弈先行方政府方的策略选择为“不支持”,博弈三方的阶段性博弈就此终止,三方的收益均为零。此时,呈现的极端策略均衡结果可归纳为“零收益型极端争议均衡”(见图1,即八组策略组合最终演化为五种均衡结果)。
图1 多维偏好集合的极端争议决策演化博弈模型
根据设定,各方的心理效用价值用效用函数表达见表2所示的三方博弈支付矩阵。
表2 政府方、项目建设方、社会民众方三方博弈支付矩阵
政府方与项目建设方的损失规避偏好显现时,引起的均衡价值变化即具体支付矩阵见表3。
表3 博弈三方演化博弈主体收益值
(三)基于偏好集合的三方演化稳定策略
基于假设与模型分析,当有前提条件为:<++++、+-<,且<时,博弈三方的多维偏好被触发。博弈各方同时受到自利偏好、损失规避偏好及公平偏好的影响,博弈各方收益支付结构发生改变,据此求解多维偏好集合的极端争议决策演化博弈模型。
1.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求解。假设反复在三个博弈群体中随机选择一名个体进行配对的策略信念互动,那么,对博弈三方进行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如下:
(1)政府方的演化稳定策略求解。假设政府方选择“支持”时的期望收益为,政府方选择“不支持”时的期望收益为′,根据三方博弈模型有:
=+(1-)+(1-)+
(1-)(1-)
(5)
′=+(1-)+(1-)+
(1-)(1-)
(6)
则政府方的平均收益为:
(7)
根据演化博弈中的动态微分方程,则采取“支持”策略类型的政府方的比例动态变化速度可表示为如式(8)的复制动态方程。
(-)+(--+)+]
(8)
(--+)+]
(9)
此时,对式(9)中演化稳定点进行分类讨论:
(2)项目建设方的演化稳定策略求解。项目建设方选择“合法合理”时,复制动态方程如式(10)所示。
(--+)]
(10)
+)]
(11)
此时,对式(11)中演化稳定点进行分类讨论:
(3)社会民众方的演化稳定策略求解。社会民众方选择“沉默接受”时的复制动态方程如式(12)所示。
(-)]
(12)
(-)]
(13)
此时,对式(13)中演化稳定点进行分类讨论:
2.演化博弈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三方博弈关联主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可组合为如式(14)~(16)所示的三维动力系统。
(-)+(--+)+]
(14)
(--+)]
(15)
(-)]
(16)
为寻求均衡平衡点,令()=()=()=0,对于式(14)~(16)有八个局部平衡点,分别为(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利用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分析法,可以进一步求解得到式(14)~(16)的演化稳定状态,并求偏导以构造雅可比矩阵为:
表4 三维动力系统的均衡点及其特征值
表5 三维动力系统的演化稳定性条件
3.演化博弈稳定点的情景讨论。由表5可知,四个均衡点所对应的特征值均非正,存在均衡稳定条件下的演化稳定点。对应四种博弈策略组合,分别呈现出四种情景。
(1)情景一:当均衡点处于(1,0,0),主体策略为“支持”“违规寻租”“反抗拒绝”,呈现的情景是阻碍发展型极端争议决策。此时,具体稳定条件为:-(--+)<0,+--++<0,-+<0。此时的博弈三方中,后两方选择了互不妥协与完全对立的博弈策略,形成僵持局面,博弈三方均无法使局面进一步发展,大型工程项目至此被迫停摆,关联主体都无法获利。若满足上述条件,即形成演化稳定策略,经济发展被桎梏,争议发展成阻碍发展型极端争议。
(2)情景二:当均衡点处于(1,0,1) ,主体策略为“支持”“违规寻租”“沉默接受”,违规寻租型极端争议决策结果出现。具体稳定条件为:-(-----)<0,-((1-)--)<0,-(-+)<0。若满足条件,违规寻租型极端争议决策的发展形成将具有以下偏好特征:第一,政府方较低的公平偏好与监督成本。第二,项目建设方存在极端低的公平因子,且来自政府监管的惩罚力度也不足够。第三,社会民众的公平偏好非常低。违规寻租型极端争议决策成为演化后的稳定策略,会严重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与长治久安。
(3)情景三:当均衡点处于(1,1,0) ,主体策略为“支持”“合法合理”“反抗拒绝”,具体稳定性条件为:-(-----)<0,-(+--++)<0,且---++<0。形成反抗抵制型极端争议决策时,设置合理妥善的补偿方案或补偿金额及政府对社会民众中的机会主义者的惩罚机制是关键。博弈三方过高的损失偏好同样会诱发此类型极端争议的爆发。
(4)情景四:当均衡点处于(1,1,1),主体策略为“支持”“合理合法”“沉默接受”,若满足均衡条件,均衡出现最优稳定状态。最佳均衡点的稳定性条件为:第一,-[-(+++)]<0。表示政府方在支持项目策略选择时的收益比选择零收益的不支持要高。第二,(1-)--<0。若不等式成立,则代表项目建设方在社会民众选择“沉默接受”项目开发建设时,若选择“合法合理”策略的收益高于选择“违规寻租”策略的收益,且当项目建设方的公平偏好越高,均衡越容易达到平衡;政府方为违规寻租的项目建设方设置的惩罚力度越高,均衡也越稳定。第三,-(---++)<0。根据上文中的博弈设定,(-)++的心理效用价值代表的是,当社会民众方提出反对合法合理的项目开发与建设时,博弈三方为选择了反抗的社会民众设置提高的补偿总额度。当其效用价值越低时,演化博弈均衡越趋于稳定,即三方损失规避偏好总和越低时,此均衡越稳定。所以在最优策略组合中,政府方整体收益越高、项目建设方公平偏好越高以及三方损失规避偏好数值总和越低,该均衡越稳定。
从表5条件④可知,均衡中只有当博弈三方的策略行为都受到规制时,和谐的最优演化均衡才会发生。根据不等式的成立条件可以推演出演化博弈稳定和谐均衡点的形成路径,并且得出多维偏好影响下极端争议的化解路径。
四、项目极端争议的演化仿真分析
利用MATLAB 软件对最优策略均衡点(1,1,1)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为保障参数数值满足稳定性条件,在所构建的三维动力系统的参数约束范围内,设定参数赋值为=200,=30 ,=50,=20,=07,==60,=200,=10,=20,=80,=60,=30。如图2所示,为在图形中更明显地体现决策主体的行为偏好,将三方的损失规避偏好取值为===05 ,公平偏好取值为===10 。
图2 博弈三方最优策略稳定点数值仿真演化图
图2显示,博弈三方均以一定速率达到均衡稳定点(1,1,1)。从图形可以看出三方演化路径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演化速率的快慢体现的是多方主体在受到信念策略互动影响后,根据各自偏好的不同做出的反应。就演化速率而言,项目建设方的策略选择收敛于平稳的速度最快,政府方第二,而社会民众方最末,且演化过程相对较慢,进程较为平缓。可见,项目建设方在多种行为偏好与奖惩条件的共同约束下,会以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优策略选择。
其次,从演化收敛的幅度来看,项目建设方与政府方在演进过程中的积极性明显要高于社会民众方。社会民众虽然最终趋于和谐策略组合解,但是耗时比其他博弈方明显更长。对社会民众而言,特大型工程项目与自身生活环境、经济发展质量等息息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项目建设结果直接影响社会民众,所以主体决策选择非常慎重。且民众是由不同个体组成,差异性极高的行为偏好、利益诉求和决策能力都使得决策过程复杂且缓慢,故呈现出较为舒缓的演化路径。
最后,从三条演化路径组合形状来看博弈三方的交互关系:项目建设方与政府方的决策速度、决策态度及决策方向都更一致。在现实情境中,负责承建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方通常不是单一组织结构,普遍包含多个利益主体,也大多与政府方存在战略合作关系,故在利益分配和责任分配中双方联系紧密。
五、结论与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特大型项目争议决策过程中,考虑主体偏好集合作用一共存在四种极端争议均衡与一种最优策略组合。当政府方选择“不支持”,博弈结果为零收益型极端争议决策。在得到政府支持的演化均衡中有四种策略组合,若存在符合要求的稳定条件,四种决策结果都有出现的可能。其中,(1,0,0)为阻碍发展型极端争议决策、(1,0,1)为违规寻租型极端争议决策、(1,1,0)为反抗抵制型极端争议决策。只有当均衡点处于(1,1,1),三方策略为“支持”“合法合理”“沉默接受”时,才是最理想的均衡结果。研究均衡条件与博弈特征发现:当项目建设方的公平偏好越高,均衡越容易达到平衡;政府方设置的惩罚力度越大,均衡也越稳定;当博弈三方的损失规避偏好越低时,均衡越快达到稳定点。
结合理论模型推导和演化仿真模拟,分析特大型工程项目极端争议决策的主要博弈特征和演化路径发现,根据最优策略组合情景下的演化稳定均衡条件可知,演化稳定条件与各方的多维偏好集合、奖惩机制设定、主体先验信念和禀赋效应等紧密相连。而极端争议决策化解的策略选择,就是阻断极端差异化信念互动与极端差异化策略选择的行为演化路径。为此,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化解极端争议决策的相关建议:
1.决策主体极端行为认知与信念转变。要避免极端支付结构和极端均衡结果的产生,必须从各方行为偏好的疏导与规制入手,对关联主体多维信念认同与极端信念进行引导,使决策主体在争议决策过程中形成统一的公平避损信念判断。需要依托关联主体的公平互动信念认同与极端认知的转变,同时需要兼顾考虑公共政策调控能力、社会认同基础条件以及我国飞速发展的市场化解手段。
2.项目决策支持工具与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项目极端争议决策过程中,不完全信息背景、多元化的主体认知能力等会导致主体的心理阈值边界变化,直接影响策略价值与均衡结果。反映到现实情景中,则会造成主体间交流沟通受到桎梏,从而诱导各种争议的萌发。所以,项目决策过程中沟通工具的完善与支持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现实中,极端争议的形成都伴随着社会舆论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促进项目和谐有序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民生福祉的品质提升,规范的管理体制、严谨的审查机构以及通达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决策支持工具的不断完善,对各方主体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策略互动有重要助力。
3.项目多维价值创造与适度奖惩机制的设置。项目综合价值的增长有助于最佳均衡点的稳定,创造项目的多维价值对项目极端争议的化解有正向作用。项目决策过程中,除了追寻传统经济价值,其他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或企业多元化发展等维度的价值创造都需要得到不断发展与高度重视。合理奖惩机制的设定可以改变极端争议决策博弈中的极端支付结构,所以,在科学有效的适度奖惩机制监管下,项目主体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合理规范与制衡,能够有效监督各方行为,保障项目可持续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