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表现及规避策略探究

2022-10-03朱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闻伦理建设,是新闻媒体长远发展绕不开的内容。尤其是伴随新媒体应用不断更新迭代,如今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信息泛滥且难以甄别,新闻伦理建设更具必要性和指导性。文章以刘学州寻亲事件为例,分析相关报道中部分新闻媒体暴露出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并以此为由头,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典型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避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刘学州寻亲事件;新闻伦理失范;新特征;规避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93-03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变局之下,暴露出不少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新闻媒体要想实现长足发展,亟须探讨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做好新闻伦理建设。

本文分析刘学州寻亲事件相关报道中部分新闻媒体暴露出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从该事件看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新特征,探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规避新闻伦理失范提出策略建议,供行业参考。

一、新闻伦理概念

(一)新闻伦理的概念

“伦理”,是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何为“新闻伦理”?《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这样表述:“新闻伦理”是新闻传播机构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他们之间及其与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道德规范[1]。

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守住道德底线、遵循新闻伦理,必须以平等的身份与采访对象相处交流,并尊重采访对象的生命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二)新闻伦理的作用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编辑、出版等各环节中体现的道德意义是鲜明的,同时也体现着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社会教化的功用。因此,传播过程往往附带伦理行为。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新聞采编过程中往往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况,除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还要学习并积累新闻伦理理论知识。因为新闻伦理对新闻工作者具有示范、调节、教化等作用。

二、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表现及危害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时常能优先获取各种稀缺的信息源,同时受到受访单位和受访对象格外重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个别新闻工作者产生骄傲自大、自视过高的心理,加之疏于职业道德建设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导致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一)有偿新闻

记者为谋取金钱或其他利益,与采访对象达成某种交易,选择“被封口”或主观故意地偏离客观报道,以达成利益交换,成为既得利益者。

(二)新闻失实

信源单一,事实依据性稀缺;为追求流量和眼球,抢时间、抢速度,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夸大事实和细节;主观情绪占据主导,忘记身为舆论引导者的职责,误导舆论;选择性报道,偏颇一方,缺少多方发声。

(三)滥用采访权利,未充分尊重他人权利

未经同意的干扰行为或将镜头直面受害者家属;擅自发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照片、著作等。此外,隐性失实报道也属于未尊重他人权利的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四)立“高大全”人设,新闻报道中刻意“造神”

在采写人物报道时,忽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刻意将报道对象完美化、神化。

(五)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甚至政治错误

一些偏离常识或事实性的报道。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除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审核时不严谨、责任意识不强外,还与其知识、经验的欠缺密切相关。

上述失范行为会对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而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也会因这些失范行为导致公信力被削弱,社会形象受损,面临信任危机。

三、从刘学州寻亲事件看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新特征

如前文所述,新闻伦理建设是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要规避新闻失范行为,首先要厘清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一)刘学州寻亲事件中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发布寻亲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几天后,他通过网络平台找到自己的生父,DNA比对成功。2022年1月16日,他称父母将他的微信“拉黑”。至此,媒体开始广泛介入刘学州寻亲事件,舆论由此引爆。2022年1月24日,年仅15岁的刘学州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此之前他留下万字遗书,称自己被网暴。在刘学州寻亲事件中,媒体也被推上风口浪尖,遭遇网友口诛笔伐。

梳理相关报道资料发现,一些媒体存在不注重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单方信源、过度挖掘等一系列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1.涉及未成年人报道不够客观、审慎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客观、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客观,是指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时,应客观、公正、真实,避免添加主观色彩内容;审慎,是指在选题、采写、审校、刊发等一系列采编流程上,都应慎重考虑,预判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适度,是指不宜为了挖掘新闻事实,而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有一定的边界和尺度。

2.未保护好刘学州的个人隐私

互联网时代,持续追踪发稿是新闻媒体持续获得影响力的一种方式。针对刘学州寻亲一事,许多媒体都进行了跟踪式报道。然而,多数媒体在报道时既没有对刘学州进行化名处理,也没有对其面部等个人信息进行遮挡,让他的信息和隐私完全暴露在网友面前。

3.过分挖掘报道,引导舆论对立

刘学州寻亲事件引爆舆论是在其找到亲生父母后。此时,媒体海量涌入,跟进其与亲生父母联系的动态,并进行过度挖掘报道,如《刘学州多次要求亲生父母为其购房》《刘学州被生母“拉黑”》等。充斥着情绪对立、极端矛盾点的新闻标题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在吸引网友关注的同时,也让舆论充满了硝烟味,引发网民骂战。

4.信源单一,报道有失偏颇

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有图片、视频、语音,就可以实现快速发稿。同时,人们获取信息也更为便捷、快速。在刘学州寻亲事件中,部分媒体采用了当前最常见、最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形式。某报[2]在报道刘学州被生母“拉黑”时,就采用了短视频形式进行报道,但该报道将其生母单方面的发声置于视频开头,并且整个视频中都未涉及刘学州的回应。孤证、信源单一、无多方交叉信源相互印证核实,导致报道有失偏颇,进而引发网友热议。

5.未及时反思问题,反而推波助澜

舆论对立形成后,部分媒体仍未意识到问题,适时降低热度或适度进行正向引导,反而蹭热度继续跟进报道,甚至有媒体报道刘学州表示要起诉亲生父母的消息,《刘学州称不原谅父母,法庭见》《寻亲成功后再遭遗弃》《寻亲男孩将起诉亲生父母》等报道频频而出,这使刘学州遭遇更严重的网暴。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其他表现

刘学州寻亲事件暴露出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诸多现象,但这并非个例。新媒体时代,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以下几类。

1.争分夺秒复制粘贴社交平台上未经核实的信息

2021年,#“儿子牺牲六年后婆婆送儿媳出嫁”#相关话题被全国110家媒体陆续跟进转发,且几乎完全复制粘贴同一条网络视频。然而,该事件发布不久就被证实事实并非如此。当事人回应称,视频中的主人公是母女,而不是婆媳,不是婆婆送儿媳出嫁,而是母亲送女儿出嫁。上百家媒体争分夺秒抢时间推送,结果却闹出了笑话。

2.缺乏人文关怀,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和人格权

新媒体时代,视频、直播等的出现,让新闻表达形式越来越直观、丰富。然而,一些媒体在采访时滥用视频、直播,有意或无意地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和人格权,未充分尊重采访对象,带来负面影响。

3.新闻报道屡屡“翻车”,事实多次反转

互联网时代,新闻事件反转现象越来越普遍、常见。比如,“最美护士”从完美女神到护士身份造假的形象崩塌、四川小伙在南极开火锅店被证实为P图、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被证实并非大学生所为,等等。

4.追求流量,疯狂“打擦边球”

部分媒体为获得关注度和流量,在题材、标题、内文上大做文章,“打擦边球”,大肆报道低俗内容。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危害

1.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未经核实就转发的信息或仅有单方信源的报道,很容易营造二元对立的情绪和矛盾,对受众形成干扰,让社会更加焦虑和恐慌,不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2.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面临信任危机

如果新闻报道屡次反转、“翻车”,长此以往,在受众心目中就会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失去信任。信任流失往往还会影响新闻媒体的经营业务收入,甚至导致部分新闻工作者遭遇网暴。

3.给采访对象及其家人带来伤害

从刘学州寻亲事件相关报道来看,媒体的过分介入,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导致刘学州遭遇网暴的重要因素,给刘学州及其家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探因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客观原因决定了媒体主观上的一些变化,反之,主观原因又推动着客观现实。

第一,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社交媒体、网络大咖的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及传播新闻信息,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网络大咖。如今,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媒体甄别信息、求证事实的难度大大增加,客观上导致了新闻伦理失范行为。

第二,随着媒介形式和传播格局越来越复杂多样,媒体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部分媒体为了抢占一席之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仅有单方信源的情况下发稿,有的甚至不求证,直接复制粘贴爆料者发布的内容。

第三,传播方式朝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即受众更愿意看到他们想看到的內容,获取他们想获取的信息。在此情形下,部分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会预设新闻点,让新闻点朝着受众期望的方向发展,增设矛盾点、营造对立,满足受众的情绪价值。

第四,新闻机构或平台审核、把关不严。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稿件可以随时删除,导致很多把关者放松了警惕和敏感度。

五、新媒体时代如何规避新闻伦理失范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环境复杂,对社会舆论进行导向和梳理,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

那么,如何规避新闻伦理失范?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不唯稿分论、流量论,应制定更多元的考核机制,为采编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科学的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让其各展所长,生产出有质量、有深度、有传播度的稿件,发出主流媒体的好声音,而不是只看重流量。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媒体增强公信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对于新闻业务还是经营业务,都长远受益。

同时,新闻媒体应积极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规避策略,形成可供参照的理论和制度体系,以指导新闻采编实操。

此外,还应对采编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和业务指导参考,使其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机制和规律,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定期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如何确保在海量信息中不迷失,除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

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首先,要力求前往新闻第一现场,多方求证,多信源交叉印证新闻核心事实,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采写,尽可能多地呈现新闻细节,发出一线声音。其次,要笃定内心,做快时代的“慢行者”,“慢”不是落后,而是审慎有度,坦然应对变局,流量面前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流量只是一种激励方式,不要一味为了获取流量和完成考核,过度挖掘和报道离奇题材和细节,要回归新闻报道的主流。最后,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在新闻采访报道中与采访对象充分沟通,涉及敏感信息需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后再发表,并预判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保护好采访对象的隐私,同时还要做好采访音视频的留存。这对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工作留痕和自我保护。

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绝不是“文字裁缝”,而更应多学、多思、多虑。在记者进行采访前,编辑应提前介入沟通,与记者商讨并确定采访的主要角度和内容。在具体采访中,编辑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采访角度和内容做出改变和调整。当新闻稿件传回后,编辑应仔细梳理加工,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做“标题党”,拒绝低俗,不炒作。

后方签发稿件的“把关者”,作为新闻产品产出最终环节的“把关人”,更应保持高度警惕。对稿件既要细致入微的体察,更要有宏观层面的认识和把握,全面考虑新闻角度选取与价值导向,预判报道刊发后可能带来的多重舆论影响,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监督投诉机制和互动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和纠偏。目前,针对新媒体的监管还未形成专项,建议形成专项管理。此外,还可搭建受众与媒体沟通的粉丝群和报料群,了解受众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从而形成长久的互动机制。

六、结语

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传播速度以秒计,传播广度更是扩大至全球范围,给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而,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形成系统性研究,提供应对策略,让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有所依据和参考,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也应做好“自我把关人”,适时停下来做好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

[2] 新京报.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EB/OL].微信公众平台,https://mp.weixin.qq.com/s/2YTJf_pGz2UXCD2RyAMpsw,2022-01-19.

作者简介 朱婷,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在傩戏艺术中的应用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