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02付春宇
付春宇
(辽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糖尿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类型,近年来发病率持续递增,并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1]。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2型糖尿病的发生多与遗传因素有关,生活不规律也是主要病因,患者有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症状表现[2]。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累及心、眼、肾等器官,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白内障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针对2型糖尿病,临床以胰岛素等降糖治疗方法为主。基于该疾病的终身性特点,对患者的治疗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但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其日常遵医行为较差,进而导致高血糖反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5]。本研究旨在评价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患者血糖水平、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内分泌科患者,经血糖检测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6]。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总计130例患者入选。所有患者均予以胰岛素等降糖治疗,以随机法进行分组护理。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3.50±4.50)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8.50±3.30)年;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2.50±3.50)年。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30±3.60)岁;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病程(8.30±3.50)年;受教育年限6~15年,平均(11.30±3.30)年。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受教育年限资料方面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岁,患者有配合能力;对本研究用药无禁忌;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恶性肿瘤者;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基本生活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在患者就诊时与其主动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并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便于其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同时,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理解能力,采取一对一沟通、多媒体、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疾病知识宣教,并指导患者自我足部检查、监测血糖、具体用药方法,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②护理干预。饮食、运动、日常生活中多种因素均可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需重视患者生活干预工作。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减少脂肪、糖类物质的摄入量,叮嘱患者控制体质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戒烟酒。在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设计运动方案,以健身操、慢跑、太极拳等适当运动控制血糖、体质量,提高抵机体抗力,提示患者运动过程中携带糖果避免低血糖反应。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血糖水平以及饮食、用药、自我监测、自我护理、并发症预防方面的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以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6,SDSCA-6)评估,评分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7]。生活质量以简明健康测量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取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3项指标,总分百分制,评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8]。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 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患者饮食、用药、自我监测、自我护理、并发症预防遵医行为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n(%)]
2.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生理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BG、2hPG、HbA1c水平对比对照组平稳(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分泌功能受损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二者兼有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该疾病的进展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是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外健康危害程度较高的慢性病之一。2型糖尿病一直呈多发趋势,患者有血糖升高的典型表现。长期高糖状态会导致人体脏器功能紊乱,除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发作等急性并发症外,还能引发相关系统的并发症。以脑血栓、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眼病以及糖尿病坏疽等为代表的血管和周围神经病等慢性并发症也在糖尿病患者中屡见不鲜,是导致糖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基于疾病的危害性、终身性等特点,需积极控制血糖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
在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初期采取合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病情发展[10]。鉴于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除予以患者降糖药物治疗外,需配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11]。自我管理这一概念最初在心理行为异常治疗领域广为应用。因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在改善自身行为、提高健康水平方面拥有巨大潜力,进而发展为自我管理的概念。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指患者能够遵医调整生活方式,以应对自身疾病症状,包括对心理和社会状态的感知和调整,涉及疾病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情绪管理3个方面。自我管理行为则是指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行为。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主要涉及科学饮食、遵医用药、合理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生活方面的管理[12]。五驾齐驱的“糖尿病经典防治方法”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帮助提高患者的知识储备和疾病认知,被认为是提高患者管理依从性的有效途径。虽然遗传因素不可逆转,但生活方式如缺乏体力活动、不良饮食习惯、久坐、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因素可通过系统的自我管理进行纠正。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在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降低长期并发症风险中,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最新的《糖尿病自我管理专家共识》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目标是通过疾病控制和自我管理最终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命长度和质量目的,强调药物治疗与自我管理并重。目前,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在帮助患者改善空腹血糖水平,平稳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而基于理论的健康教育则被认为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方式[13]。
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应接受系统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以提高疾病管理技能,保障高水平的居家管理行为。糖尿病患者接受良好的疾病健康教育,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疾病相关知识[14-16]。通过健康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实施戒烟计划以及维持健康的体质量等方式提高自我效能,培养自我管理行为,延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工作的落实,在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并予以运动、饮食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认识、规范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而促进患者血糖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17-19]。相关研究指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慢性糖尿病患者中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掌握度、遵医行为、自护能力、生活质量[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66.60±6.50)分vs.(55.50±5.50)分]、生理功能评分[(78.60±6.50)分vs.(65.50±5.00)分]、情感职能评分[(89.00±6.60)分vs.(80.00±5.30)分]、总体健康评分[(80.50±6.80)分vs.(73.30±5.5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96.92% vs 81.53%)、用药(100%vs.84.61%)、自我监测(96.92%vs.81.53%)、自我护理(95.38%vs.76.92%)、并发症预防(95.38%vs.76.92%)遵医行为占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6.90±1.20)mmol/Lvs.(8.60±1.30)mmol/L]、餐后2 h血糖(2hPG)[(8.05±1.20)mmol/Lvs.(11.20±1.5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60±1.05)%vs.(10.80±1.50)%]水平对比对照组平稳(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1]。
综上所述,基于2型糖尿病终身治疗、并发症多等特点,需强化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工作。健康教育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