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茶杯造型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2022-10-02沈艺婷南京传媒学院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茶杯意蕴陶瓷

沈艺婷 南京传媒学院

茶杯是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的,其仅仅是一种可以盛装茶水,由手相握送入口唇边的陶瓷用品。茶道在唐朝兴起,这一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时尚,一直演化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走到今天。

人们总会把自己对于美的意识、情感注入眼前的审美对象之中。因而,茶杯已然成为除了具有实用品茶、工艺之美之外,更具有特殊文化情结与审美特征的心灵寄托之物;或者说,具有适宜的艺术特质的茶杯,已然成为茶人完成由外而内的一种文化活动的完美媒介了。也正因此,茶杯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孟菲斯派的索特萨斯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

诚然,设计毫无疑问的是展示人类情感的方式之一,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毫无生命迹象的实用物品,还应该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投射。这就是索特萨斯所说的设计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合理、适宜的茶杯造型,比如一只让人爱不释手的陶艺茶杯,正是达成对美好生活最完美的诠释的手段,会让人们轻松地走入儿童式的、乌托邦梦想般的、艺术化的、具有诗意的美好生活。

一、茶杯语言的文化意蕴

语言是人们交流所使用的声音—图像系统,具有天然的传承性、互动性。茶杯语言系统在人与茶的交流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目前的考古证明,杯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墓葬之中。最初杯子并不是用来喝茶,而是用于饮食、喝酒,直至文明慢慢发展,杯子才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爱护,进而形成语言系统。

茶杯的语言借由其材料、造型与装饰表达,在茶人、茶客的使用过程中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使用目的的多样性造成了杯子材质的丰富多样,如木质杯、牛角杯、玻璃杯、漆器杯等,个个呈现着自己的形态,取悦于使用者。但是这些材质的杯子并不完全适用于喝茶,直到人们发现陶瓷材料的宜茶性,茶杯的语言系统才逐步完善起来,直到今天还在不断丰富之中。

(一)五行理论的文化意蕴

《尚书》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内核是世界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陶瓷茶杯语言恰好符合五行要义,陶泥取自土壤,内含金属成分,经水捣练、陈腐,再经燃烧木材完成陶瓷的最后成型。五行俱全的茶杯合乎中国人内心对世界的认知,自然万物皆由五行构成且相互转化,无论是宇宙自然还是社会个人,都获得了和谐的状态,这种“五行”相互转化的哲学体系,与茶人品茶追求的茶水—陶瓷杯—愉悦的活动转化过程相一致,因此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在茶道活动中独自品茗之际,冥思默想,吟诗作画,赋予其更多的文化意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二)茶杯命名的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中对事物的命名经历了长期的积淀,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律,大都含有吉利祥瑞、抱负理想等意义。陶瓷茶杯的命名也遵循这一文化习惯,对茶杯的命名符合茶杯造型特点、发音响亮易记、含有意义内蕴三个基本特点。中国历代对茶杯的总体称名变化,除了茶文化内容的变化,跟茶杯造型也是息息相关的。称名变化见表1。

表1

而针对不同造型的茶杯的命名更加体现出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兼有当时的时代精神特点,独具文化意味。比如,明清时期流行的“折腰杯”(如图1)的名称,是致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寓意高洁之士隐逸世外;而北宋烧制的具有隔热功能的茶碗则命名为“孔明碗”(如图2),寓意机智、奇巧,更是希望孔明再世“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圆融杯”寓意圆满融通,体现了中国人待人处世的人生哲学;“竹节杯”出自苏轼的“无竹令人俗”诗句,是对文明、高雅的美好期待,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图1 折腰杯

图2 孔明碗

清代文人吴骞在他的《桃溪客语》中还专门记录了宜兴紫砂陶茶杯的一些名称,诸如“鹦鹉螺杯”“十锦杯”等,或象形、或寓意,足见古代文人对茶杯的命名是饱含情感的,通过名称来表达某一独特造型的茶杯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点出其意旨,让使用者心领神会。

二、茶杯造型的文化意蕴

传统茶杯造型都是基于圆形或方形的本体及其变化之上,看似简单的造型却含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思想。

(一)“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曾子解释为“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其中之意其实就是“天人合一”,而这与中国传统文人试图通过饮茶这一方式意图达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相吻合,步入这个理想境界的最终媒介就是茶杯,因而茶杯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因而,传统茶杯造型总是围绕着圆与方做文章,在形体、形态上精细雕琢。

圆形“罗汉杯”(如图3)和“六方杯”(如图4),是“天圆地方”造型设计的典型茶杯样式。

图3 罗汉杯

图4 六方杯

(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纵览中国陶瓷茶杯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茶杯造型设计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求发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甚至成为陶艺师徒之间的传承秘诀。一方面是严格按照陶艺本身的规律、技艺来设计造型,严格按照传统器物的比例、尺寸来塑造陶瓷,这是“规矩”;一方面是造型要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在茶杯造型设计上,既要符合陶艺本身的造型规律,也要在点、线、面、体上下功夫,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在造型比例与尺寸之间达到优美,在节奏变化与韵律和谐之间深含内蕴,以求得符合形式美的造型上的创新,这是“方圆”。

也就是说,古人在造型设计的实际操作中,非常强调传承,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去寻求突破与创新。这是我国茶杯造型设计维系千年的秘诀,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文化传承体系。

三、茶杯造型设计的理念

茶杯伴随着人们喝茶方式的演变、审美情趣的变化、社会文化内容的变迁,不停地改变着它的造型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赋予茶杯文化内涵,符合茶人、茶客的期待,采用合乎文化精神的设计理念,茶杯陶瓷作品才会受到欢迎。中国古人的设计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思想,逐步演化为“师法自然”的艺术观,也就是以大自然为老师,向大自然学习,并加以效法。

中国古代的陶瓷设计理念,以实用为前提,在满足其功用的基础上,并不刻意追求造型的夸张,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象征性特点,同时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事物的喜爱,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出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从摹仿、象形、写实表现而逐渐过渡到精神性的抽象化,这个必由的进程使得陶瓷艺术造型的精神性日渐显现且尤为重要,在满足人们使用目的的同时,赋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托,比如“竹节杯”“折腰杯”等的设计就是受自然事物、人物形态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制器尚象”的设计理念

“制器尚象”是《周易·爻辞》里提出的设计思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观察物象而制器,这里面的“象”是物体的外部形态,也就是造型。在《易传·系辞》里明确解释了其含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是相互一体、互为关联的。也就是说,“道”是隐藏在“器”的造型里的。

中国人喝茶并不是为了解渴,在上千年的时光长河里,喝茶变成了品茶,通过由苦而甜的味觉过程,引导喝茶人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可以细细地回味、思考、总结人生,甚至于达到完全放松、放空的境界,也就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里的“物我两忘”的纯粹的精神世界。茶杯是将喝茶人送往精神家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物品,中国茶人对茶杯的造型自然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茶杯在茶人的追求中是与“制器尚象”的设计理念相吻合的,都是通过有形、实体的“器”向无形的“道”进发的渡船。

四、传统茶杯造型设计的意义与启发

传统茶杯的造型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其文化意蕴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比如“天人合一”“道器相通”等,这些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然而,不可否认,古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造型设计理念上、设计制作上、技术条件上是存在局限性的。所以,如何继承与发展在当下是具有现实的意义与启发作用的。

有人常常把传统当作创新的挡箭牌,这是懒汉的借口。唯有创新才是艺术不断进步的阶梯,即便是传统茶杯造型设计也是在不断求变求新中发展而来的。最为基本的圆形茶杯也是有着直立壁、鼓腹、束腰等诸多变化的,当今陶艺创作中,不规则形体的茶杯造型已然大量出现并为茶人所喜爱。

中国茶道始于唐朝僧人的悟道修习,在品味茶的滋润甘甜、无穷变化的奥妙之时,逐渐悟出了佛家的智慧。这一借助茶道而悟道的方式迅速被人们接纳与认同,并因此而使茶道大行于尘世之间,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此,人们开始关注手中这个小小的茶杯,在喝茶之外,它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成为人们由现实中的饮茶的器具过渡到茶入口后引发的享受、感悟、冥想的精神世界的一座桥梁。

茶杯不再是简单实用的饮茶器具,而成为一件重要的、引领人们前往精神世界的重要物件,茶杯的造型必然要满足实用(饮茶)与文化精神相契合,所以具有文化意蕴的茶杯才是杯中精品。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大相径庭。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需求,最终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追求。技术的进步使得陶瓷茶杯的生产、制作变得便捷,以注浆、模具为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使竞争加剧。此时,尤其需要对茶杯的造型设计赋予文化内涵,关注人文需求,将有助于陶瓷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

孔子所赞赏的人生状态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庄子的人生追求是内心冥寂、无所不适的“逍遥游”,这些都显示了人类在审美的驱动下,力图让自己超越现实,让情感振翅高飞的精神追求与向往。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陶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宁静致远”的中国精神依然能够与现代文明相契合。茶与陶,传承着文化,承载着精神,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成为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繁忙的工作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身心,或蓝天碧波,或月朗星稀,或朋友相聚,或独自冥想,品茗赏陶,诗意地升华自己的身心,实是人生之快事耳。

因此,当代社会的人们对富于个性的、有文化内涵的茶陶作品的期盼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茶陶作品是有着宽广的生存空间的,这对于当代的陶艺家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代的陶艺家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充满个性激情、具有文化意蕴的陶瓷茶杯作品不仅仅是茶桌茶海上的一道景观,也不仅仅是茶人手中的情境转化的渡船,还要承担起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握手言欢时的道具,如此新的茶杯造型必定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猜你喜欢

茶杯意蕴陶瓷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茶杯里的风波
开在茶杯上的花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钞子伟、钞子艺艺术作品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陶瓷艺术作品
“二力平衡”练习
“动”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