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绣艺术的符号语义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

2022-10-02甘晓露湖南女子学院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苗绣湘西苗族

甘晓露 湖南女子学院

湘西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坚韧不拔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人民无奈地放弃了优渥的平原水乡,一路逶迤辗转至湘西腹地,这些顽强的山地移民凭借勤劳的双手在湘西山川中繁衍生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大自然馈赠了他们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以各种自然灾害对他们进行考验,由于无法对自然现象及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苗家人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比附宇宙万物,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同源”“万物依存”“万物互渗”,这种原始思维逐渐形成了苗族神秘的宗教信仰。由于苗族没有本族文字,先民们用神话故事、山歌、谚语、舞蹈、绘画、刺绣、扎染等形式言传身教地向子孙后代传递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伦理。其中,湘西苗绣是苗族妇女在其生活劳作中不断发展积淀的刺绣技艺,刺绣中的每一种植物或动物都有其独特的语义内涵,每一种图腾纹样都是不同部落氏族的象征符号,可以说湘西苗绣是湘西地区苗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历史更迭变迁的重要文化载体。

一、湘西苗绣的符号语义解读

(一)湘西苗绣的文化语义

湘西苗族主要分布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由于长期的迁徙和所处地理位置,湘西苗族刺绣的创作中呈现出多种文化的交融,其既受楚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刺绣的影响,又呈现出苗族神秘的苗巫文化。湘西苗绣古老的图腾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纹样,更记载了苗族先民对天地和宇宙万物的认知,其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和稳定性,并逐渐形成苗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如 “回纹”“万字纹”“阴阳鱼纹”“八卦图纹”“鸟衔鱼纹”等。湘西苗绣中的阴阳鱼纹体现了苗族先民的阴阳哲学世界观,古今上下对于阴阳八卦研究颇丰,苗族先民亦有其独特的见解及表现形式。阴阳鱼纹中两条鱼以旋涡状相互盘绕,呈现阴阳螺旋式运行态势,图中阳性一面有黑色鱼眼,属阳中有阴,阴性一面有白色鱼眼,属阴中有阳,湘西苗族人释义为“一家人”,意为子嗣繁衍,延绵不断。图案所蕴含的阴(正)阳(负)交变、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与上古伏羲女娲时期太极阴阳图的阴阳哲学观不谋而合。原始苗人除了从楚汉文化中汲取大量的养分,他们也有自己原始宗教与巫史传统。“天人感应,以像悟道”是苗族传统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的重要特色。在基于巫教文化的湘西苗绣创作中,无论花草蝶鸟、山水树石都被湘西苗族人赋予了其新的象征意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某种自然物,而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如鲤鱼跃龙门、麒麟送子、龟龙抢宝等为主题的图案。龟龙抢宝图中,龙是苗族人民的崇拜图腾之一,龟具有福寿绵长的寓意,湘西苗绣中将龟和龙两种物象互渗交融,创作出龙头龙身、龟躯龟壳的造型,造就了湘西苗绣独特的艺术品貌和神韵。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把人比作符号的动物,他认为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建立起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很显然,湘西苗绣承载了湘西苗族人的思想活动及情感寄托,每一种图案纹饰都是苗族人民集体意识的产物,我们从这些文化符号中解读了苗族人民的宇宙观、生命观及世界观。

(二)湘西苗绣的图形语义

湘西苗绣产生于田野山间,传播于村寨部落,这种野生的生长方式造就了湘西苗绣无拘无束、意向横飞的艺术表达手法。湘西苗绣图案纹饰的主题和内容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和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湘西苗族刺绣中常见蝴蝶、姬宇鸟、龙、鱼、枫叶、石榴、花卉等纹饰,这些图案题材均来源于苗族的《苗族古歌》,这部创世神话构筑了苗族人民对宇宙诞生、物种起源、民族迁徙、古代社会制度及生产生活的普遍认知。在《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在鹡宇鸟的守护下孵化了12枚蛋,从而孕育出人类与自然万物。因此,苗族人敬奉蝴蝶是万物始祖,而鹡宇鸟则是苗族人民的守护神,在湘西苗绣中蝴蝶成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鹡宇鸟则蕴含庇佑的守护之意。这类图案多刺绣于妇女和孩童的服饰、被面、床单及门帘上,以求趋吉避凶、家族兴旺、子嗣延绵。此外,蝴蝶图案较多都与枫树造型结合,在苗语中湘西方言称之为“道米”,“道”是树的意思,“米”是指妈妈之意,苗族人认为蝴蝶妈妈由枫树芯飞出,因此枫树是孕育苗族人生命的本源。在苗绣作品中枫叶形态各异,有的排列成环状围绕蝴蝶,有的横断面的枫树芯上绣着象征多子的石榴或小人胚胎,这些图案纹饰映射了苗族人民对生殖的崇拜,表达了其强烈的生育愿景。从枫树生蝴蝶、蝴蝶孕育人类及各种生命,动人的苗族传说在古老的绣品上诉说着苗族人与自然万物相依相存的生命观,凝聚了苗族人民虔诚祝愿的图腾纹样成为一个个吉祥美满的艺术符号,传达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生活的憧憬。

(三)湘西苗绣的色彩语义

苗绣的创作始于自然万物,根植于大千世界,所刻画的美好都源于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敬仰和崇拜,浸润着万物同源的思想。自然是湘西苗族妇女最广博的灵感源泉,除了对万物形态的捕捉,大自然的色彩也淌入苗族人民的血液中,每一种颜色都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万物的歌颂。“先看颜色后看花”这是对湘西苗绣色彩上的总结,苗族人喜好在深色的底布上进行刺绣,如黑底、蓝底、褐底、红底,而图案花色则配色浓重奔放,在大面积主色调中镶嵌小面积的对比色,既保持画面的基调统一,又产生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湘西苗绣色彩配置主要以红黑对比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敷陈青、红、黄、黑、白五色及其间色。这种置色习惯与阴阳五行色彩观一脉相承,五行色彩系统主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南方主赤,代表火,有激情热烈之意;中央主黄,代表土,有平和安顺之意;西方主白,代表金,有素洁忧郁之意;北方主黑,代表水,有深沉宁静之意;东方主绿,代表木,有清新明快之意。湘西苗绣在一针一线中见证了苗族人的生命历程,从孩童呱呱坠地到生老病死,从婚嫁迎娶到佳节祭祀,苗绣都是不可或缺的见证者。绣品的颜色则根据使用场合及使用者年龄变化而变化,如孩童幼年时期绣品颜色以红色为主色调,辅以玫红、钴蓝、草绿、橙红等鲜艳的颜色,红色在五行色彩中代表火,有“阳气”旺盛、吉祥安康的象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纯度逐渐深沉下来,老年妇女则多以青色、黑色等颜色的底布来缝制绣品,黑色在五行色彩体系中象征着水,其代表着深远沉稳、宁静庄重之意。休谟说过:“美不代表对象中实有的东西,它只标志着对象与心理器官或功能之间某种协调或关系。”湘西苗绣设色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表现,多依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带着主观的情感对自然色进行提炼加工,湘西苗绣中色彩的表达是外界研究苗族人民宇宙观、生命观、世界观的一道门,它也是苗族人民表现其情感的一种象征符号。

二、湘西苗绣符号语义引入非遗衍生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路径

(一)设计元素主题方向与符号解析

湘西苗绣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依据使用对象及用途确定绣品的主题寓意,随后选择符合该寓意的图腾及纹饰元素进行组合完成苗绣的图案造型。笔者以湘西苗绣中母题图腾“龙”为例,表达庇佑的主题寓意。湘西苗族尚龙,祈望家道兴旺、风调雨顺,其具有较广泛的族群集体记忆性和象征性。苗族妇女常将龙图腾应用于服装、背裙、帐檐、门帘。龙图腾在湘西苗绣中的造型不局限于传统龙纹的形制,其具有重构性与互渗特征。如人头龙身、牛头龙身、龙头鱼尾、狗头龙身、花龙、狮头龙身、龙头龟背龙尾等,苗族人民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将龙图腾与其他物象融合于一体,衍生出各种新的生命形态。本设计以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题材作为创作背景,选取湘西苗绣中经典的“龙鱼”图案为设计主题,确立其子孙昌盛、庇佑安康、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进行系列文创产品“丝龙织漪”的设计与开发(如图1)。

图1 “丝龙织漪” 系列作品展示

(二)设计元素库构建

湘西苗绣的创作在确定主题和图腾后,绣娘们结合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将象征意义相同的物象元素通过苗绣来建立联系。湘西苗绣衍生产品可借助湘西苗绣的创作思维来实现,本设计作品将龙图腾与鱼纹进行形态互渗,以龙头鱼尾或龙头鱼身呈现鱼与龙两种物象的造型特征,并将鱼纹、水纹、花卉、庙宇等符合设计主题且具有多子多福、庇佑祈福寓意的纹饰进行设计元素整合,构建“丝龙织漪”系列设计元素库。

(三)设计元素的转译及重组

在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基于鱼跃龙门的设计主题方向,参考湘西苗族地区庙宇的形态,提炼庙宇飞檐的造型特点并结合流畅的建筑线条轮廓完成包饰造型设计。基于对设计主题的深入挖掘和“丝龙织漪”设计元素库的构建,依据包饰的结构造型、材质面料、工艺技法对产品纹饰设计综合考量,对设计元素库中鱼龙图腾、鱼纹、荷花、水纹等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变形,设计者结合产品载体的造型特点及装饰部位进行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且每个图案纹饰的设计都遵循湘西苗绣“图必有意,意现祥瑞”的造物思想,力求达到创新目的的同时不改变图案符号语义,通过产品传递完整而准确的文化内涵,实现湘西苗绣衍生品的创新更迭。

(四)产品设计输出及工艺创新

本系列产品大量运用湘西苗绣长短针、打籽绣、盘银绣及编织绣等针法进行图案纹饰刺绣。为了提高“非遗”创新力与降低文创产品的人工成本,在不改变纹饰造型的原则下,部分手绣工艺以手推绣技术或数码绣花技术替代。在包饰面辅料上大胆融入亚克力及滴胶工艺,将传统手工绣片与创新材质、工艺进行碰撞。在产品外观上达到虚与实的结合、繁与简的对比,呈现民族风情与现代审美兼顾的系列产品。

三、结语

湘西苗绣是苗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湘西苗绣非遗衍生产品既承载着苗族的历史,又打破了地域文化的边界,它肩负着传承苗绣传统工艺及弘扬苗族民族精神的责任。如今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作为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艺,湘西苗绣文创产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其传递的文化内核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导致湘西苗绣文创产品整体上面临文化、美学和伦理上的缺失,此类非遗衍生产品的异化和开发性破坏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本文面向湘西苗绣文创产品设计,将符号学研究引入设计学科,从探知湘西苗绣蕴含的符号语义出发,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湘西苗绣文创产品设计规律的方法,从根源挖掘湘西苗绣的民族文化精髓,为湘西苗绣衍生产品设计创新提供新方向,并将湘西苗绣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对接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为其他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振兴提供智库。

猜你喜欢

苗绣湘西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苗绣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